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58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2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张燕  王文全  杜世雄  魏菊  解军波  侯富强  许永新 《中草药》2007,38(12):1881-1884
目的研究氮、磷、钾肥对益母草生长发育及次生代谢物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益母草各项生长、产量及水苏碱和总生物碱的量基本均为复肥型高于单肥型,复肥型中又以营养平衡型大于营养失调型,但单施氮肥对以上各项指标均有很大促进作用。在复肥型中,足量磷元素与氮元素的合理配施可以提高氮的肥效。结论以益母草株高、叶片数、分蘖数、产量及水苏碱和总生物碱的量为评价标准,根据氮、磷、钾二次肥料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确定最佳施肥量为:N:37.5~44.0g/m^2,P:37.4~54.3g/m^2,K:31.6~34.4g/m^2,氮、磷、钾的最佳配比为4:4.5:3.3。  相似文献   
12.
栽培甘草不同部位甘草酸含量的单株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甘草是我国常用大宗药材,临床用量大,而且以甘草药材或以甘草酸作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数目也不断增加,从而带动甘草药材的消耗,导致野生甘草资源过度采挖,这种过度采挖不仅使甘草产地沙漠化,而且使野生甘草药材质量、产量降低。为满足市场需要,栽培甘草已经成为甘草药材的主流,但是栽培甘草药材中甘草酸含量多数达不到药典规定的不低于2%的标准[1],因此从甘草种群中大规模系统选育高甘草酸含量单株,培育优良品种,已经成为提高栽  相似文献   
13.
美花石斛RAPD-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美花石斛基因组DNA的RAPD-PCR最佳反应体系。方法在提取纯化美花石斛基因组DNA的基础上,利用PCR扩增技术和方法,对Mg2 ,dNTP,模板DNA,引物,Taq聚合酶等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反应体系的最佳条件是总体积为25μl,其中Mg2 浓度1.2 mmol.L-1,Taq聚合酶1.2U,引物浓度0.3 mmol.L-1,模板DNA 46 ng和dNTPs 160 mmol.L-1;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3 min,94℃变性50 s,40℃退火1 min,72℃延伸2 min,循环40次,72℃延伸5 min。结论该反应体系具有经济,简便以及扩增条带较清晰而稳定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为了活跃团队内的学术气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达到团队内部的资源、思路共享,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资源研究课题组研究生Seminar进行了探索并取得良好效果。在中医药院校内部举办的Seminar,为探索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野生及栽培甘草HPLC指纹图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野生及栽培甘草的质量区别。方法:建立野生及栽培甘草的HPLC指纹图谱(Cromasil ODS色谱柱;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并进行对比分析;利用MS/MS技术推测化合物结构。结果:鉴定了部分成分的化学结构;野生与栽培甘草所含成分大部分相同,仅有少量区别;栽培甘草中少数成分随栽培年限不同有所变化。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分析快速、准确,可以为甘草药材内在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栽培甘草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闫永红  王文全  杨娜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2):1019-1021
甘草的供应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于野生资源,过渡的采挖、保护措施的缺乏,导致甘草野生资源严重匮乏,大量使用和栽种人工甘草成为大势所趋。同时,研究还发现甘草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炎、抗溃疡作用[1]。因此作者对栽培于内蒙古杭锦旗、赤峰、甘肃酒泉不同年限的甘草中的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了解不同生长年限的人工栽培甘草中黄酮类成分含量变化规律,以指导人工栽培甘草的合理应用。甘草中总黄酮含量测定的方法已有报....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氮、磷、钾肥对益母草生长发育及次生代谢物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益母草各项生长、产量及水苏碱和总生物碱的量基本均为复肥型高于单肥型,复肥型中又以营养平衡型大于营养失调型,但单施氮肥对以上各项指标均有很大促进作用。在复肥型中,足量磷元素与氮元素的合理配施可以提高氮的肥效。结论以益母草株高、叶片数、分蘖数、产量及水苏碱和总生物碱的量为评价标准,根据氮、磷、钾二次肥料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确定最佳施肥量为:N:37.5~44.0g/m^2,P:37.4~54.3g/m^2,K:31.6~34.4g/m^2,氮、磷、钾的最佳配比为4:4.5:3.3。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居群美花石斛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濒危现状以及亲缘关系。方法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和方法对不同居群美花石斛进行检测;通过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建立其聚类分析图。结果从117个随机引物中,共筛选出8个有效引物,对8个美花石斛居群进行RAPD-PCR扩增,共扩增出287个条带,平均每个引物的扩增条带为35.88个;287个条带共占据78个位点,其中11个位点是8个居群的共有位点,67个为多态位点,多态性比率达85.95%;8个居群的相似性系数在0.149~0.517。结论美花石斛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铁皮石斛种内遗传多样性水平;美花石斛的濒危原因与人为过度采收、种子自然萌发力弱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有一定的关系;美花石斛8个居群比较自然地向3个方向演化发展,并形成3个分支;美花石斛系统演化规律与其地理分布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芍药不同部位和不同采收期6个化学活性成分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RP-HPLC法检测了赤芍不同采收期、不同生长年限和原植物不同部位的没食子酸、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酸和丹皮酚的含量。结果表明: 秋季采收的赤芍药材中儿茶素和芍药苷含量最高, 苯甲酸含量较低; 生长年限越长的赤芍儿茶素和芍药苷含量越高; 芍药根部的儿茶素和芍药苷含量最高, 鲜叶中也含有芍药苷。研究提示, 赤芍应以秋季采收成年植株为佳; 芍药苷在叶中已开始合成, 而儿茶素在叶中未检测到, 在根部占较大比例。  相似文献   
20.
铁皮石斛试管苗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铁皮石斛试管苗进行生长发育规律研究,为试管苗各生长发育时期合理调控技术措施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不同生长时期试管苗的生长指标、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及光合特性指标。结果播种后5~8个月时铁皮石斛试管苗的苗高和茎粗增长最快,6、11个月时各有1次分蘖高峰,5、9、12个月时各有1次发根高峰;7~8个月、10~12个月时试管苗生物量积累速率最高。铁皮石斛试管苗根与茎叶之比(R/T)相对较小,平均单株茎叶干重占总干重的90.6%。11个月时试管苗的多糖含量最高(5.07%),以后开始下降;8个月时试管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211.28 mg/g),以后逐渐减少,以12个月时的含量最低(119.55 mg/g)。6~11个月时的试管苗生长代谢旺盛。从干物质积累动态、多糖及蛋白质含量变化、试管苗活力和生产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10个月左右的铁皮石斛试管苗出瓶移栽较为合适。生长发育过程中,试管苗的叶绿素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呈减小→增加→再减小的趋势,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0个月之后试管苗的叶绿素开始降解。试管苗光饱和点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相对稳定,9、10个月时的电子传递速率最高,为26μmol/(m2.s),而12个月时的光饱和点和电子传递速率最低。结论铁皮石斛种子萌发率及试管苗质量受种子成熟度的影响较大;组培室光照强度为27μmol/(m2.s),光强不足可能是试管苗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播种后生长10个月左右的铁皮石斛试管苗出瓶移栽较为合适;通过调节红蓝光的光质配比来调节叶绿素a/b的比值,将有利于促进试管苗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