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工业过程数据具有高斯和非高斯混合分布的特点。独立因子分析(IFA)采用一维高斯混合模型拟合任意的因子分布,因此可以处理高斯和非高斯混合的问题。虽然在给定因子数的前提下变分IFA算法可以有效地缩短建模时间,但是独立因子数的选择仍然需要较长的计算时间。此外,若IFA的因子数选择不当,会造成部分因子的信息遗留在观察变量的残差中,导致GSPE监控指标的监控性能变差。为了解决IFA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了IFA和FA方法。首先使用FA辅助IFA选取独立因子数,以进一步减小IFA建模时间;其次使用FA对IFA的残差进行再处理,以解决由于独立因子数选择不当造成的问题。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田纳西-伊斯曼(TE)过程和乙烯裂解炉过程的监控中,实验结果验证了该联合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实际工业过程数据中的非线性和冗余度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峰度的非线性独立元分析方法。该方法根据互信息最小化原理提取独立分量,按峰度进行降维,去掉冗余数据,尽可能地保留了反应工业过程变化本质特征的独立分量。将该方法应用于TE过程监控,并与传统的线性独立元方法相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低的漏报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1种新的ABO等位基因变异组合进行分子机制的研究,并对先证者进行家系调查,了解该变异组合在家系中的传递情况。方法 采用血清学方法对1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ABO血型鉴定,采用PCR-SBT法对先证者及其父亲进行基因测序,确定突变点及突变类型。结果 该家系中先证者及其父亲的血清学结果为A亚型,ABO基因检测结果与ABO*A1.01序列比对显示两个样本均存在c.1A>G、c.467C>T、c.903C>T变异,ISBT数据库中暂未检索到此种突变型组合的基因型。结论 发现1种新的ABO等位基因变异组合c.1A>G、c.467C>T、c.903C>T,并且能在家系中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sing enterocolitis,NEC)患儿发生T抗原暴露导致红细胞多凝集现象的鉴定方法,为其制定输血策略,为指导临床为患儿科学、合理用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本中心进行疑难交叉配血的2例NEC患儿,采用试管法对其进行ABO血型和Rh血型鉴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irectantiglobulintest,DAT)、抗体筛查试验及交叉配血试验,采用3例ABO同型献血者血浆,3例AB型献血者血浆,3例同型脐血血浆等方法发现其出现红细胞多凝集现象,并用花生凝集素、MN血型抗体鉴定试剂及凝聚胺方法鉴定其多凝集现象。结果 两例患儿红细胞抗体筛查实验阴性;DAT实验阴性;交叉配血实验主侧阴性;次侧盐水法阳性,抗人球蛋白实验阳性;患儿红细胞与献血者同型血浆、AB型血浆呈阳性反应,与同型脐血血浆呈阴性反应;与花生凝集素均呈阳性反应患儿MN血型抗原均为阴性,患儿红细胞加入凝聚胺试剂不出现预期凝集现象。结论 NEC患儿出现多凝集红细胞现象表现为DAT实验阴性,但是次侧交叉配血不相合现象。此时应采用多种方法鉴定其红细胞发生多凝集现象,准确识别患儿红细胞多凝...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认1个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新等位基因。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基于测序的分型技术(PCR-SBT)法对中华骨髓库河北地区捐献者进行HLA常规分型并利用序列特异性SSSP引物测序,鉴定HLA新等位基因。结果:发现该标本的HLA-B位点核苷酸序列与所有已知HLA-B位点等位基因核苷酸序列不一致,不能指定为任何等位基因,其中一个等位基因与同源性最高的等位基因B*15:01:01:01的差异是在第2外显子206位的TC,其突变导致密码子ATGACG,结果造成B*15:01:01:01氨基酸序列中45位的甲硫氨酸(M)变为苏氨酸(T)。结论:该等位基因为HLA-B位点的1个新等位基因,该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命名委员会命名为HLA-B*15:202。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河南省结直肠癌患者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特征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2021年3—7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对河南省肿瘤医院结直肠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其粪便样本,采用巢式PCR法扩增蓝氏贾第鞭毛虫磷酸丙糖异构酶(tpi)基因以确定感染虫种基因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调查结直肠癌患者307例,其中男性176例(占57.3%)、女性131例(占42.7%)。巢式PCR检测粪样基因组DNA发现,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为8.1%[25/307,95% 可信区间(CI):(0.056,0.117)],其中男性感染率为9.1%[16/176,95% CI:(0.057,0.143)]、女性感染率为6.9%[9/131,95% CI:(0.037,0.125)]([χ2] = 0.495,P = 0.482)。不同年龄组结直肠癌患者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534,P = 0.675)。多因素分析发现,使用粪池[比值比(OR)= 3.336,95% CI:(1.201,9.267)]、日常使用水井水[OR = 3.042,95% CI:(1.093,8.465)]及饲养家畜[OR = 3.740,95% CI:(1.154,12.121)]是结直肠癌患者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危险因素。结直肠癌患者中,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者腹痛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感染者(P = 0.017)。25例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者中,24例(占96.0%)为聚集体A型感染、1例(占4.0%)为聚集体B型感染。结论 河南省结直肠癌患者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相对较高,感染的蓝氏贾第鞭毛虫主要基因型为聚集体A型;使用粪池、日常使用水井水及饲养家畜是结直肠癌患者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7例Rh部分D样本的基因分型。方法采用PCR-SSP技术检测常规血清学试验为D变异型的样本中的Rh部分D进行D基因分型。结果在30例常规血清学试验中,23例具有完整的RHD基因外显子(Rh弱D型),7例部分外显子缺失,为Rh部分D,23例为弱D型,并对部分D样本进行了基因分型,4例检测为D Cat.ⅥⅢ,1例为D Cat.Ⅵtype2,1例为D Cat.Ⅵtype 1,1例为基因2.9外显子融合,表示为RHD-CE(2-9)-D。结论 Rh部分D型与弱D型在血清学试验中无法区分,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才能够更准确的分型,更能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河北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DQB1(HLA-DQB1)基因型遗传特性。方法对1914名河北地区汉族人群献血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基于测序的分型技术(PCR-SBT)进行HLA-DQB1位点高分辨基因分型,采用直接计数法计算等位基因频率,并与中国其他地区人群基因频率进行比较。结果 1914名河北汉族献血者中共检出21个HLADQB1等位基因,其中频率大于0.0500的常见等位基因共6个,分别为DQB1*03∶01、DQB1*03∶03、DQB1*06∶02、DQB1*02∶02、DQB1*06∶01和DQB1*05∶01。结论河北地区汉族人群DQB1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基因分布有明显的地区特性,了解河北汉族人群HLA-DQB1的分布状况,有利于帮助临床寻找HLA匹配的造血干细胞无关供者,同时为我国人群群体遗传学研究等提供有价值的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石家庄地区 RhD变异型的分布及基因分型。方法 RhD变异型标本经血清学方法确认后,应用PCR-SSP方法检测,对于检出的Rh弱D和部分D基因型,采用高分测序法(SBT)对RHD基因10个外显子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血清学实验检出D变异型(弱D或部分D)标本107例,PCR-SSP方法检测出部分D基因型14例,以D cat.VI type3*型居多,弱D基因型93例,以弱D15型为主,经测序发现3例Rh弱D表型均为第1外显子第22碱基T突变成C,且NCBI上未查到对应基因型。结论在石家庄地区,人群中 RhD变异型个体的分子基础差异较大,呈多样性分布。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新等位基因HLA-A*33∶39的序列分析及鉴定。方法利用多聚酶链反应—基于测序的分型(PCR-SBT)技术鉴定HLA新等位基因。结果发现1个与A*33∶03∶01序列相近的未知等位基因,实验结果表明其在A*33∶03∶01第4外显子649位G>A,其突变造成A*33∶03∶01氨基酸序列中192位的丙氨酸(A)>苏氨酸(T)。结论此为HLA-A位点的1个新等位基因,2010年10月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命名委员会命名为HLA-A*33∶03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