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毒蕈中毒屡见不鲜,民众因缺乏对毒蕈的认识,易误食毒蕈而引起中毒。一旦中毒会导致人体急、慢性多器官功能损害,且无特效药治疗,故内科保守治疗的病死率高[1-2]。而对于此类患者,尽快消除体内有毒物质是治疗的重中之重。血液净化治疗能迅速消除患者体内的有毒物质,改善氧合情况,有效提高自愈率。血液灌流是血液净化的一种治疗方式,可通过含树脂的灌流器吸附血液中的毒素;治疗性血浆置换(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TPE)是血液净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分离患者血细胞和血浆,去除含有有毒物质的血浆,并补充等量置换液[3]。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是一种通过体外循环血液净化技术连续、缓慢清除水分和溶质的治疗方式,能有效清除各种毒性介质,维持危重症患者内稳态平衡[4]。对于病情危急的毒蕈中毒患者,临床早期介入血液净化治疗是非常必要的[5-6]。因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在采取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对急性重症毒蕈中毒患者第一时间给予多种血液净化治疗,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总结2016年1月1日—2019年2月28日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10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原因,常见原因为内瘘血管狭窄、高血红蛋白、原发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高龄、透析中低血压、干体重设置过低、超滤过多过快等,通过系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动静脉内瘘闭塞的程度、各项实验室指标和患者容量状态等,给予局部加压按摩、尿激酶溶栓、皮下低分子肝素注射、远红外线照射等综合处理,93例(91.18%)患者内瘘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PEW)状况,探讨不同透析人群中PEW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规律HD患者357例和腹膜透析中心管理的PD患者32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肾脏营养和代谢学会(ISRNM)的诊断标准调查HD和PD患者PEW发生率,用生物电阻抗法(BIA)、生化检查、人体学测量等方法评估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并进一步分析不同透析人群PEW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PEW患者相比,诊断PEW透析患者人体成分分析指标水分比率(ECW/TBW)、体细胞质量(BCM)、骨骼肌(S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D患者PEW发生率明显低于PD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HD患者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炎症状态[C反应蛋白(CRP)≥8 mg/L,OR=2.695,95%CI 1.429~5.026]是预测PEW发生的危险因素,而Kt/v(OR=0.182,95%CI 0.062~0.508)是预测HD患者发生PEW的保护性因素。对PD患者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4,95%CI 1.021~1.059)、低BMI(OR=0.671,95%CI 0.563~0.794)及低血红蛋白(OR=0.962,0.944~0.979)是PEW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HD患者PEW发生率低于PD患者,使用人体成分分析可辅助诊断PEW的发生,炎症状态是血液透析患者PEW发生的危险因素,提高透析充分性是血透患者PEW的保护因素。高龄、低BMI及低血红蛋白是腹透患者发生PEW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摘 要: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RNA,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在表观遗传、转录以及转录后等多个水平调控基因表达进而影响细胞增殖、分化与凋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lncRNA在各种人类疾病,尤其是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lncRNA EGFR-AS1(EGFR antisense RNA 1)的异常表达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全文对EGFR-AS1在不同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潜在分子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流体切应力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中Bmi-1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信号机制。方法原代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s,应用平行平板流动腔系统,给BMSCs施加不同强度(0.5、1.5、3.0 Pa)和不同加载时间(1、2、6、24 h)的层流切应力,用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Bmi-1基因的表达水平,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化Akt和ERK1/2的表达水平,利用Wortmannin(PI3K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ERK1/2 MAPK特异性抑制剂)信号阻断剂探讨信号转导途径。结果 BMSCs在1.5 Pa切应力作用1 h后Bmi-1基因表达即明显增强,24 h达高峰。不同强度切应力都会刺激Bmi-1基因表达,其中3.0 Pa最强。切应力能显著激活磷酸化Akt和ERK1/2表达。Wortmannin而不是PD98059可以明显抑制Bmi-1基因的表达。结论切应力可诱导BMSCs中Bmi-1基因表达,其表达量与刺激时间和切应力的强度密切相关,这种作用可能通过Akt信号调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纳洛酮与吗啡联合用于妇科手术硬膜外术后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ASA Ⅰ或Ⅱ级择期行子宫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行腰硬联合麻醉,于手术关闭腹膜时硬膜外腔分别注入:Ⅰ组吗啡2 mg;Ⅱ组吗啡2 mg+纳洛酮10μg;Ⅲ组吗啡2 mg+纳洛酮40μg.术后4,8,12,24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手术部位疼痛,Ramsay评分法评价镇静程度,并记录恶心呕吐(PONV)、瘙痒,呼吸抑制、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及镇痛药和止吐药的追加情况.结果 术后4,8,12,24 h VAS评分、Ramsay评分及追加镇痛药情况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NV评分:Ⅲ组<Ⅱ组<Ⅰ组(P<0.05);术后追加止吐药的患者,Ⅲ组比Ⅰ组减少(P<0.05);瘙痒例数:Ⅲ组<Ⅱ组<Ⅰ组,分别为6、11和13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剂量纳洛酮10 μg或40 μg与吗啡2mg联合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可以减轻吗啡所致的不良反应且不影响其镇痛效果,后者效果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9.
20.
浙江省血液透析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管理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血液透析中心的防控管理经验,提高血液透析中心的防控效果,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风险。 方法 制订血液透析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实践方案,对浙江省267所血液透析中心在组织管理、防控流程制订、患者教育及管理、工作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管理,规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血液透析患者的接诊流程和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居家观察血液透析患者隔离透析治疗流程。结果 浙江省共收治血液透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患者2例,与其密切接触的1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隔离,经14 d医学观察后均未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8例疑似感染病例及78例居家观察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规范隔离血液透析或连续肾脏替代治疗,14 d后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事件发生;4 700名血液透析室医护人员未发生院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结论 血液透析中心感染防控管理实践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有效,对预防血液透析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