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16篇 |
免费 | 247篇 |
国内免费 | 22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2篇 |
儿科学 | 60篇 |
妇产科学 | 31篇 |
基础医学 | 323篇 |
口腔科学 | 64篇 |
临床医学 | 674篇 |
内科学 | 513篇 |
皮肤病学 | 22篇 |
神经病学 | 172篇 |
特种医学 | 22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463篇 |
综合类 | 1641篇 |
预防医学 | 565篇 |
眼科学 | 33篇 |
药学 | 524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505篇 |
肿瘤学 | 1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107篇 |
2022年 | 120篇 |
2021年 | 159篇 |
2020年 | 116篇 |
2019年 | 118篇 |
2018年 | 120篇 |
2017年 | 95篇 |
2016年 | 119篇 |
2015年 | 99篇 |
2014年 | 254篇 |
2013年 | 186篇 |
2012年 | 194篇 |
2011年 | 258篇 |
2010年 | 249篇 |
2009年 | 252篇 |
2008年 | 244篇 |
2007年 | 274篇 |
2006年 | 270篇 |
2005年 | 273篇 |
2004年 | 266篇 |
2003年 | 209篇 |
2002年 | 150篇 |
2001年 | 160篇 |
2000年 | 197篇 |
1999年 | 213篇 |
1998年 | 145篇 |
1997年 | 157篇 |
1996年 | 160篇 |
1995年 | 142篇 |
1994年 | 128篇 |
1993年 | 80篇 |
1992年 | 78篇 |
1991年 | 70篇 |
1990年 | 55篇 |
1989年 | 51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48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4篇 |
1965年 | 3篇 |
1960年 | 3篇 |
1959年 | 3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正>患者男,58岁,因“头晕、四肢麻木无力、言语不利伴饮水呛咳,恶心、呕吐15 h”于2022年11月13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查体:BP 215/100 mmHg(1 mmHg=0.133 kPa),HR 80次/min,头颅CT提示右侧基底节区及左侧丘脑缺血灶可能,予硝苯地平缓释片,BP未下降,改为泵入乌拉地尔降压、甲氧氯普胺止吐、奥扎格雷等改善循环治疗,上述症状未见好转,转入神经内科病房。发病以来精神一般,饮食及大小便正常,体质量无明显变化。既往高血压病6年,最高210/100 mmHg,口服替米沙坦降压,BP控制不详。吸烟40余年,平均30支/d,未戒烟; 相似文献
142.
枸杞基因转移再生成苗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宁夏枸杞的幼茎外植体,能被含有非致瘤性Ti质粒的改建型根癌农杆菌感染。该质粒带有一个嵌合的npt-Ⅱ基因(新霉素磷酸基转移酶Ⅱ基因)。在含卡那霉素的选择诱导培养基上,5天左右可在外植体伤口处出现肉眼可见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转到选择分化培养基上之后一周,便可在其表面出现绿色芽点,继而长成完整的小植株。对再生植株的DNA分子杂交试验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枸杞细胞基因组上并能在植株水平表达出相应的性状。 相似文献
143.
<正>2005年10月—2007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51—68岁,平均62岁;起病至入院时间为1—5 h;均为清醒至嗜睡状态,神经功能缺失(NIHSS)评分为7—22分;颈内动脉系 相似文献
144.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的ECG改变来分析岛叶梗死与ECG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头MRI弥散相上是否有岛叶受累分为岛叶梗死组和非岛叶梗死组,通过回顾患者入院时的ECG,观察岛叶梗死与ECG异常的关系。结果124例(44%)患者的MRI弥散相上见到岛叶不同程度的梗死,ECG分析发现ST—T异常见于85例岛叶梗死患者和78例无岛叶梗死的患者(P〈0.01)。QT间期延长在右侧岛叶梗死更常见。结论岛叶梗死患者的ECG改变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的ST—T异常。 相似文献
145.
目的 研究耳后注射给药治疗低频下降型感音神经性聋的疗效以及其对患者血清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242例低频下降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
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1例;所有患者均行舒血宁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静脉滴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观察组患耳耳后注射给药,使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和血清ROS、sVCAM-1水平。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64%、6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Ⅰ和Ⅴ波潜伏期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Ⅰ-Ⅴ波间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ROS水平分别为(0.66±0.38)ng/ml和(2.31±1.12)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985,P<0.05);sVCAM-1水平分别为(230.5±26.4)和(312.6±47.2)ng/ml,治疗组血清sVCAM-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1.953,P<0.05)。结论 耳后注射注射用甲泼尼龙琥
珀酸钠治疗低频下降型感音神经性聋,能有效提高耳内药物浓度,提高血管Na+/K+-ATP酶活性,有效调节血ROS和sVCAM-1水平,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6.
目的:构建cblN/Zap嵌合分子,稳定转染Jurkat细胞后观察对细胞TCRζ的影响。方法:提取Jurkat细胞的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以其作为模板用PCR方法扩增Zap基因的SH2片段。以含有人全长cblcDNA的质粒pEFHAcbl作为模板扩增cbl基因的N端(cblN),并在其N末端带上含24bp的flag标签。用重叠延伸PCR法,在cblN基因内部的SH2两端引入BamHI和EcoRV酶切位点并克隆入pcDNA3.1( )中。再以Zap基因的SH2置换cblN基因的SH2,即成为pcDNA3.1( )cblN/Zap。酶切鉴定及测序正确后,采用脂质体法稳定转染Jurkat细胞,用RTPCR和Westernblot鉴定flagcblN/Zap的表达,用Westernblot检测其对细胞TCRζ表达的影响。结果:重组质粒pcDNA3.1( )flagcblN/Zap经酶切后可产生与理论预期长度相符的片段。且测序证实其序列正确。脂质体法稳定转染Jurkat细胞后,检测到目的基因在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表达的cblN/Zap可下调Jurkat细胞的TCRζ。结论:重构嵌合分子cblN/Zap可下调Jurkat细胞的TCRζ。 相似文献
147.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临床意义和手术设计。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4年获得随访的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例48例,采用骨水泥型假体12髋,混合型假体36髋,术前双下肢等长30例(含股骨颈骨折患者),10例患肢长度短缩1.0-2.0cm,6例短缩2.0-4.0cm,2例短缩4.0-6.0cm。通过术前肢体长度测量及X片测量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假体、预估颈长和截骨平面;术中正确磨削髋臼,寻找最佳旋转中心,结合透视及特殊试验修正截骨平面,调节假体颈长,达到均衡双下肢长度的目的。结果全部病例采用Harris评分,优30例,良12例,中4例,差2例。术前等长30例巾术后出现5例手术侧延长1.0-2.0cm,1例延长2.5cm。术前不等长的18例中,术后恢复等长10例,6例手术侧延长1.0-2.0cm,2例术前重度短缩的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术后仍然短缩2.0-3.0cm。术后肢体等长35例Harris评分平均92.3分,术后肢体不等长13例Harris评分平均88.6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设计。手术技巧以及假体设计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肢长度,术后肢体不等长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应重视术前测量及术中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重视软组织平衡技术和肢长调节,掌握全髋置换术中均衡下肢长度的手术技术,进一步改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8.
简要介绍了汕大医学院推出的“系统整合”新医学教学模式,以及在新医学教学模式中开设“终身学习”模块的原因和教学目的,重点阐述了为实现新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在“终身学习”模块《网络基础与应用》课程中,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9.
150.
目的:构建抗人CD3单链抗体(scFv)/p53四聚功能域融合基因,并进行真核表达及活性测定。方法:在已经构建抗人CD3 scFv和人IgG3上游铰链区/p53四聚功能域融合基因基础上,将抗人CD3 scFv克隆入载体pUC18/IgG3/p53中,构建抗人CD3 scFv/p53四聚功能域融合基因。经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证实后,将融合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SecTag2-B中,并转染Hela细胞进行表达。表达产物纯化后,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活性测定。结果:获得了抗人CD3 scFv/p53四聚功能域融合基因,基因全长为882 bp,可编码294个氨基酸,与已发表的抗人CD3 scFv、人IgG3上游铰链区和人p53四聚功能域基因cDNA序列相一致。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证实,为Mr约35000的特异蛋白条带。纯化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可特异性地结合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亲和力高于scFv。结论:获得了可与PBMc特异性结合的抗人CD3 scFv四聚体,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