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6篇
基础医学   40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28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制备H37Rv的两种抗原Ag85b、HspX,通过与铝佐剂和CpG佐剂联用免疫小鼠进行初步药理学实验以观察其生物学活性.方法 常规方法分别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0a-Ag85b和pET30a-HspX,内切酶鉴定目的 片段后两种质粒分别转化BL-21大肠杆菌,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后分别产生两种蛋白;用阴离子交换柱Source30、QHP以及疏水层析柱对两种蛋白进行纯化;蛋白测序进行鉴定.纯化后的两种蛋白分别与铝佐剂和CpG佐剂联用(Ag85b,Ag85b+Al,Ag85b+CpG,Ag85b+Al+CpG;HspX,HspX+Al,HspX+CpG,HspX+Al+CpG),免疫C57/BL小鼠,同时设置生理盐水对照组,取脾细胞进行酶联免疫斑点实验(ELISPOT)检测干扰素-γ(IFN-γ)的分泌;同时进行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脾淋巴细胞经体外刺激后的增殖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了两种重组表达质粒pET30a-Ag85b和pET30a-HspX,成功诱导表达了两种蛋白;经过纯化,两种蛋白纯度均达到95%;经鉴定两种蛋白纯化产物的N端15个氨基酸序列与目的序列相同;Ag85b+CpG、Ag85b+Al和Ag85b+CpG+Al组经Ag85b(80 μg/ml)体外刺激后分泌IFN-γ显著升高,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HspX+CpG+Al组经HspX(80μg/ml)体外刺激后分泌IFN-γ显著升高,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成功表达并纯化了结核分枝杆菌H37Rv的两种抗原Ag85b和HspX,与铝佐剂和CpG佐剂联用后成功刺激小鼠产生了细胞免疫反应,证实了两种重组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为下一步药效学评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2.
目的 了解副黏病毒融合蛋白(F)融合活性位点中的病毒特异性氨基酸在细胞融合中的作用.方法 以新城疫病毒(NDV)和人副流感病毒(hPIV)为例,在已确定的F蛋白融合活性位点中对病毒特异性氨基酸进行定点突变,然后将突变体F基因与同源或异源的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基因共转染BHK21细胞后,在真核细胞中表达.Giemsa染色和指示基因法检测细胞融合功能,荧光强度分析(FACS)检测F蛋白的表达效率.结果 在NDV F的突变体中,N150D-L152D的融合功能达到野毒株的46.31%;而N257D-N258D-Q259E、G271D-N272D和Q279E-Q281E的融合活性却几乎消失,分别只有野毒株的1.25%、3.14%和2.23%;N296D-N297D的融合功能是野毒株的97.68%.在hPIV F的突变体中,D143A-E145A的融合功能达到野毒株的32.63%;E223Q-K224A几乎不能形成合胞体,其融合活性只有野毒株的1.91%;K263A-R265A、D268A-D270A和R475A-R476A的融合功能分别是野毒株的14.63%、19.52%和28.95%.FACS结果表明,NDV F的N257D-N258D-Q259E、G271D-N272D和Q279E-Q281E突变体及hPIVF的E223Q-K224A突变体F蛋白在细胞表面几乎没有表达;其余所有突变体F蛋白的表达效率与野毒株相比,基本不变.结论 对于NDV F来说,N257、N258、Q259、G271、N272、Q279、Q281对NDV F的特异性细胞融合功能起重要作用;N150和L152也起一定的作用,但是N296和N297却没有作用.对于hPIV F来说,E223和K224对hPIV F的特异性细胞融合功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D143、E145、K263、R265、D268、D270、R475、R476的作用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初步确定汉坦病毒GM04-38株包膜糖蛋白上潜在的融合肽区域。  方法  采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将潜在融合肽区域的十个关键氨基酸突变成性质相左的氨基酸,转染Vero E6细胞后,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糖蛋白表达,采用Giemsa染色法观察细胞融合现象。  结果   在Vero E6细胞中成功表达出糖蛋白,IFA显示关键氨基酸突变前后细胞中均有荧光信号,呈胞浆分布,但细胞融合现象在突变后消失。  结论 潜在融合肽区域的十个氨基酸突变均对细胞融合产生明显的影响,提示该段区域很可能是病毒的融合肽。  相似文献   
24.
艾滋病已经成为全球性性传播疾病,尤其是在非洲、北美洲、西欧以及亚洲的部分地区广为流行。这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学问题。本文对艾滋病的性传播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包括艾滋病从男性到女性的传播、从女性到男性的传播、男性之间的传播、女性之间的传播、性紊乱者患艾滋病的某些危险因素,阻断艾滋病性能传播应采取的措施等。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对急性视坏死性视网膜脱离18例18眼中13眼行玻璃体切割、眼内视网膜光凝加硅油填充术,5眼行玻璃体切除、眼内光凝加C3F8填充术。结果15例患者的视网膜成功复位,炎症均控制良好。3例视网膜脱离复发,再次手术复位成功,视力光感;随访9个月至3年,15例视力分别为:0.3者2例,0.2者4例,0.1者5例,0.02~0.08者2例,指彬30cm者2例。结论视网膜脱离是急性视网膜坏死的严重并发症,通过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可有效地提高视网膜脱离的复位率,挽救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26.
计划生育不仅在于控制人口数量,更重要的是人口质量。优生便成了社会关注的问题。已知许多病毒能发生妊娠期病毒感染,并能累及胎儿,导致胎儿畸形、流产、死产等。因此,妊娠期病毒感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对妊娠期病毒感染和优生的关系加以探讨。1 病毒的母婴传播问题 病毒的母婴传播方式有宫内感染、产道感染、母乳喂养感染等。在此主要讨论宫内感染。目前已知多种病毒能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常见的有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RV)、乙肝病毒(HBV)、  相似文献   
27.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地方株的形态与形态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8.
风疹病毒(RV)是致人类先天性畸形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其E1包膜糖蛋白在病毒感染及诱导机体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对其氨基酸和核苷酸序列结构与蛋白功能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RV产生免疫的机理,以研制亚单位疫苗、多肽疫苗等新型疫苗.本文对RVE1糖蛋白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了解山东省正常人群风疹病毒自然感染状况,为保护易感人群及制定合理的预防接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山东省部分地区正常人群血清中风疹病毒特异性抗体IgG。结果该人群RV-IgG阳性率为80.20%,其中,≤20岁组人群抗体的阳性率为66.87%,>20岁组人群抗体阳性率为8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人群抗体阳性率为77.37%,女性人群的抗体阳性率为83.3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职业及不同地区人群抗体阳性率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结论低龄儿童和青少年风疹免疫水平较低,是风疹免疫的主要对象。育龄妇女也是风疹免疫的重点对象。不同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对风疹病毒的感染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