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3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70篇
临床医学   129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38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45篇
综合类   272篇
预防医学   25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张峡  王正国  朱佩芳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104-106,F0003
目的:观察随着脊髓不完全损伤后大鼠后肢功能恢复,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变化。 方法:实验于1998-04/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Wistar大白鼠44只,脊髓功能观测组12只;脊髓形态观察组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2只、手术假伤组15只和脊髓腹侧损伤组15只。脊髓功能观测组12只和脊髓腹侧损伤组15只造脊髓损伤模型;手术假伤组15只进行造模处理,但不损伤脊髓。脊髓功能观测组于脊髓受压前及脊髓受压迫损伤后6,24,72h,7,14,21d对受试动物进行后肢行为功能评定。脊髓形态观察组32只实验动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随机计数50个细胞,观察神经营养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素3的表达。 结果:44只实验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脊髓致伤后受试动物后肢出现明显瘫痪,随着时间的延长,脊髓功能得到逐步恢复。其中以伤后3-14d脊髓功能恢复最快,以后恢复较缓慢。②自伤后3h开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素3的表达开始增加,并于伤后72h达到高峰;1周内神经营养素维持在相对较高的表达水平,2周后这几种神经营养素的表达明显减弱[伤后3h:(14.82&;#177;4.93),(9.77&;#177;4.97),(2.27&;#177;1.85),(10.35&;#177;5.56);伤后72h:(45.22&;#177;15.61),(34.54&;#177;12.56),(13.89&;#177;7.58),(33.2&;#177;11.53);伤后1周:(31.94&;#177;12,82),(15.69&;#177;11.53).(7.17&;#177;4.92),(16.74&;#177;13.2);伤后2周:(14.02&;#177;7.36),(6.97&;#177;4.05),(2.27&;#177;1.87),(9.7&;#177;5.62)]。 结论:伤后脊髓组织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过度表达参与了伤后2周内脊髓功能的快速恢复,但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是短暂的.延续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有望进一步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2.
目的:观察大鼠中等程度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执行因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和活性的时间动态演变,并探讨三者之间的时效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4/10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创伤、烧伤、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致伤组8只和损伤组40只,损伤组根据处死时间分为2,12,24,48,72h共5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8只大鼠。损伤组制备中等程度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假致伤组仅作颅骨钻孔而不致伤,术后24h处死。观察中度脑损伤后2h~3d伤侧大脑皮质、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观察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和活性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技术。结果:4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中度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大脑皮质、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创伤性脑损伤后2h在伤侧皮质和海马区即可见有少量凋亡细胞,并呈逐渐增多趋势,主要分布在伤侧皮质、皮质下白质、海马等区域,12~24h凋亡细胞增多,48~72h达到凋亡高峰,明显高于假致伤组。②各组大鼠中度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脑损伤后2h在损伤灶及其周围皮质即有少量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阳性细胞,脑损伤后24~48h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脑挫伤后72h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阳性细胞数有所下降。假致伤组脑组织偶见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阳性细胞。③各组大鼠中度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活性变化:脑损伤后损伤灶及附近皮质神经细胞内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活性2h开始升高,伤后48h达高峰,损伤侧海马区域神经细胞内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活性2h开始升高,24h达高峰,而后开始下降。结论: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损伤区周围皮质和损伤侧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数量的变化与伤后时程有关。伤后细胞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活性增加可能是导致细胞凋亡的因素。  相似文献   
93.
水下冲击波的物理参数特征和冲击伤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水下冲击伤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方法:成年杂种犬61只,山羊8只,用200,500和1000gTNT水下爆炸致水下冲击伤,PCB水下爆炸压力传感器测定冲击波物理参数,观察伤后6h动物的存活情况和冲击伤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水下冲击波物理参数的特征表现为高的峰值压力,正向持续时间较短,冲量较大。61只犬中,死亡23只,死亡率为37.7%(23/61),8只山羊中,死亡2只。形态学观察发现肺损伤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胃肠道损伤,少数动物可发生肝脾等实质脏器损伤,而膀胱和胆囊等含液脏器则很少发生损伤。肺损伤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出血,重者常伴有肺水肿,甚至发生血性肺大泡和肺撕裂。胃肠道损伤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浆膜下出血,部分动物可见浆膜下血肿和浆肌层撕裂,甚至发生胃肠道穿孔。肝脾等实质脏器可见包膜下出血、血肿,严重者发生肝脾破裂。形态学改变与冲击波物理参数明显有关,冲量越大,发生率越高,伤情也越重。结论:水下冲击伤具有伤情重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早期救治中应加强急性呼吸窘迫、胃肠道穿孔和实质脏器引起的内出血的处理。  相似文献   
94.
N-乙酰-5-甲氧色胺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为了寻找新型镇痛药物,对N-乙酰-5-甲氧色胺(Mel)的镇痛作用及其与哌替啶(Pt)的协同作用进行探索性研究。方法采用小鼠热板法及冰乙酸致小鼠扭体为疼痛模型,观察Mel对痛阈的影响。结果Mel30,60,120mg/kg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小鼠痛阈,且于给药后1h达高峰,持续至2h仍有效。此外,无镇痛效应的Mel(10mg/kg)与哌替啶(10mg/kg)合用,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结论Mel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增大剂量完全能达到哌替啶的镇痛效应,且与哌替啶有明显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95.
四氧化二氮和冲击波致冲毒复合伤大鼠血气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四氧化二氮 (N2 O4)和冲击波致冲毒复合伤对动物血气的影响。方法 :雄性 Wistar大鼠16 8只 ,随机分为冲击伤组、单纯 N2 O4中毒组和冲毒复合伤组 ,每组动物分为伤前及伤后 3、6、12、2 4、48和 72小时各时间点组。冲击伤致伤方法 :将动物置于 BST I型生物激波管 ,以 471.5 k Pa冲击波冲击致伤。染毒方法 :动物置于 12 0 L 自制染毒柜 ,利用微量注射器注入液态 N2 O4,维持染毒柜内 N2 O4体积分数为 45× 10 - 6(4 5 ppm) ,造成重度染毒。结果 :3组动物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均在伤后 3~ 6小时内显著下降 ,单纯冲击伤组伤后 12小时恢复正常 ;冲毒复合伤组动物伤后动脉血 Pa O2 下降最为显著 ,重者死于呼吸衰竭。结论 :单纯冲击伤和单纯 N2 O4中毒早期血气均会有显著变化 ;冲毒复合伤对血气的影响较单纯致伤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6.
创伤后应激障碍样行为异常大鼠海马钙依赖性反应紊乱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情感行为异常大鼠海马钙离子及其相关的钙依赖性反应,进一步认识创伤后应激障碍(IWSD)样行为异常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方法 将2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组为海马阈下电刺激组(SE,n=96)、海马电极埋植对照组(CE,n=96)和正常对照组(NC,n=48),采用频率25Hz、波宽lms、串长l0s、串隔7min、强度100μA的恒流、单脉冲电流,反复刺激大鼠海马以建立PTSD样行为异常动物模型;采用神经生化、流式细胞仪、荧光标记术及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定量观测了实验大鼠海马Na^+-K^+-ATP酶与Ca^2+-ATP酶活性,细胞内游离钙离子含量与钙调素(CaM)相对活性平均通道荧光,以及海马组织总CaM表达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电刺激停止后12h阈下刺激大鼠海马细胞线粒体Na^2+-K^+-ATP酶活性即明显下降[(0.56&;#177;0.17)mmol/(kg&;#183;s),F=4.438,P&;lt;0.05],48h仍显著低于NC组[(0.6l&;#177;0.17)mmol/(kg&;#183;s),P=0.026];24h线粒体Ca^2+-ATP酶活性亦明显降低[(0.53&;#177;0.14)mmol/(k&;#183;s),F=4.999,P&;lt;0.05],72h仍显著低于NC组[(0.6l&;#177;0.17)mmol/(k&;#183;s),P=0.027]。海马细胞内游离钙离子含量于电刺激停止后12~48h明显高于两对照组(F=16.355,P&;lt;0.01),72h仍显著高于NC组[(290&;#177;70)nmol/L,P=0.03],游离CaM平均通道荧光则同步降低(F=l0.655,P&;lt;0.05),而海马组织总CaM表达则于电刺激停止后48h内明显增多(F=16.247,P&;lt;0.05)。结论 海马细胞游离钙离子浓度持续增高、Ca^+/CaM含量明显增加及线粒体钠钾泵与钙泵功能受损,可能是实验动物PTSD样情感行为异常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控制性低温对兔创伤失血性休克后早期肺部炎症反应和对肺组织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常温组(N组)、浅低温组(MIH组)、中低温组(MOH组),每组6只。采用ELISA法测定肺组织匀浆上清液TNF-α、IL-6、IL-8、IL-10含量及肺水含量。结果创伤失血性休克后8h,肺组织匀浆TNF-α、IL-6、IL-8、IL-10含量均显著升高;MIH组和MOH组TNF-α含量低于N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H组和MOH组肺组织IL-6含量显著低于N组(P<0.01);MIH组肺组织IL-8含量显著低于N组和MOH组(P<0.01),MOH组肺组织IL-8含量低于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H组和MOH组肺组织IL-10含量均显著低于N组。创伤失血性休克后早期总肺水含量显著升高,MIH组和MOH组总肺水含量低于N组(P<0.01)。结论不同程度的控制性低温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后早期肺促炎反应和抗炎反应均有抑制作用,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后的肺组织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浅低温对创伤后肺组织炎症反应和抗炎反应的抑制作用强于中低温,而且其可控性强,副作用相对较少,因此,浅低温更有益于创伤失血性休克后早期肺组织的保护。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卡那霉素耳慢性中毒后豚鼠耳蜗细胞凋亡现象及其在听力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1/12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75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5),卡那霉素耳慢性中毒组(n=60)。卡那霉素耳慢性中毒组进行硫酸卡那霉素200mg/(kg·d)连续肌肉注射14d,根据停药时间分为卡那霉素停药1,3,7,14d组,每组15只。分别处死正常对照组及卡那霉素停药1,3,7,14d组豚鼠,处死前检测其听脑干反应的变化,处死后以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及耳蜗毛细胞核荧光染色计数等检测耳蜗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豚鼠连续应用卡那霉素14d,停药1d耳蜗细胞即出现凋亡现象(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阳性细胞数:柯蒂氏器0.69±0.57,螺旋神经节1.22±0.51,血管纹1.01±0.67),随停药时间延长,耳蜗细胞凋亡数增多(14d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阳性细胞数:柯蒂氏器4.91±0.94,螺旋神经节8.84±1.35,血管纹7.39±1.63),且愈近底回愈多,愈近顶回则愈少,对照组无凋亡现象。②豚鼠卡那霉素耳慢性中毒后,随停药时间延长,听脑干反应阈值14d组为43.20±6.73,正常对照组为5.60±1.78,14d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升(P<0.01)。结论:①卡那霉素耳慢性中毒可引起耳蜗细胞发生凋亡,细胞凋亡是豚鼠耳蜗损伤的一条途径。②耳蜗细胞凋亡可能是卡那  相似文献   
99.
背景: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是有促进血管生成作用的CXC类趋化因子,研究发现其在调节一些重要组织/器官的损伤修复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对其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的作用还不很清楚。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在创面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6/08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六室完成。 材料:SPF级昆明小鼠6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30 g;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抗体为美国Santa Cruz Biotechnology公司产品。 方法:建立小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伤模型,分为3组,即对照组,10 mg/L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抗体组和20 mg/L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抗体组,每组20只。各组分别在创面及创周连续6 d注射不同质量浓度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抗体(0,10,20 mg/L)。 主要观察指标:创伤后3,4,5,6,7 d,以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创面CD146表达情况,并观察创面微血管密度及创面收缩率。 结果:伤后各天,10 mg/L抗体组和20 mg/L抗体组CD146 mRNA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均少于对照组(P < 0.05),伤后5,6,7 d,抗体组CD146 mRNA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多于3,4 d(P < 0.05);伤后6,7 d,10 mg/L 抗体组创面收缩率低于对照组 (P < 0.05),伤后5,6,7 d,20 mg/L 抗体组创面收缩率低于对照组(P < 0.05),抗体组间仅在伤后7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阻断创面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作用,能够降低创面新血管化程度,从而可能影响创面愈合速度。  相似文献   
100.
再生医学路还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体损伤和疾病康复过程中受损组织和器官的修复与重建,仍然是生物学和临床医学面临的重大难题。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使受损的组织器官获得完全再生,或在体外复制出所需要的组织或器官,进行替代性治疗便成为生物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关注的焦点。一、良好的发展前景全世界每年约有上千万人遭受各种形式的创伤,有数百万人因疾病康复过程中重要器官发生纤维化而导致功能丧失,有数十万人迫切希望进行各种器官移植。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的组织器官修复无论是体表还是内脏,仍然停留在瘢痕愈合的解剖修复层面上,离人们所希望的“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