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4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28篇 |
内科学 | 43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64篇 |
特种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15篇 |
综合类 | 71篇 |
预防医学 | 73篇 |
药学 | 9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4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6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91.
目的随访干预和对照队列(≥35岁)人群,探讨脑卒中危险因素水平变化及干预措施的延续性效果。方法对10年前两组队列人群进行横断面追踪调查。结果随访干预人群为2244人,占83%;对照人群为2064人,占74%。对照队列易诱发脑卒中相关疾病心脏病、脑缺血发作(TIA)明显高于干预组。危险因素水平血压均值(干预组132/78mmHg,对照组134/84mmHg)、体质指数增加、食盐摄入量增加、纤维素摄入量不足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卫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延续性效果明显。干预和对照组死亡人数分别为298人和359人,累积死亡率为11.1%和13.0%,对照组高于干预组。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社区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持续性效果明显,但要降低脑卒中死亡率还需要更长时间的验证。 相似文献
292.
293.
294.
中国六城市居民神经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报告6城市居民神经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调查方法系利用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统一的调查表,在限定的样本人群中进行逐户家访调查。共调查63,195例。调查表对检测脑血管病、癫痫、脑瘤、偏头痛和锥体外系疾患等有高度敏感性。所有提示有神经疾患的阳性应答者,均须经神经科高年主治医师检查以确定最后诊断。几种主要疾病的时点患病率(每10万人口)及年龄调查率(与美国1960年人口调整)分别为:完全性卒中为620及719;癫痫为457与440;偏头痛为627与544;颅脑损伤为783与707等。结果同时表明6城市居民中各种神经疾病并不少见,为5,382/10万,即5.4%。本文还就4种疾病的病例-对照研究的结果,对其危险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95.
本文报告了中国六城市居民三叉神经痛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调查63195人,发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3人,患病率为52.2/10万(美国1960年人口调整率62.3/10万)发病率为4.3/10万人口(美国1960年人口调整率7.6/10万人口)未见死亡者。本文还对该病的地区分布、起病年龄、临床特征,治疗与预后等诸因素,进行了讨论。提出三叉神经上颌支合并下颌支损害时,要避免误诊为牙科疾病。 相似文献
296.
297.
左三房心是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本组6例均经手术证实。X线表现可根据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分为肺静脉高压型和肺多血型;亦受隔膜孔的大小及其有无,房水平分流的存在与位置及畸形脑静脉引流的位置所影响。右心造影可显示左房内呈双腔状,中有分隔,近腔大于远腔。并提出与二尖瓣狭窄和房间隔缺损的鉴别。 相似文献
298.
在过去40年里,全球卒中发病率在高收入国家下降了42%,在中低收入国家则增高了超过100%,目前中低收入国家的卒中发病率已超过高收入国家[1]。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群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2004年至2005年期间国家卫生部(现为国家卫计委)组织完成的《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2]。此外,卒中也是导致功能障碍的首要原因。年龄≥65岁的卒中患者在发病后6个月时,26%日常生活不能自理,46%存在认知损害[3]。卒中不仅改变了患者本人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其家人和其他看护者的生活状况,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状况是,近年来我国居民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患病率快速递增,而这些疾病均为引起卒中的明确危险因素。因此,预计近期我国卒中发病率仍会继续上升,造成的危害也会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299.
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 总被引:107,自引:19,他引:107
目的:研究脑卒中对社区康复的需求,分析脑卒中后患者独立功能能力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目前国际上评价残疾程度最常用的独立功能评定量表,评测了北京市崇文区社区51例脑卒中存活者的独立功能能力。结果:51例患者的致残率为72.5%,60~89岁组致残率显著高于40~59岁组(P〈0.05),影响患者独立功能能力评分的因素依次为年龄、卒中次数和偏傩侧。结论:脑卒中患者对社区康复有迫切需求,其独立功能与年龄 相似文献
300.
缺血性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有效性早已经被循证医学所证实,但国内外缺血性卒中的溶栓率普遍较低,发达国家的溶栓率仅能迟到3.8%~10.2%,我国更是显著低于国外,2006年我国一项七城市卒中患者溶栓率的调查显示仅为2.7%。溶栓率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院前延误。减少院前延误,增加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机会,需要公众、社区医生和急救医务人员的紧密配合,共同努力。通过对公众的教育及对社区医生和急救医务人员的培训,期望能达到公众对脑卒中症状能够早期识别,紧急呼叫急救系统。社区医生和急救人员对患者进行快速正确的院前鉴别和筛检,将可疑脑卒中的患者转送至最适合的医院,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