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吴春彪  陆军  王宸 《现代医学》2012,40(3):356-360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是蛋白质、脂质等大分子与还原糖通过一系列非酶促反应而生成的一组稳定的共价化合物,它通过激活细胞表面的受体(receptor of AGEs,RAGE)引起广泛的病理生理反应,并在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退变等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AGEs在人体内多种组织中不断积聚,是机体衰老的一项重要指标,在骨性关节炎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作者就AGEs对软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软骨代谢失衡的机制以及基于AGEs的靶向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2.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下肢创腔感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下肢创腔感染效果。方法2008年7月至2009年2月本院收治的13例下肢创腔感染患者常规清创后,采用VSD技术进行引流治疗。选择2005年2月至2008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6例下肢创腔感染患者作对照,对两组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VSD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VSD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VSD组抗生素使用天数、引流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VSD可以明显地促进下肢创腔感染的愈合,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腰椎后柱“骨-腱-骨“结构的完整性对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取1月龄小牛腰椎标本5具,于万能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模拟人体不同工况,对L3~4节段进行力学测定;随后进行各种模拟手术,于L4~5安装内固定并逐级切除后柱“骨-腱-骨“结构,依次测定经单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UTD组)、单侧椎板切除 双侧椎弓根钉和单枚融合器(BFC组)、双侧椎板及部分“骨-腱-骨“结构切除 双侧椎弓根钉和单枚融合器(BFC PBTB组)、双侧椎板及全部“骨-腱-骨“结构切除 双侧椎弓根钉和单枚融合器(BFC TBTB组)处理后L3~4节段力学变化情况.结果 行UTD后,邻近节段小关节应变、应力及椎间盘应力在前屈和侧屈时均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BFC后,在不同工况下椎间盘上的应力明显异常(P<0.05),前屈时小关节的应变和应力增加明显(P<0.05).行BFC PBTB/TBTB后,在不同工况下小关节应变、应力及椎间盘上应力的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轴向刚度在BFC组增加达到218.33 N/mm(P<0.05),但在BFC PBTB/TBTB组均下降,其中后两者分别下降17%、25%,与正常标本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中,后柱“骨-腱-骨“结构完整性的破坏有增加术后上位节段退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4.
背景: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激活后可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目的:观察自体激活富血小板血浆对体外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取兔股骨骨髓,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应用体积分数10%自体激活富血小板血浆和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向成软骨细胞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分离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长梭形,传代后细胞生长迅速。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第3代细胞高表达CD29、CD44,而低表达CD45。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显示经自体激活富血小板血浆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Ⅱ型胶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经自体激活富血小板血浆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Ⅱ型胶原α1链基因和聚集蛋白聚糖基因表达明显高于经胎牛血清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0.01)。可见自体激活富血小板血浆具有促进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25.
股骨远端C型骨折多为高能损伤,病损严重,致残率高,治疗方法较多.我们于2001年7月-2004年7月,选择应用95°角钢板、动力髁螺钉、髁支持钢板内固定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此类骨折4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6.
目的:通过使用支具在恢复期干预肱骨髁上骨折,以减少肘内翻发生。方法:我科于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选择4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按Gartland分型,保守治疗组以Ⅰ型入选,手术治疗以Ⅱ、Ⅲ型为入选标准,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分别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2例,保守治疗组中一组去除外固定后使用可调节支具固定,一组不使用支具对照;手术治疗组中一组拔出克氏针后使用支具在适当的位置固定患肢,一组不使用支具对照。经过1年随访,各组分别在术后3、6、12个月时摄 X 线片测量 Carrying 角、Baumann角,并观察此时的肘关节伸屈情况。按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对患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比较干预后的疗效差异。结果: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使用支具组Carrying角、Baumann角均较对照组丢失明显减少。按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使用支具组优良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支具在恢复期干预肱骨髁上骨折可有效降低肘内翻发生程度,为临床上预防肘内翻畸形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与手足口病(HFMD)重症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收治HFMD患儿共148例为病例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组99例和重症组49例.选择同期性别及年龄相匹配健康儿童42名为对照组.采用ABC-ELISA检测病例组和...  相似文献   
28.
初期处理胫腓骨骨折246例江苏新沂铁路医院王任才南京第一人民医院戴志宏南京铁道医学院附院骨科王宸胫腓骨骨折是严重的创伤之一,近五年来我们共收治246例,占骨科同期住院人数的7.4%。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75例、女性71例;年...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的疗效及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和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的变化。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肝病科收治的60例肝血管瘤患者被随机分为介入手术组30例和开腹肝切除术组30例,分别接受经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或开腹肝切除术。术后,随访半年。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PDA、GP73、β2-MG水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和甲胎蛋白(AFP)水平。结果 介入手术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4.7±21.9) min和(6.7±1.3)d,均显著短于开腹肝切除术组【分别为(126.8±60.5)min和(9.6±5.8)d,P<0.05】,术中出血量为(110.7±13.5)mL,显著少于开腹肝切除术组【(315.5±17.8)mL,P<0.05】;在术后1 w,介入手术组血清GPDA、GP73、β2-MG、TNF-α、TSGF和AFP水平分别为(62.6±9.8)U/L、(64.3±6.7)μg/L、(1.4±0.5)mg/L、(1.3±0.5)mg/L、(35.5±4.3)U/mL和(2.5±0.6)mg/L,均显著低于开腹肝切除术组【分别为(86.4±11.5)U/L、(112.2±9.3)μg/L,(2.3±0.9)mg/L,(2.1±1.2)mg/L,(61.3±9.8)U/mL和(4.7±0.8)mg/L,P<0.05】;介入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显著低于开腹肝切除术组(30.0%,P<0.05);在术后随访6 m,介入手术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开腹肝切除术组(80.0%,P<0.05)。结论 采用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较好,且可降低血清GPDA、GP73、β2-MG、TNF-α和TSGF水平,明显改善围术期手术相关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  相似文献   
30.
背景与目的: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radioactive iodine-refractory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RAIR-DTC)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因肿瘤细胞的异质性,不同病灶的生长速度及治疗疗效不尽相同。该研究探讨18F-FDG PET/CT在RAIR-DTC多发肺转移患者经阿帕替尼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经阿帕替尼治疗的RAIRDTC患者。入组患者于基线、治疗后4周及8周行CT及18F-FDG PET/CT检查。结果:共7例患者,49个肺转移灶,SUVmax在基线时为0.8~23.2。基线时病灶的SUVmax水平与治疗后4周及8周的SUVmax变化(SUVmax-4w/SUVmax-baseline,SUVmax-8w/SUVmax-baseline)显著相关(P<0.000 1,P<0.000 1)。4周及8周的病灶直径变化率(CT4w/b,CT8w/b)与基线SUVmax无明显线性相关(P=0.666 4,P=0.478 7)。而4周的SUVmax变化(SUVmax-4w/SUVmax-baseline)与CT4w/b及CT8w/b显著相关(P=0.033 3,P=0.004 8)。对于基线水平SUVmax大于5的病灶,SUVmax-baseline与CT4w/b、CT8w/b均具有线性关系(P=0.008 2,P=0.016 9)。结论:18F-FDG PET/CT在RAIR-DTC多发肺转移患者靶向药物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识别肿瘤一致性,辅助选取靶病灶,并通过病灶的SUVmax预测患者对靶向药物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