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4篇
基础医学   152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37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20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当代大学生的物质生活相对来说得到了极大地满足,但是精神生活却透漏出极度的空虚和匮乏.从近几年的“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以及频发的“大学生自杀事件”等等,可见大学生在经受着来自社会、学业、事业、情感等多方面的困惑和压力后所产生出的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都极其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后备人才,高校工作者必须要协助大学生去学会勇于面对挫折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2.
目的 研究在受损伤脊髓移植神经干细胞后对其TGF-β1和CNT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正常成年SD雌性大鼠35只,分为:单纯脊髓全横断组、假手术组、NSCs移植组.NSCs移植组在脊髓全横断后第7天时进行NSCs移植,其它2组不移植NSCs;通过RT-PCR测定脊髓损伤局部头侧在移植术后3,7,14 d TGF-β1和CNTF的表达.结果 移植术后3 d,7 d,单纯全横断组TGF-β的表达大于神经干细胞组.CNTF仅在术后7 d,前者表达大于后者,其余时间段2组间2因子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干细胞移植使脊髓损伤局部TGF-β1的表达降低,但对CNTF表达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3.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探讨了部分去背根猫术后 3 d和 10 d的备用背根节和脊髓 II板层内 BDNF及其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 ,正常组 ,BDNF主要分布于背根节的部分中、小神经元及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内 ,II板层内还有大量的 BDNF阳性神经膨体。背根节同时也为 BDNF m RNA阳性 ,唯背角阴性。部分去背根后 10 d组 ,备用背根节 BDNF及其 m RNA阳性中、小神经元百分数较正常及 3 d者明显增加 (P<0 .0 5 )。而 L3,L5II板层 BDNF阳性神经膨体密度在术后两组均明显下降 (P<0 .0 5 ) ,唯 BDNF的含量在 3 d组者减少 (P<0 .0 5 ) ,10 d组者恢复 (P>0 .0 5 )。术后 II板层未见 BDNF m RNA的杂交信号。结果提示 :去背根术后 3 d组脊髓 II板层阳性膨体数的下降及 BDNF含量减少 ,可能是因背根切断导致输入脊髓 II板层的 BDNF中断所致 ;而 10 d时 II板层 BDNF合成得以恢复 ,可能来源于备用背根节中、小神经元的 BDNF增多所致 ,BDNF在脊髓可塑性中可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4.
以前 ,人们普遍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发生在出生前或出生后不久即停止。然而 ,近 30年来 ,许多研究报道成年后仍有新的神经元继续加入哺乳动物的脑部 ,这些生成神经元的前体细胞 ,一般位于脑室侧壁。它们从这些增殖性区域向离它们最近的靶组织迁移并进行分化 [1 ]。在体外 ,这些神经干细胞能被生长因子或细胞素诱导增殖 ,并在不同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具有不同的分化。近年来 ,有关生长因子和细胞素对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及多能神经干细胞的移植研究等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对神经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5.
背景:CD34+细胞和许旺细胞在单独移植情况下均有促进脊髓修复的功能,且各自分泌和表达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及配体.目的:探讨CD34+细胞与许旺细胞联合移植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的后肢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并观察体内移植后细胞的存活、迁移、分化及表型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7/2008-09在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材料:SPF级健康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免疫对照组、CD34+细胞组、许旺细胞组、细胞联合组,12只/组.SPF级6~8周龄ICR小鼠2只,用于分离培养骨髓CD34+细胞.SPF级一两天龄ICR新生鼠30只,用于分离培养许旺细胞.方法:各组大鼠均建立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造模后2周,CD34+细胞组、许旺细胞组将体外培养并荧光标记好的对应细胞悬液经多点注射入横断瘢痕及瘢痕上下各一个脊髓节段,共6个注射位点,每点注射5 μL,每只大鼠共移植60万个细胞量;细胞联合组移植方法相同,但CD34+细胞、许旺细胞注射量各60万个.移植后除模型对照组外,余4组均使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腹腔给药.主要观察指标:通过BBB评分判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测定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的变化,形态学及组织学鉴定移植细胞的存活、迁移、分化、表型变化.结果:移植后12周内CD34+细胞组BBB评分最高(P<0.05),至移植后24周时细胞联合组BBB评分最高,恢复效果最佳,许旺细胞组次之,CD34+细胞组最差(P<0.05).与CD34+细胞组比较,移植后12周细胞联合组热痛闽值明显降低(P<0.05),随移植时间延长,各组机械痛闽值均明显降低(P<0.05),但热痛阈值没有发现类似规律.CD34+细胞在有许旺细胞参加的情况下存活数量较多,在移植后12周尤为明显.移植后4周荧光细胞集中在针道附近,第12周荧光细胞迁移到瘢痕上下一两个节段,且较集中分布于脊髓灰质,白质中少见.与CD34+细胞组比较,移植后4,8,12周细胞联合组成熟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Neu-N阳性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率均明显升高(P<0.05),成熟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APC阳性率明显下降(P<0.05);CD34+细胞组、细胞联合组早期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O4阳性率均明显下降(P<0.05).移植后4,8,12周,许旺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结论:CD34+细胞联合许旺细胞移植对脊髓全横断大鼠后肢功能及感觉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单纯CD34+细胞移植,并得到了体内实验的证实.  相似文献   
96.
背景:多项研究已证实嗅鞘细胞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其分子机制还不清楚.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全横断大鼠大脑运动皮质神经营养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7/2008-12在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材料:清洁级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88只,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40只、细胞移植组40只.另取新生一两天的GFP转基因小鼠5只用于分离培养嗅鞘细胞.方法:模型组、细胞移植组大鼠建立T9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行T8椎板切除.造模后,细胞移植组吸取嗅鞘细胞悬液15μL(约3×105个细胞)滴加到约2 mm3的明胶海绵上,将含有嗅鞘细胞的明胶海绵植入大鼠脊髓两横断面之间的间隙处.分别于移植后3,7,14,21,28 d取大脑运动皮质行RT-PCR检测.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对培养的嗅鞘细胞进行鉴定,RT-PCR法检测大脑运动皮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培养的嗅鞘细胞p75-NGFR阳性率>90%,主要为双极细胞,突起较长.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3 d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明显升高,7,14,21 d降至无明显差异,至28 d明显降低(P<0.05);术后各时间模型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移植后14 d细胞移植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表达明显增多(P<0.05);移植后3 d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但移植后7,14,21 d表达逐渐回升,至28 d明显高于模型组水平(P<0.05).结论:嗅鞘细胞移植能够促进脊髓损伤修复,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大脑运动皮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mRNA的表达上调,并在初期抑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7.
背景:目前面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主要集中在外周神经干,但面神经损伤后会导致部分中枢运动神经元凋亡.现阶段关于干细胞植入面神经损伤大鼠脑后对面神经核团内凋亡神经元的影响相关报道甚少.目的:观察大鼠面神经损伤后,脑内移植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胎鼠的神经干细胞的成活和迁移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7/12在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材料:孕14~16d的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蛋白小鼠1只,用于制备转基因神经干细胞.清洁级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面神经损伤转基因细胞组12只、面神经损伤细胞培养液组6只、面神经正常转基因细胞组6只.方法:面神经损伤转基因细胞组、面神经损伤细胞培养液组大鼠建立面神经切断模型.造模后1周,行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注射点为前囟后方11.30 mm、背侧9.00 mm、正中线位置.面神经损伤转基因细胞组、面神经正常转基因细胞组各注入10 μ L转基因神经干细胞悬液(含5×106个细胞),面神经损伤细胞培养液组注入10 μL神经干细胞培养液,4周后制作脑组织冰冻切片.主要观察指标:荧光显微镜观察移植部位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神经干细胞的存活情况,及其向损伤侧面神经核团周围迁移的情况.结果:①移植处:面神经损伤转基因细胞组、面神经正常转基因细胞组均可见数量不等的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其中部分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位于血管内;面神经损伤细胞培养液组未见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②面神经核团周围:仅面神经损伤转基因细胞组可见数量不等的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迁移于损伤侧面神经核团周围,而健侧面神经核周围未见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余2组双侧面神经核周围均未见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③移植处与面神经核团周围之间:未见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相连.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入面神经损伤大鼠脑内后,可以向损伤侧面神经核周围迁移.  相似文献   
98.
李力燕  郭建辉  王廷华 《解剖学杂志》2005,28(1):37-39,45,i006
目的:探讨神经激肽A(NKA)在大鼠空肠发育中的表达及变化。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和图像分析系统研究大鼠胚胎13d至成年空肠中NKA的表达情况。结果:(1)在空肠,首先于胚胎15d的肌间丛处出现NKA-IR的表达,随发育相继出现的纵肌、环肌、绒毛、小肠腺周、粘膜下层、深肌丛,生后30d已具备成年组的分布特征;(2)NKA-IR细胞具有典型的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分布特征。结论:(1)NKA在空肠的发生发育主要在生前1周~生后4周内;(2)NKA在空肠的发生发育有2个关键时期,即生前1周~生后1周和生后1月末;(3)NKA-IR细胞可能是肠道内分泌NKA的内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99.
目的 研究部分去背根对备用背根节 (DRG)神经元 Bax、Bcl- 2、Caspase- 3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作单侧备用背根模型 ,3d、7d和 14 d后取备用背根节分别用兔抗 Bax、Bcl- 2及 Caspase- 3行免疫组化 ABC法染色 ,同时另设一正常对照组。分别计数单位面积内各组大、中小阳性神经元的数量。结果 正常组 Bax、Bcl- 2、Caspase-3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背根节的中小神经元和少数大神经元。术后 3d,Bax总阳性神经元数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 .0 5 ) ,至术后 14 d Bax总阳性神经元数下降并恢复到正常水平。各时间段 Bcl- 2总阳性神经元数无显著性差异。3d组 Caspase- 3总阳性神经元数与正常组比较显著增加 (P<0 .0 5 ) ;7d组、14 d组与 3d组无显著差异。 Bax、Bcl- 2和 Caspase- 3阳性大神经元数在各时间段均无显著性差异 ,阳性中小神经元数的变化规律与总阳性神经元数的变化规律相同。结论 部分去背根主要对备用 DRG中小神经元 Bax、Bcl- 2、Caspase- 3表达有影响 ,三因子表达高峰可能在术后 3~ 7d。  相似文献   
100.
部分背根切断对备用背根节神经元CNTF、PDG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部分去背根对备用背根节神经元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CNTF)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作猫备用背根模型 ,分别在 3d、7d及 14 d时取备用背根节用 CNTF抗血清、PDGF抗血清行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染色。分别计数各组阳性神经元总数以及大、中小阳性神经元的数量。结果 两因子在备用背根节的大、中小神经元均有表达。 CNTF阳性神经元总数及中小阳性神经元数均在 3d时明显减少 (P<0 .0 5 ) ,7d、14 d时与正常比较无差异 ,大阳性神经元在各个时间段与正常相比无差异。PDGF阳性神经元总数及中小阳性神经元数在 3d、7d时均较正常显著减少 (P<0 .0 5 ) ,14 d时与正常无差异 ,大阳性神经元数各个时间段均无差异。结论 部分背根切断对备用背根节内不同神经元表达 CNTF、PDGF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