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6篇
基础医学   57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256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70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解剖特征及其手术意义。方法 在30侧尸体标本上观察该间隙的显微解剖。结果 该间隙狭小、深在,血管多,90%呈三角形、A1段为前下边,M1段为外下边,前穿质为上边。10%呈四边形,视交叉或视束构成其内侧边。间隙内常有Heubner回返动脉和大脑中深静脉等走行,经间隙可见下方的诸多小血管。结论 在至少1/3的间隙内容易展开显微操作,多数需慎重处理间隙内的小血管。  相似文献   
82.
传统采用结扎上矢状窦的方法建立模型,因为受累的静脉窦不能再通,无法满足进一步研究的需要。为此,本研究尝试了一种新的CVST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埋藏后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对枕叶致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对19例经无创方法难以定位致痫灶的药物难治性枕叶癫痫(OLE)病人,开顷埋置硬脑膜下条状、栅格状电极和深部电极,行V-EEG监测,记录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EEG)变化,确定发作起源区,再手术切除致痫灶。结果:16例埋置硬脑膜下电极,3例联合应用硬脑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颅内电极V-EEG监测36~192h(平均68h),均记录到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及发作期EEG情况。行枕叶致痼灶切除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13例发作消失(EngelⅠ级),4例偶发(EngelⅡ级),2例发作减少75%以上(EngelⅢ级)。结论:在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OLE中,开颅埋藏硬脑膜下电极、深部电极,行V-EEG监测,根据癫痫发作初始期异常放电的节律和范围,可精确定位致痫灶。  相似文献   
84.
目的:总结脑解剖结构的三维可视化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方法:查阅近年来与脑解剖结构三维可视化相关的文献,了解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意义.结果: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脑解剖、数字人脑图谱、虚拟现实、神经导航及远程医疗等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结论:随着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多学科领域的广泛应用及与更多科技领域的合作,将会推动神经外科向更加先进医疗方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85.
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顽固性癫痫的病理与手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顽固性癫痫的发病基础及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取21例因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顽固性癫痫接受手术治疗切除的颞叶新鲜标本,详细描述皮质分层结构,观察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布,分析海马组织的结构及其他病变组织的病理特点。结果颅脑外伤后脑叶软化灶和瘢痕增生是外伤性癫痫发生的病理基础,前颞叶切除标本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是海马硬化合并颞叶皮质细胞结构不良(15例,占71.4%)。术后随访6个月~2年,疗效评价显示21例患者中疗效Ⅰ级14例、Ⅱ级4例、Ⅲ级3例;疗效满意66.7%(14/21),效果良好19.0%(4/21),疗效差14.3%(3/21)。结论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顽固性癫痫最常见的颞叶病理改变是海马硬化和皮质细胞结构不良,这两种改变常伴随出现。目前对于该类患者仍推荐采用病理灶切除+标准前颞叶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颅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导致视力障碍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报告1例左侧眶额及颞顶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致视力障碍病例,总结诊治经验,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术前左侧眶顶骨质厚度>3.0 cm,左侧眶额部显著变形,左眼视力为指数/眼前,经开颅手术磨除大部分增生骨质,并充分视神经减压,术后视力迅速改善,容貌改观.结论 颅骨纤维异常增殖压迫视神经是本病引起视力障碍的主要机制,视神经减压术是恢复视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合并外侧裂血肿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合并外侧裂血肿(血肿量超过20ml)者31例,探寻手术中血肿未完全清除的原因,从解剖及手术技巧探讨手术不足之处.结果 原因包括术前切口设计骨窗偏小,清除血肿时颞叶前部皮层切口过短,及动脉瘤夹闭成功后对外侧裂血肿清除重视不足;另外对于动脉瘤及重要分支附近某些“早期机化”质地较硬的血肿过度清除,导致分支损伤术后继发出血.结论 头皮及颞叶皮层切口可以向颞后部适当扩大或延长,对于血肿清除有利;对于个别粘附在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重要分支附近的“机化样”血块,适度清除.  相似文献   
88.
目的对因神经影像判断失去介入治疗机会的动脉瘤,探讨是否能够栓塞治疗。方法 6例脑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与分支关系显示不清,瘤颈较宽,瘤体不规则,因此判断不能介入栓塞治疗,改行开颅手术成功夹闭这些动脉瘤。在手术中通过高倍显微镜仔细观察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宽窄及与周围分支关系,分别予以各种不同角度投照,再与术前CTA及DSA进行对比,寻找这些动脉瘤的特征。结果 6例均发现动脉瘤囊壁与相邻分支紧密相依或者粘连,并且动脉瘤壁对动脉分支压迫使之形成与瘤壁外形相似弧形走形,甚至分支动脉与瘤壁存在"分节段粘连";4例前交通动脉均发现不同程度变异。动脉瘤成功夹闭后,发现形态基本属于"标准"囊状,可以栓塞。结论动脉瘤周围血管正常解剖变异,动脉瘤壁的压迫或者分支动脉不完全粘连,容易出现造影变形,仔细观察或者动脉瘤囊腔内造影可以区别。  相似文献   
89.
目的通过动脉、静脉窦途径注射尿激酶治疗上矢状窦(SSS)血栓形成,比较两种治疗的效果。方法清洁级青紫蓝大白兔48只,随机共分A、B、C三组,数目分别为24只、12只、12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36±0.27)kg。A组为对照组,B、C两组分别为经颈动脉、静脉窦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组。第一步用临时夹闭加促凝法制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动物模型,分别通过两种途径注射尿激酶治疗CVST,观察受累静脉窦血流速度、窦旁脑组织含水量、血流变等指标。结果经静脉窦途径治疗后脑组织含水量、基底静脉血流速度、血流变部分指标均与经动脉途径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直接静脉窦途径溶栓优于经颈动脉途径溶栓。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皮质运动区肿瘤患者偏瘫肢体术后运动功能的评估价值. 方法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3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脑皮质运动区肿瘤患者20例,手术前后均行DTI检查并应用Brunnstrom评分法评价偏瘫肢体 的运动功能,根据DTI结果将皮质脊髓束(CST)的受损级别分为4级:1级(CST完整);2级(CST完整,但轻度受压推移);3级(CST部分中断);4级(CST大部分至完全中断),比较患者手术前后CST受损级别和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分析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 患者患侧肿瘤实质的FA值(0.387±0.012)小于对侧正常脑组织的FA值(0.498±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前后CST受损级别、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CST的受损级别与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均呈负相关(r=-0.901,P=0.000; r=-0.912,P=0.000). 结论 DT1能够显示脑皮质运动区肿瘤患者CST的损伤程度,反映患者术后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