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9篇 |
免费 | 50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8篇 |
内科学 | 18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30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药学 | 13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15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51.
目的:观察EphB2在胃癌和转移灶中的表达,并探讨它们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以及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phB2在正常粘膜(n=71)、原发癌(n=71)、淋巴结转移癌(n=71)和远处转移癌(n=26)中的表达,比较它们在原发灶和正常组织、转移灶的表达差异。结果:EphB2的表达随肿瘤的发生和进展逐渐下降。EphB2在正常粘膜、原发癌、淋巴结转移和器官远处转移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3.1%(59/71)、60.6%(43/71)、43.7%(31/71)和26.9%(7/26)。正常粘膜组织中EphB2的表达率显著高于肿瘤细胞中的表达(P〈0.01)。脏器转移中的表达又显著低于原发癌中的表达(P=0.003)。原发灶和转移灶中EphB2表达不一致的病例数与性别(男性)和浸润深度高度相关(P〈0.05)。结论:肿瘤转移是一个遗传改变逐步积累的结果,EphB2表达下调在胃癌发展及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2.
人参皂苷Rg3对胃癌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3对胃癌诱导血管内皮细胞 (VEC)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Rg3对VEC、胃癌MKN 4 5细胞增殖及MKN 4 5细胞诱导VEC增殖的影响。结果 :Rg3浓度为 0 0 313~ 0 5mmol/L时 ,对VEC及MKN 4 5细胞增殖没有影响 (P >0 0 5) ;经 0 0 313~ 0 5mmol/LRg3作用后的MKN 4 5细胞条件培养液对VEC增殖没有影响 (P >0 0 5) ;Rg3浓度为 0 12 5~0 5mmol/L时 ,对MKN 4 5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的VEC增殖有抑制作用 (P <0 0 1) ,抑制率为13 10 %~ 77 38%。结论 :人参皂苷Rg3对胃癌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的VEC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3.
熊果酸对体外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熊果酸对体外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MTT法、细胞迁移及小管实验观察熊果酸对培养血管内皮细胞 (VEC)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的影响。结果 :熊果酸质量浓度为 62 5~ 50 0μg/mL时 ,对VEC增殖呈剂量依赖性抑制 ;质量浓量为 12 5μg/mL时 ,对VEC迁移及小管形成均有抑制作用 (P <0 0 5) ;质量浓度为 50 0 μg/mL时 ,对VEC迁移及小管形成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P <0 0 1)。结论 :熊果酸对体外血管形成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FLK-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及转移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0例人结直肠癌组织VEGF、FLT、FLK-1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s density,MVD),并分析其与病理分型、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淋巴管和血管转移的相关。结果VEGF、FLT、FLK-1主要表达于癌浸润边缘和坏死组 相似文献
55.
恶性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真实体验,并对癌因性疲乏测评量表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作出初步调查。[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方法,对20位伴有癌因性疲乏的住院患者进行了面对面、半结构性的深度访谈,并用Colaizzi法对采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癌因性疲乏患者在躯体感受、认知感觉和情感感知等3个方面具有痛苦经历和感受,并揭示了癌因性疲乏测评量表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和局限性。[结论]癌因性疲乏是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疲劳测评量表作为癌因性疲乏常用诊断工具,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6.
血管生成在细胞生长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肿瘤发生的基础。因此,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是抗肿瘤的有效途径。阿帕替尼是一种新型小分子抗血管生成抑制剂,通过特异性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2(VEGFR-2)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达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发挥抗肿瘤作用。阿帕替尼最初在胃癌治疗中取得成效,随后在乳腺癌、肺癌、肝癌以及软组织等肿瘤中亦发现了其应用前景。本文将阿帕替尼在多种实体肿瘤中的相关临床试验进行综述,使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阿帕替尼,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并期望为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一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57.
由缺陷型逆转录病毒介导的TK基因系统(RV-HSV-TK)是众多肿瘤生物治疗方法中一个技术较为成熟的方案, 本实验采用该系统在体外成功地转染了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并能够稳定传代培养, 转染了TK基因的SW1990细胞(SW±K), 其生长曲线与未转染的SW1990细胞无差异。 10-4~102μg/ml的GCV对SWtk有明显的毒性作用(IC50=2.5μg/ml), 杀伤效应与时间成正比, 作用48小时以后开始出现毒性作用。 将SW1990细胞与包装细胞共孵育48小时以上, 再加入10μg/ml的GCV作用120小时, 约有50%的SW1990细胞被杀死。 结果表明:采用RV-HSV-TK系统转染胰腺癌细胞, 有较高的转染效率, 转染了TK基因的胰腺癌细胞对GCV敏感。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观察国人对不同剂量洛铂联合5-FU/CF治疗晚期胃、结直肠癌的耐受性、毒性反应以及与剂量的关系,探讨洛铂在联合化疗中的人体安全耐受剂量。方法 选取洛铂从低剂量逐渐至高剂量,5-FU和CF剂量不变,每剂量组至少3例受试者。初始剂量为洛铂25mg/m2d1,5-FU400mg/m2d1~d5,CF200mg/m2d1~d5,21d为1周期;如无明显毒性反应则进入下一剂量组,直至最大耐受量(MTD)或50mg/m2。结果 18例晚期胃、结直肠癌患者进入试验,分别进行了6个剂量组的研究,最高剂量组为50mg/m2,未观察到MTD。主要毒性反应为血红蛋白减少、白细胞减少,其次为恶心、呕吐和腹泻,所有患者未出现3~4级不良反应。结论 洛铂联合5-FU/CF毒性反应较轻,患者耐受性较好。推荐使用洛铂45mg/m2联合5-FU400mg/m2和CF200mg/m2用于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探讨BxPC-3条件培养液影响分化的PCI2细胞神经递质代谢的机制.方法:用去除IL-6的BxPC-3条件培养液处理分化的PC12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HPLC检测上清和细胞裂解液中DA、5-HT和NE的含量.在不合血清的条件培养液中加入 IL-6(0.01 mg/L,0.1 mg/L,0.25mg/L,0.5 mg/L,1 mg/L,1.5 mg/L,2 mg/L),分别收集上清和细胞裂解液,采用HPLC检测DA和NE的含量.结果:各组细胞凋亡率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条件培养液中加入IL-6抗体后,上清中DA和NE的含量明显增加,而细胞内DA和NE代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加入不同剂量IL-6后,随着浓度的增加,DA和NE的代谢近似呈现剂量依赖性降低,当IL-6浓度为1 mg/L时DA和NE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xPC-3条件培养液主要通过IL-6影响分化的PC12神经递质代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