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6篇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目的 观察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联合热炎宁合剂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168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予以口服热炎宁合剂,并选用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喷至口腔.结果 75例患儿经过治疗,体温在2 d后体温趋于稳定,食欲好转,疱疹明显减少,判定为显效.93例患儿在治疗4 d后热退,进食正常,疱疹逐渐消退,判定为有效.治疗期间未出现呕吐、易惊及肌颤等神经系统并发症.1周左右所有患儿痊愈.结论 采用开喉剑喷雾剂联合热炎宁合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确切,预后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32.
结肠癌相关转录因子1(CCAT1)是结直肠癌组织中新近发现的一种异常高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具有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等作用。CCAT1通过内源竞争等机制与微小RNA(miRNA)或蛋白相互作用参与调控机体的诸多生理病理过程,尤其是消化道肿瘤的形成与发展,它有望成为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33.
目的 研究负压创面治疗(NPWT)防治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ETE)后腔道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9月在该院住院行经胸乳入路ETE的患者4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NPWT组)和对照组(常规加压包扎组),每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和腔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腔道皮下积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NPWT可以明显降低经胸乳入路ETE术后腔道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234.
目的:探讨 IGF -1R 阻断剂在人肝癌细胞 MHCC97-H 增殖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培养人肝癌细胞株 MHCC97-H,预先给予 IGF -1R 阻断剂鬼臼苦素(picropodophyllin,PPP)10μmol/L 干预1h,然后给予 IGF-II 50ng/ml 作用48h,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噻唑兰(MTT)法分析细胞生长情况,Brdu 法检测细胞增殖潜能,平板克隆实验观察并计算细胞克隆形成率,Real -time PCR 及 Western blot 法观察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9、-2(MMP -9、MMP -2)mRNA 及蛋白表达情况,进一步分析细胞增殖转移情况。结果:IGF -1R 阻断剂 PPP 可使 MHCC97-H 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IGF -1R 阻断剂 PPP 显著抑制 MH-CC97-H 细胞存活率、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P <0.05);与对照组相比,IGF -II 组 MHCC97-H 细胞中 PC-NA、MMP -9及 MMP -2的 mRNA 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 <0.05),而与 IGF -II 组相比,IGF -1R 阻断剂PPP 可明显抑制 MHCC97-H 细胞中 PCNA、MMP -9及 MMP -2的 mRNA 和蛋白表达(P <0.05)。结论:IGF -1R 阻断剂通过抑制人肝癌细胞 MHCC97-H 生长增殖,下调 PCNA、MMP -9及 MMP -2的表达,发挥阻碍人肝癌细胞 MHCC97-H 增殖转移的功效。  相似文献   
235.
目的了解酮康唑、萘替芬、特比萘芬及酮康唑、萘替芬联合应用对55株临床分离致病酵母菌株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采用标准微量稀释法测定上述三种抗真菌药及联合用药对55株临床分离致病酵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结果酮康唑、萘替芬、特比萘芬及酮康唑、萘替芬联合应用的M IC均值分别为0.281855μg/m l,1.528111μg/m l,1.000443μg/m l,0.199125μg/m l。结论联合用药的疗效优于单用酮康唑、萘替芬、特比萘芬(P<0.05)。  相似文献   
236.
237.
肾活检239例病理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239例肾脏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9月至2011年10月经皮肾穿刺活检术住院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结果本组患者的平均年龄39.1岁,30~39岁为肾脏病的高发年龄段,男女比例为1∶1.39。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最多见,占53.1%,其次为尿检异常占36.0%。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依次为:膜性肾病(MN)29.9%,微小病变21.3%;尿检异常的病理类型依次为:IgA肾病40.7%,紫癜性肾炎15.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76.2%,其中IgA肾病占33.0%,其次为膜性肾病,占26.4%;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占19.2%,病理类型以狼疮肾炎最常见,占34.8%,其次为紫癜性肾炎,占28.3%。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最常见的肾脏疾病,肾病综合征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青壮年是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238.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公认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好的治疗办法。国内外已经开始进行了多种造血干细胞来源的移植,包括亲缘单倍体移植、非血缘移植,而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提高疗效的报道多为单独个案报道。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与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2008-04/2010-04住院的17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年龄3~53岁,8例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9例患者接受了非移植治疗。移植组的8例患者分别接受了亲缘HLA半相合(4例)、HLA相合(2例),非血缘(2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所有移植的患者中有4例在造血干细胞输注的同时静脉输注体外培养扩增的间充质造血干细胞。非移植治疗组9例患者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和促造血治疗。结果与结论:移植组除1例45岁患者接受过非移植方法治疗11个月无效,合并肾功能衰竭、肺部真菌感染时才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死于移植合并症外,余7例患者移植后染色体及DNA指纹检测等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完全供者植入,造血功能恢复快,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L-1,血小板计数≥20×109L-1中位时间分别为12d和14d;其中接受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的4例患者平均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L-1,血小板计数≥20×109L-1的中位时间均为11.6d。移植患者发生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4例,局限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者4例,移植后生活质量良好,无需血制品输注,无严重感染和出血。而非移植组患者治疗后造血功能均未恢复正常,1例死于脑出血和感染,余患者生活质量低下,需要反复住院对症治疗,长期间断的血制品输注;治疗后出现多种严重的合并症。结果表明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高效的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患者造血恢复快,移植物抗宿主病可以预防和控制,生活质量高,疗效明显优于非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239.
 目的 提高对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LBL)合并骨髓纤维化(MF)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方法 分析1例42岁男性B-LBL合并MF患者的诊治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该患者入院初期经化验及检查证实为MF,后经全身PET-CT检查及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确诊为B-LBL合并MF。给予多疗程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病情控制不佳,导致死亡。结论 B-LBL合并MF极为少见,PET-CT检查极为重要,预后差,目前多采用类似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方案治疗,缓解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望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240.
王志东  彭洁  王晨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6):123-124
目的分析乙肝前S1抗原(Pre—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和HBV—DNA的关系,探讨Pre—S1抗原在乙肝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275份乙型肝炎患者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Pre—S1抗原、乙肝五项标志物,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比较Pre—S1抗原与HBV—DNA的诊断符合率。结果1275份乙型肝炎患者标本中,Pre—S1抗原和HB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72%(918/1275)和76.08%(970/1275),HBV—DNA检出率稍高于Pre—S1抗原的检出率。在两种常见乙肝五项标志物模式(组1和组2)中,Pre—S1抗原阳性率分别为88.19%(239/271)、66.62%(527,791),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2.98%(252/271)、68.02%(538N91),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1:χ2=3.12,P〉0.05;组2:χ2=2.64,P〉0.05)。Pre-S1抗原阳性组ALT升高率32.57%(299/918)明显高于Pre—S1抗原阴性组8.12%(29/357),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73,P〈0.01)。结论Pre—S1抗原能敏感地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与HBV—DNA一致性较好,Pre—S1抗原不仅可以作为HBV感染的标志和复制的依据,并且还可以作为肝细胞损害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