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7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70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33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10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325篇
内科学   172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88篇
特种医学   6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35篇
综合类   595篇
预防医学   211篇
眼科学   21篇
药学   249篇
  5篇
中国医学   201篇
肿瘤学   74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静脉溶栓后近期、远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局情况,并探讨与溶栓后不良临床结局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的入选患者来自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监测登记研究(TIMS-China),回顾性选取发病4.5h内且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的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析这些患者溶栓后2h、24h、90d的有效性、安全性结局情况及影响因素。主要安全性结局评价指标为溶栓后24~36h的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及溶栓后90d患者死亡情况;主要有效性结局评价指标为溶栓后90d的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良好预后定义为mRS0~1分,不良预后定义为mRS2~6分。结果:共入选174例患者,结果显示溶栓后2h和24h症状改善(NIHSS减少≥1)的比例分别为54.60%和67.24%,而90d时mRS0~1分的比例为79.89%。90d时病死率为1.15%,SICH的发生率根据不同定义,为0.57%~1.15%。结局良好组与结局不良组的基线情况比较,仅既往卒中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的近期、远期的预后均较好,出血风险很低,有既往卒中史与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不良临床结局相关。  相似文献   
52.
1病历摘要
  患者,男,82岁。主因“反复咳嗽、喘息30余年,加重2天”收住本院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 RICU)。患者3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喘息,予抗感染及止咳化痰治疗后好转。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多于受凉后及冬春季节交替时加重,严重时夜间不能平卧,予抗炎平喘、扩张支气管、抗感染及止咳化痰治疗后可缓解。曾多次就诊于本院,进行肺功能检查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小气道功能障碍,支气管舒张试验(+),弥散功能正常。长期予茶碱、支气管扩张剂及小剂量激素对症治疗,上述症状控制尚可,日常活动无明显喘憋。近5年喘憋急性大发作次数频繁,平均每年因喘憋急性发作需收住急诊或病房2~3次。近2日因再度出现咳嗽、喘息,稍事活动喘憋、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入院。自发病来,患者精神、饮食、睡眠可,大便干燥,小便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3.
非诺贝特对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糖代谢影响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诺贝特对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糖代谢影响的临床探讨周鹏王春陆友年观察高甘油三酯(TG)血症患者服用非诺贝特治疗前后的血糖、血TG、胰岛素(INS)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的变化,并就其临床意义作一探讨。1资料和方法:从本院内科门诊选择45例单纯空腹...  相似文献   
54.
目的 应用缬沙坦联合丹参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模型进行干预,观察其对肾小球平均体积、肾毛细血管基底膜平均厚度及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两药联用的肾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应用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DM)大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缬沙坦组、缬沙坦与丹参联合治疗组(联合组).8 w后观察各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尿β2微球蛋白排泄率(β2-MG)等变化.光镜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并测定肾小球的平均体积、电镜观察并测定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平均厚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TGF-β1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各给药组大鼠血糖、HbAlc、Ccr、UAE、β2-MG均显著上升(P<0.01);肾小球平均体积、毛细血管基底膜平均厚度均显著扩大(P<0.01);肾组织中TGF-β1的蛋白质表达显著上调(P<0.01).缬沙坦和(或)丹参干预后,上述上调指标除血糖、HbAlc外均被显著抑制(P<0.05或0.01),联合组优于缬沙坦组(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丹参对DM大鼠具有改善肾脏病理结构的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肾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5.
近年研究发现,心房电重构是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病与维持的基础,多种离子通道基因表达调控变化及相应离子电流变化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电除颤后纤维连接蛋白在窦房结中的表达规律.方法:选取尸体解剖标本中接受过电除颤者设为电除颤组;仅施行人工心肺复苏术而未接受电除颤者设为复苏组;未实施人工心肺复苏术或电除颤者设为对照组.窦房结取材,分别行H-E及纤维连接蛋白(Fn)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光镜观察并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窦房结中纤维连接蛋白平均光密度值.结果:电除颤组窦房结中纤维连接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复苏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除颤后窦房结形态改变,纤维连接蛋白表达增加,电除颤对窦房结的形态和纤维连接蛋白表达均有影响,死因分析时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57.
目的总结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二尖瓣手术同时行心房颤动(房颤)双心房射频消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二尖瓣病变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54.5±6.5)岁。所有患者均经股动静脉内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第3或第4肋间入胸,经房间沟切口行二尖瓣手术,以单极笔行肺静脉口射频消融,以双极笔经右心房切口行右心房及右侧肺静脉口射频消融,封闭左心耳。缝合左右心房切口。2例行二尖瓣成形术,其余9例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手术时间(282.9±67.8)min,体外循环时间(165.7±39.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09.9±29.7)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7.4±3.2)h,住ICU时间(26.5±5.3)h,胸腔引流量(119.7±24.5)ml。随访时间(5.1±1.9)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窦性心律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1例,持续性心房颤动2例。结论经右胸前外小切口行微创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心房射频消融术,术后恢复快,美容效果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应用于胰管结石体外震波碎石术(ESWL)中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60例首次接受ESWL治疗胰管结石的患者,分为R组和TR组(每组n=30)。R组患者仅接受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TR组患者接受瑞芬太尼TCI前30min接受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采用Dixon序贯法计算两组患者的瑞芬太尼半数有效量(EC50),记录患者围术期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Ramsay镇静量表、血流动力学参数、呼吸参数和不良事件。结果 R组和TR组患者瑞芬太尼EC50分别为3.448ng/ml(95%CI:1.636~3.946)和2.523ng/ml(95%CI:0.744~2.9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疼痛和镇静评分相当。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参数均无明显差异。与R组相比,TR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10% vs 56.7%,P<0.001),瘙痒发生率更低(6.7% vs 26.7%,P=0.038)。结论 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可为胰管结石ESWL提供满意的镇痛和镇静,且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最小化心室起搏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能否减少心室起搏及房颤发作。方法选择房颤负荷在1%~70%,已植入具有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起搏器的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过1个月诱导期后,利用EXCEL表格中的随机函数算法随机分为A组(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关闭)和B组(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打开),观察6个月。主要观察指标为心室起搏比率及房颤负荷。结果观察6个月两组之间的房颤负荷,A组为31.9%,B组为7.5%。心室起搏中位数A组显著高于B组,A组为76.0%,B组为2.1%。结论应用最小化心室起搏能显著减少心室起搏比例和房颤发作。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