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麦粒灸为主对脾虚泄泻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观察了麦粒灸为主对脾虚泄泻患者的红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法可提高脾虚泄泻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CD4值,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IC)花环率、CD8值和血清SIgA含量,且疗效与中药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说明麦粒灸有显著改善脾虚泄泻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2.
143.
[目的] 探讨中医三联外治法(火针疗法、粉刺祛除术、中药面膜法)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为中医外治法进一步推广提供临床试施依据。[方法] 将1400例寻常性痤疮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中医三联外治法治疗)700例,对照组(给予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和他扎罗汀乳膏治疗)700例,治疗4周后观察皮肤损害的临床症状总积分和临床有效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皮损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三联外治法能明显改善寻常性痤疮患者的皮损,效果显著,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44.
三子散择时敷贴防治哮喘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三子散择时敷贴防治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4组,进行中药择时与非择时穴位敷贴,疗程3年,对患儿进行随访。结果:三子散择时穴位敷贴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调节机体免疫状态,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择时穴位敷贴组临床总有效率85%,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无毒副作用。结论:中药择时穴位敷贴可有效防治哮喘。  相似文献   
145.
医疗机构消毒工作是控制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环节.为加强盘龙区医疗机构消毒管理,提高消毒工作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现对昆明市盘龙区2006年度各级医疗机构消毒效果进行了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6.
自身抗体是指能与自身成分特异性相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1],是造成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抗体.同种抗体,是指能与同种异体成分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免疫球蛋白,是引起输血反应的抗体,是交叉配血工作的要点.  相似文献   
147.
王文莉 《现代保健》2010,(12):37-38
目的 探讨治疗急性胰腺炎更为有效的方法.方法 将56例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两组均常规禁食、胃肠减压、补液、营养支持、抗炎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曲肽注射液治疗,即取奥曲肽0.6 mg/d经生理盐水稀释后,以25 μg/h持续泵入,同时给予穴位埋线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 d.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和实验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血清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IL-6、TNF-α水平均有所下降(P〈0.01).治疗组血清IL-6、TNF-α下调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奥曲肽静脉用药配合穴位埋线治疗急性胰腺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血流,病理微血管密度(MVD)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21例PTC内的血流信号,测量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阻力指数(RI),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内以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max、RI与MVD的相关性及其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PTC的血流检出率(97.68%)显著高于甲状腺滤泡性腺瘤(5%)(连续校正χ^2=33.68,P〈0.01),PTC的血流级别也显著高于腺瘤。(似然比值=43.13,P〈0.01);PTC的Vmax(75.72±20.62),RI值(0.73±0.14)分别显著高于腺瘤的Vmax(33.80±4.15),RI值(0.35±0.06)(t′=17.74,P〈0.01)(t′=19.53,P〈0.01);PTC的MVD值(63.0±18.81)显著高于腺瘤的MVD值(15.73±5.137),(t′=23.39,P〈0.01)。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76例PTC的MVD值(76.18±4.98)、Vmax(90.24±4.41)及RI(0.82±0.05)分别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45例PTC的MVD值(38.01±3.92)、Vmax(48.10±4.62)及RI(0.56±0.09)(t=-37.03,P〈0.01;t=-42.37,P〈0.01;t′=-16.03,P〈0.01)。而且,MVD与Vmax、MVD与RI和Vmax与RI明显正相关。(r=0.721,P〈0.01;r=0.789,P〈0.01;r=0.66,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PTC的血流参数Vmax、RI与MVD呈正相关,两者一致性反映了PTC的血管生成特性,与其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两者的互补性结合可为PTC术前、术后临床诊治,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9.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血流,病理微血管密度(MVD)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21例PTC内的血流信号,测量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阻力指数(RI),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内以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max、RI与MVD的相关性及其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PTC的血流检出率(97.68%)显著高于甲状腺滤泡性腺瘤(5%)(连续校正x2=33.68,P<0.01),PTC的血流级别也显著高于腺瘤.(似然比值=43.13,P<0.01);PTC的Vmax(75.72±20.62),RI值(0.73±0.14)分别显著高于腺瘤的Vmax(33.80±4.15),RI值(0.35±0.06)(t'=17.74,P<0.01)(t'=19.53,P<0.01);PTC的MVD值(63.0±18.81)显著高于腺瘤的MVD值(15.73±5.137),(t'=23.39,P<0.01).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76例PTC的MVD值(76.18±4.98)、Vmax(90.24±4.41)及RI(0.82±0.05)分别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45例PTC的MVD值(38.01±3.92)、Vmax(48.10±4.62)及RI(0.56±0.09)(t=-37.03,P<0.01;t=-42.37,P<0.01;t'=-16.03,P<0.01).而且,MVD与Vmax、MVD与RI和Vmax与RI明显正相关.(r=0.721,P<0.01;r=0.789,P<0.01;r=0.66,P<0.0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PTC的血流参数Vmax、RI与MVD呈正相关,两者一致性反映了PTC的血管生成特性,与其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两者的互补性结合可为PTC术前、术后临床诊治,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0.
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32株氟康唑耐药性白念珠菌被选为受试菌株;将分六段扩增出来的靶基因片段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选择SSCP分析有阳性结果的3个代表片段进行克隆测序。结果所有受试菌株SSCP分析均呈阳性结果,其中第六对引物的扩增片段系突变热点所在部位(细胞色素P450L1A1的高可变区),另外,耐药株之间也存在差异。且将诱变所得耐药菌落与其亲本的带型进行比较也得到了与上述类似的结果。通过测序共发现11个突变点,其中5个为有意义突变位点,且有4个位于第六对引物所扩增出来的片段之内。结论一个或一个以上部位的基因突变造成了这些菌株耐药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