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84篇 |
免费 | 282篇 |
国内免费 | 17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4篇 |
儿科学 | 68篇 |
妇产科学 | 28篇 |
基础医学 | 266篇 |
口腔科学 | 81篇 |
临床医学 | 709篇 |
内科学 | 372篇 |
皮肤病学 | 58篇 |
神经病学 | 197篇 |
特种医学 | 25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0篇 |
外科学 | 546篇 |
综合类 | 1352篇 |
预防医学 | 639篇 |
眼科学 | 38篇 |
药学 | 561篇 |
9篇 | |
中国医学 | 510篇 |
肿瘤学 | 1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113篇 |
2022年 | 114篇 |
2021年 | 161篇 |
2020年 | 111篇 |
2019年 | 120篇 |
2018年 | 122篇 |
2017年 | 90篇 |
2016年 | 96篇 |
2015年 | 116篇 |
2014年 | 293篇 |
2013年 | 288篇 |
2012年 | 256篇 |
2011年 | 333篇 |
2010年 | 307篇 |
2009年 | 268篇 |
2008年 | 249篇 |
2007年 | 273篇 |
2006年 | 304篇 |
2005年 | 296篇 |
2004年 | 229篇 |
2003年 | 180篇 |
2002年 | 123篇 |
2001年 | 149篇 |
2000年 | 157篇 |
1999年 | 158篇 |
1998年 | 123篇 |
1997年 | 106篇 |
1996年 | 90篇 |
1995年 | 114篇 |
1994年 | 72篇 |
1993年 | 64篇 |
1992年 | 72篇 |
1991年 | 58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47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9篇 |
1980年 | 5篇 |
1965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目的 探讨应用抗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抗体阻断ICOS-BTRP-1共刺激通路对大鼠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3组:(1)同系对照组,供、受者均为Wistar大鼠,进行肾移植;(2)同种对照组,以SD大鼠为供者,Wistar大鼠为受者进行肾移植,术后灌胃给予环孢素A(CsA),用10 d;(3)实验组,在同种对照组的基础上,于使用CsA后经腹腔注射抗ICOS单克隆抗体,2 mg/kg,2次/周,共用3个月.各组分别于术后4、8和12周,检测受者血清肌酐;观察移植肾的病理学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肾和受者脾脏中ICOS的表达;检测移植肾组织中ICOS mRNA的表达.另取存活6个月的实验组和同系对照组大鼠,检测其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的比例.结果 同系对照组术后各个时间点的血清肌酐变化不大;同种对照组血清肌酐明显升高,12周时达(310±18)μmol/L;实验组血清肌酐也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明显低于同种对照组,至12周时为(122±13)μmol/L.术后12周时,同种对照组移植肾肾小球硬化率和Banff评分(总分)分别为(54.75±3.06)%和8.28±1.41,实验组为(15.05±1.64)%和6.13±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系对照组受者脾脏边缘区可见ICOS表达,白髓区少见ICOS表达,该组移植肾内未见ICOS明显表达;在同种对照组,移植后各时间点移植肾和受者脾脏中都可见ICOS明显表达;实验组移植肾和受者脾脏内ICOS的表达明显下降,且主要表达于脾脏的白髓区,边缘区很少表达.术后4、8和12周时,实验组各个时间点ICOS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同种对照组.实验组存活>6个月者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的比例平均为13.5%,同系对照组平均为9.1%.结论 应用抗ICOS抗体阻断ICOS-B7RP-1共刺激通路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CAN的进展,其机制可能与移植肾组织ICOS的表达受到抑制及ICOS在受者脾脏内的重新分布有关,其中也可能有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参与. 相似文献
73.
肾综合征出血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vndrome,HFRS)对于人民健康、军事活动均构成威胁。流行范围从内陆向沿海蔓延。为进·步提高卫生工作者对本病的认识,现将近年HFRS的研究进展简介如F。l病原学汉坦病毒(Hantaviruses,HTV)为本病病原体,1976年,由韩同李镐汗教授自汉滩河畔捕捉的黑线姬鼠肺中里充分离获得。现归个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逝属。该病毒为球形或卵圆形,个均直径12ourn(71~240urn),表面包有囊膜,内质呈颗粒丝状结构。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性RNA,含大、中、小3个片段,分别编码RNA多聚酶、两种囊膜… 相似文献
74.
急性兔脑缺血模型MR扩散张量成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实验性急性兔脑缺血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改变。材料与方法建立兔急性脑缺血模型,常规行T2WI、DWI、DTI检查,测量比较缺血灶和正常对照侧的平均扩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分析彩色FA图和脑白质纤维束示踪图。结果通过比较缺血灶与正常对照侧ADC值和FA值,两者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且病灶侧明显减低。脑白质纤维束示踪图显示病灶白质束表现为缺失、断离、稀疏,邻近白质纤维束受压。结论DTI不仅可以准确评价急性期脑缺血的灰质、白质内水分子扩散各向异性改变的特点,并且脑白质纤维束示踪图可以清楚地显示出病灶远端神经束走向改变及其完整性。本实验通过研究兔急性脑缺血模型的DTI特点,为脑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和实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对缺血再灌注小鼠脑组织中细胞因子TNF-α、IL-6 mRNA的表达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复制清醒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于再灌注期间行0.25 MPa HBO治疗5次,在处死动物前1 h经尾静脉注射2%伊文思兰(Evans blue,EB),采用RT-PCR及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脑组织中细胞因子TNF-α、IL-6 mRNA的表达及EB的含量.结果 细胞因子TNF-α、IL-6 mRNA的表达及EB的含量缺血再灌注组较假手术组高,且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O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O+脑缺血再灌注组与脑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O可从基因水平明显减少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因子TNF-α、IL-6 mRNA的表达,从而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而对正常脑组织中TNF-α、IL-6 mRNA表达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76.
目的 评价一日法18F-脱氧葡萄糖(FIX;)PET/CT全身扫描联合18F-FDG PET/CT影像辅助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组织检查术用于恶性实体肿瘤分期与定性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16例实体占位病变患者,全部行一日内全身18F-FDG PET/CT扫描结合18F-FDG PET/CT影像辅助CY引导下经皮穿刺活组织检查术.每例患者的2种检查均在同一台PET/CT扫描仪上完成.共获18份适合病理分析的标本.分别以活组织检查标本结合外科术后病理检查,或临床随访结果为依据,建立最后诊断.采用SPSS 13.0软件,对2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 16例患者中,最后诊断恶性12例,良性4例.有10例18F-FDG;PET/CT影像诊断与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一致.10例18F-FDG PET/CT诊断为恶性病变者中,最终诊断为恶性8例,良性2例.6例18F-FDGPET/CT诊断为良性者中,最终诊断为良性2例,恶性4例.穿刺活组织检查结果与最后手术病理检查和随访诊断结果全部符合.PET/CT影像诊断与穿刺活组织检查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4).所有最后诊断为恶性实体肿瘤的患者,定性与分期在一日内完成;诊断为良性者则规定门诊长期随访,排除假阴性.穿刺获取组织学标本时间为平均每例15 min.该组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全身18F-FDG PET/CT扫描联合18F-FDG PET/CT影像辅助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组织检查术,有助于提高PET/CT诊断效能与穿刺活组织检查的成功率与准确性.当18F-FDG PET/CT影像诊断出现定性困难时,其价值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77.
目的 对临床常见的骨肿瘤进行MR灌注成像(PW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研究,探讨其在骨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恶性骨肿瘤18例,良性骨肿瘤21例,行MR PWI和MR DWI,应用Functool 2软件分析,于灌注像上得到病灶时间一信号曲线(TIC)、首过期(FP)信号递减幅度、TIC最大线性斜率、两次稳态信号差值;于DWI上获得病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将从良、恶性骨肿瘤两组样本中获得的各种参数用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进行t检验,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选择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阈值,计算MR PWI和MR DWI诊断恶性骨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 MRP PWI显示,17/21的良性骨肿瘤TIC表现为Ⅰ型(平稳型)及Ⅱ型(缓降缓升型),恶性骨肿瘤TIC表现为Ⅲ型和Ⅳ型(速降型);良、恶性骨肿瘤之间的FP信号递减幅度、TIC最大线性斜率及两次稳态信号差值在良、恶性骨肿瘤之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其据此诊断恶性骨肿瘤的准确度分别为82.1%、79.5%和87.2%;有4例良性骨肿瘤可根据其MR-PWI作定性判断,结果误诊为恶性肿瘤.MR DWI显示:b=300 s/mm2时,良、恶性骨肿瘤的ADC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若以ADCI.63x103mm3/s为恶性阈值,其诊断恶性骨肿瘤的准确度为79.5%.MR PWI和MR DWI诊断恶性骨肿瘤的准确度分别为89.7%和79.5%.结论 MR PWI比MR DWI更有助于鉴别良、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但恶性骨肿瘤与富血供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灌注参数存在重叠,此时结合MR DWI可以提高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78.
锤头型核酶特异性阻断雄激素受体表达对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核酶阻断雄激素受体(AR)基因表达治疗前列腺癌的可能性。方法:在脂质体介导下,锤头型抗雄激素受体核酶表达载体转染前列腺癌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RmRNA,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周期时相,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核酶表达载体转染1-5d后,前列腺癌细胞AR mRNA水平降低32.6%-40.7%(P<0.05),细胞生长抑制率18.28%-35.34%(P<0.05),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比率增加20.70%(P<0.01)。结论:应用核酶特异性切割ARmRNA,能有效阻断AR基因的表达,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有可能成为前列腺癌基因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9.
我们通过共转染方法观察了反义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联合野生型 p5 3(wt p5 3)基因对膀胱癌EJ细胞体外生长活性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PCNA反义表达载体pLAPSN和 pcDNA wt p5 3由本室常规保存。设置正常对照组、反义PCNA转染组、wt p5 3转染组、反义PCNA +wt p5 3转染组。参照脂质体lipofectamine 2 0 0 2说明书进行基因转染。细胞生长活性检测采用细胞计数法[1] 。DNA合成速率检测采用3 H TdR掺入法[1] 。细胞周期时相分析 :参照文献 [1]进行。基因表达检测采用RT PCR法[2 ] 。细胞凋亡检测采用…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骨科和口腔颌面外科立体光固化(SLA)-3D打印模型的精确度,阐明该技术临床应用的可靠性。方法:随机纳入SLA-3D打印模型33例(长骨10例、不规则骨13例和假体10例),进行CT回扫并行三维重建;依据模型临床应用特点选取最大高径(MH)、最大长径(ML)、最大宽径(MW)、滑车宽径(WT)、滑车长径(LT)、关节盂长径(LGC)、关节盂宽径(WGC)、髂前上棘到耻骨结节距离(DPI)、髋臼直径(DA)、髓腔直径(DMC)、右下颌支前缘高度(AHRR)和右下颌支后缘高度(PHRR)等相关参数分别对原始数据及模型数据进行测量,计算各参数的绝对和相对误差,以组内相关系数(ICC)作为评价数据一致性指标,对假体模型进行空间误差分析。结果:33例SLA-3D打印模型中,除不规则骨组MW外,与原始数据比较,各组其他各项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模型数据与原始数据间各项参数ICC值均大于0.950,绝对和相对误差最大值分别为-0.58 mm和-1.37%;假体模型空间误差最大值为0.237 mm,总平均值为0.132 mm。结论:SLA-3D打印模型CT的数据与原始数据高度一致,其在骨科及颌面外科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准确而可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