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观察妇女妊娠前后血清中氟化物变化。方法:用离子选择电极,以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检测孕妇血清中氟,并与未孕妇女血清进行了比对实验。结果:本方法线性范围,氟离子浓度0 02 ~5 0mg/L,r=0 .9999,b=59 7,(25℃),检出下限0 012mg/L,孕妇血清和当地未孕妇女血清氟含量分别为0. 035±0 .006mg/L, 0 .038±0 .008mg/L,P<0. 01,具有显著性差异。方法相对标准偏差在5 4% 以下,回收率为96% ~106%。结论:本测定方法准确,灵敏,简便;妊娠妇女应注意孕期中的营养补充。  相似文献   
10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蒙药黄花铁线莲中槲皮素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定黄花铁线莲中槲皮素的含量,为蒙药黄花铁线莲中槲皮素的含量提供检测方法,制定质控标准.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Kromasil (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甲醇-0.4%磷酸(60:40)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360 nm. 结果 槲皮素浓度在15.35 ~76.75 μg/ml范围之间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槲皮素平均回收率为98.13%,RSD=1.55%.结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花铁线莲中槲皮素的含量具有分离效果好、简便、准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3.
治疗慢性盆腔炎中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慢性盆腔炎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及越趋年轻化,治疗该类疾病的中药研究也日益增多。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慢性盆腔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进行了分析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蒙古黄芪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法,缺血90 min,再灌注24 h,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大鼠心电图S-T段变化,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对心肌染色,观察心肌梗死面积及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含量,探讨蒙古黄芪总黄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蒙古黄芪总黄酮90、270 mg·kg-1可以使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电图S-T段降低及降低大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的释放;30、90、270 mg·kg-1剂量可减少大鼠心肌梗死面积;270 mg·kg-1剂量减少大鼠心肌组织丙二醛的产生,提高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结论蒙古黄芪总黄酮可以使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缺血程度降低,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的释放,降低心肌组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提高内源性氧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氧自由基对心肌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05.
【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力DWI-RESOLVE序列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40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病灶是否突破固有肌层分为未突破组(A组)和突破组(B组),A组包括T1期和T2期,共17例,B组包括T3期和T4期,共23例。全部患者均行RESOLVE序列扫描(b值=0、1000s/mm2)。两位医师独立分析图像并测量感兴趣区的ADC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两位医师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根据病理结果描绘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最佳诊断阈值、敏感度和特异度。 结果:A组的平均ADC值为(1.230±0.160)×10-3mm2/s(医师1)和(1.200±0.166)×10-3mm2/s(医师2),高于B组的平均ADC值[(0.973±0.216)×10-3mm2/s(医师1)和(0.948±0.181)×10-3mm2/s (医师2)],两组间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师1:t=4.129,P<0.001;医师2:t=4.503,P<0.001)。两位医师ADC值测量结果的ICC为0.947。医师1的曲线下面积为0.820(95% CI:0.666~0.923),敏感度为60.87%,特异度为94.12%,诊断阈值为0.98×10-3mm2/s;医师2的曲线下面积为0.855(95% CI:0.708~0.946),敏感度为78.26%,特异度为76.47%,诊断阈值为1.07×10-3mm2/s。结论:高分辨力DWI-RESOLVE序列对于术前判断直肠癌是否突破固有肌层(T2期和T3期的鉴别)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6.
目的了解2005-2007年共三年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特性。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天然耐药性,广泛存在医院环境及人体皮肤,并有复杂的耐药机制,是免疫力低下和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特别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因其对多种抗菌素耐药,成为ICU较为棘手的致病菌,通过三年来对我院ICU分离的110株鲍曼不动杆菌及其药物敏感实验进行分析,旨在对临床应用抗生素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方法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NCCL2002年标准判读。鲍曼不动杆菌对B-内酰胺抗菌素耐药机制是产生AmpC酶、超广谱酶、碳青霉烯等多种B-内酰胺酶,可水解三、四代头孢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同时外膜微孔蛋白形成的通道变小,从而导致外膜通透性低,抗菌药物不易进入;对氨基苷类和喹诺酮类耐药主要是产生多种氨基苷修饰酶及DNA旋转酶。结果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环丙沙星耐药性逐年增高,耐药率达45%-90%,对亚胺培南耐药为9%-14%。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常存在于潮湿环境中,医院内各种医疗设备和器械的污染是传播的主要来源;ICU中患者病情重,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多,导致呼吸道防预功能丧失,加上大量抗生素应用、是引起鲍曼不动杆菌呼吸道感染多和高耐药的主要危险因素;试验显示三代头孢他啶及四代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也由2005年的50%左右上升至90%左右。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要药率由20%升至40%左右,这可能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及三,四代头孢菌素的过度使用有关,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程度上升较慢可能与舒巴坦对不动杆菌属细菌有独特的杀菌作用有关,亚胺培南的耐药率略有下降;总之应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监测,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7.
随着慢性盆腔炎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及越趋年轻化,治疗该类疾病的中药研究也日益增多。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慢性盆腔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进行了分析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耳穴压丸护理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成功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1年7月~2021年12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诊治的60例BPPV成功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耳穴压丸护理,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焦虑抑郁量表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MA与HDRS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且治疗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压丸护理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有确切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头晕症状,缓解不良情绪,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考察不同提取方法对菝葜中总皂苷提取效果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加热回流(水和乙醇溶液)、酶解、渗漉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对菝葜药材进行提取,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UV-Vis)法检测菝葜总皂苷的量,计算不同提取方法的转移率.结果 5种提取方法菝葜总皂苷转移率分别为34.22%、86.48%、85.51%、78.68%、38.66%.结论 不同提取方法对菝葜中总皂苷的转移率影响较大,采用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法所得转移率较高,且简单易行,可作为菝葜总皂苷工艺提取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110.
王敏杰  陈朝军  周南  曹群  武世奎 《中草药》2018,49(19):4513-4519
目的对蒙药孟根乌苏中HgS微-纳米颗粒的提取、分离及体外溶出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去除单质硫,确定孟根乌苏提取的最佳时间。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HgS颗粒;通过控制PVP浓度、投料比、离心机转速等因素获得不同粒径的HgS微-纳米颗粒;利用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衍射法(XRD)分析颗粒形貌和结构组成;采用双硫腙比色法对比研究不同粒径范围的HgS颗粒、孟根乌苏原药材及孟根乌苏-18味丸在模拟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的溶出情况。结果分离得到的6个HgS颗粒样品的粒径分布较均匀,粒径分别为2 000~4 000、800~2 000、200~800、80~200、50~80、20~50 nm。提取后样品中主要成分为α-HgS及β-HgS。体外溶出结果表明,随着HgS颗粒粒径变小,汞的溶出度增大,表明汞的溶出与HgS颗粒粒径大小呈反比关系。同时汞的溶出度也受硫、p H值及复方的影响。结论该法可简单、高效地分离HgS颗粒。为不同粒径HgS微-纳米颗粒的药动学和药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