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3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王春莉 《吉林医学》2011,32(25):5302-5303
目的:比较尿液分析仪干化学法与尿液白细胞显微镜检查法检查尿白细胞的结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进行尿液检验的600例患者进行尿渣分析仪分析与尿液白细胞显微镜检查,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的阳性率,并分析其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结果:尿液分析仪检测的阳性率为73.7%(442/600),显微镜检查的阳性率为80.3%(484/600),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液分析仪干化学法对尿白细胞的检测准确率较高,但不能取代显微镜检查,其存在一定的假阴性。  相似文献   
42.
背景:后交叉韧带对人膝关节结构的稳定以及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与内侧副韧带相比,损伤后的后交叉韧带难以很好的自我愈合,甚至会导致半月板撕裂和软骨损伤.为了提高后交叉韧带的愈合能力,这就需要寻找新的途径来再生和修复损伤的后交叉韧带.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赖氨酰氧化酶在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后交叉韧带修复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研究尚未涉猎.目的:观察与滑膜细胞共培养后交叉韧带成纤维细胞中赖氨酰氧化酶基因的表达.方法:将第4代的后交叉韧带成纤维细胞和滑膜细胞分别种植于6孔板和Tanswel 中.实验分为2组,即后交叉韧带成纤维细胞与滑膜细胞共培养组和后交叉韧带成纤维细胞单层培养组.培养6 h后,提取总RNA,通过半定量PCR和实时定量PCR检测单层培养组和共培养组中后交叉韧带成纤维细胞中赖氨酰氧化酶基因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单层培养组相比,赖氨酰氧化酶、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1、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3和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4的基因表达在共培养的后交叉韧带细胞中都明显升高,分别增加了1.1,1.4,1.1,1.3,1.1倍(P 〈0.05).单层培养组家族成员在单层培养和共培养中表达情况的差异性,说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后交叉韧带组织的损伤修复,对后交叉韧带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3.
上矢状窦闭塞或狭窄后静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了解颅内存在病变时上矢状窦旁桥静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模式,为预防经纵裂入路术后发生静脉性脑梗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影响上矢状窦血流的30例脑膜瘤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 上矢状窦后1/3或窦汇处闭塞时,主要通过与外侧裂浅静脉、导静脉、半球外侧异常硬脑膜静脉窦等建立侧支循环;上矢状窦中1/3闭塞时,主要通过闭塞前段与外侧裂浅静脉、闭塞后段与Labbé静脉及导静脉等建立侧支循环;病变影响到上矢状窦血流,但仍通畅时,主要通过瘤周静脉网及纵裂内侧面引流静脉建立上下矢状窦间侧支循环.30例脑膜瘤术中离断桥静脉5例,其中2例发生严重脑水肿.结论 不同部位病变引起上矢状窦血流变化时所建立侧支循环的模式是不同的,术前明确侧支循环的建立模式,对计划经纵裂入路以及处理侵及上矢状窦的肿瘤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4.
岩斜区肿瘤手术人路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提高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比较采用5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的53例岩斜区肿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结果和暴露范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40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4例,扩大中颅窝硬膜外入路3例,颞下外侧入路3例,枕下-颞下联合入路3例。肿瘤全切29例,次全切18例,部分切除6例。效果良好42例,中残9例,重残和死亡各1例。结论①不同手术入路有不同的适用范围,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是目前处理岩斜区病变较好的手术入路;②充分的术前准备、扎实的解剖基础和娴熟的手术技巧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5.
儿童高脂血症胰腺炎多为遗传代谢病,儿童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仅为(3~13)/10万,高脂血症引起的胰腺炎占急性胰腺炎的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7月收治1例V型儿童高脂血症胰腺炎患儿,通过基因测序查出患儿 CFTR基因c.2770G>A位点错义突变(编码区第2770号核苷酸由鸟嘌呤变异为腺嘌呤)导...  相似文献   
46.
微量蛋白三种除菌方法的比较张荣庆,王春莉,薛采芳(西安寄生虫学教研室西安710033)关键词混合纤维素滤膜;过滤除菌;蛋白含量测定;牛血清白蛋白中图号R371-34在组织培养中,常需用到微量特异的无菌蛋白,一些来源稀少,价格昂贵的蛋白,一经除菌损失近...  相似文献   
47.
用约氏疟原虫(P.y)裂殖子抗原免疫BALB/c小鼠,再用约氏疟原虫非致死株10^5PRBC/只攻击。免疫组小鼠血中原虫推迟出现,提早消失,原虫率明显低于未免疫小鼠和佐剂对照小鼠;佐剂对照组仅原虫高峰推迟出现,与易感小鼠无明显差异。抗原免疫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对抗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增殖反应明显高于其它两组,原虫攻击后增殖反应普遍受到抑制,但免疫小鼠比其它两组恢复快,感染后18天即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48.
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病变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进行岩斜区直接手术的方法 ,寻找出该入路的标志点和颞骨岩部的磨除方法 ,并观察手术的暴露范围和优缺点。方法 :用 15例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 ,显微镜下 (× 6~ 2 5 )解剖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结果 :岩乙状窦交叉点、内淋巴囊裂是磨除颞骨岩部后面的重要标志 ,用内淋巴囊裂可以初步定位前庭小管、总脚和后半规管。此入路能够暴露从鞍背到延髓中上部的区域 ,以暴露中岩斜区最佳。离断内淋巴囊 ,可扩大骨磨除的面积 ,增加手术的暴露。结论 :以岩乙状窦交叉点、内淋巴囊裂为标志为安全磨除颞骨岩部后面提供了保证。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具有手术距离短、视野暴露充分的特点 ,特别适用于骑跨颅中、后窝而以颅后窝为主的岩斜区病变  相似文献   
49.
用约氏疟原虫(P.y)裂殖子抗原免疫EALB/c小鼠,再用约氏疟原虫非致死株105PRBC/只攻击。免疫组小鼠血中原虫推迟出现,提早消失,原虫率明显低于未免疫小鼠和佐剂对照小鼠;佐剂对照组仅原虫高峰推迟出现,与易感小鼠无明显差异。抗原免疫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对抗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增殖反应明显高于其它两组,原虫攻击后增殖反应普遍受到抑制,但免疫小鼠比其它两组恢复快,感染后18天即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50.
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部后壁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颞骨岩部的磨除提供解剖依据。方法:用15例成人尸头湿标本模拟经颅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进行磨除颞骨岩部的显微解剖研究。结果:岩部后壁磨除的范围可用一三角形表示;从岩乙状窦交叉点到后半规管最后部可磨除深度是4.52mm;从后半规管最后部到前庭小管可磨除深度是2.14mm;从前庭小管到总脚可磨除深度是1.88mm;从总脚到三角形的底可磨除深度是2.36mm。结论:岩乙状窦交叉点、内淋巴囊裂是磨除岩部后壁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