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目的:研究脊髓爆震伤后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凋亡细胞的时空分布特点.方法:90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n=6)、Allen's撞击组(B组,n=42)和爆震损伤组(C组,n=42).用改良Allen's法造成B组不完全性急性脊髓损伤模型;而用0.7g单质金属炸药黑索金(cyclotrimethylene trinitramine)在垂直距离动物T9~T10节段4cm处引爆造成C组脊髓爆震伤模型,5h后B、C组动物均用诱发电位仪刺激下肢的MEP以筛选造模成功的动物.B、C两组分别于损伤后8h、1d、3d、7d、14d和30d取材(损伤段脊髓2cm).每组每个时间点取材7只,而A组动物不作任何处理,统一于30d取材.通过HE染色、透射电镜检测、DNA电泳分析和凋亡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各组脊髓中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凋亡细胞的时空分布.结果:HE染色显示,A组为正常组织学表现;B组损伤后8h即出现大片的出血坏死灶,白质呈严重的脱髓鞘样改变,1、3d时前角运动神经元大量减少,7d时白质中空洞形成,而且空洞逐渐融合.到14、30d时,可见部分巨大空洞:而C组爆震后8h仅出现散在的小型出血点,但病变进展迅速,1d时前角运动神经元即明显减少并伴有大量微型空洞形成,3、7d时整个白质结构松散,可见液化坏死灶及广泛的脱髓鞘样改变,而且透射电镜证实这种髓鞘损伤还具有方向性特征,到14、30d时,脊髓可见巨大空洞及散在的小空洞,但面积明显小于B组.B组的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在8h时的降低幅度比C组要大(P<0.05),而到损伤7d后.两组却无明显差异.DNA电泳显示B、C两组损伤后3d均出现明显的DNA梯形条带和Smearing现象,而且这种现象逐渐向邻近节段扩散.TUNEL检测显示,B、C两组于损伤后的灰质和白质中均能检测到阳性细胞,而且分布于灰质内的阳性细胞数均于1d时达到高峰(P<0.001),但是在白质内的阳性细胞数量,B组于3d时达到高峰(P<0.001),C组却于7d时才达到高峰(P<0.001).结论:与脊髓Allen's撞击模型相比,脊髓爆震伤后同样存在神经细胞的凋亡现象,而且有其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32.
正肺动静脉瘘(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PAVF)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肺部血管性疾病,PAVF指肺动脉及分支不经毛细血管而直接与肺静脉相通从而导致肺循环异常"短路",形成心外型右向左分流,典型的三联征包括劳累性呼吸困难、紫绀和杵状指(趾),并可引起脑梗死、脑脓肿和咯血等并发症[1]。PAVF可分为单纯性、复杂性及弥漫性等3种类型,其中弥漫性PAVF更为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较高。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以突发性大咯血为表现的PAVF病例报告如下,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3.
目的 了解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腺病毒(AD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合理诊治ADV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15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35 529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AD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5 529例患儿中,ADV总阳性检出率为1.24%(440/35 529)。男女儿童ADV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8% vs 1.34%)。< 1岁、1岁~、3岁~、7~14岁组患儿AD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39%(71/18 002)、1.12%(103/9 191)、3.14%(201/6 398)、3.35%(65/1 938),ADV阳性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升高(P < 0.01)。春夏秋冬四季AD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85%(160/8 658)、2.20%(189/8 606)、0.30%(27/8 952)、0.69%(64/9 313),其中春季和夏季患儿ADV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秋季和冬季(P < 0.01)。结论 苏州地区该组病例呼吸道ADV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升高,但与性别无关;春季和夏季节为ADV感染的高发季节。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苏州地区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细菌病原的构成和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8 863例进行痰细菌学培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资料.采用传统手工方法鉴定、分离细菌,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8 863例患儿中2 980例痰培养阳性,阳性率为33.6%.共分离出菌株3 283株,其中肺炎链球菌1 182株(13.3%),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530株(6.0%),金黄色葡萄球菌413株(4.7%)和卡他莫拉菌324株(3.7%)等.6个月及以下患儿细菌检出率最高(37.6%),>6个月~1岁为32.3%,>1 ~3岁为32.7%,>3~7岁为33.7%,7岁以上儿童细菌检出率最低,为20.0%.6月以上患儿中检出的细菌以肺炎链球菌为主,而6个月以内患儿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升高.入院前使用抗菌药物的患儿痰细菌培养检出率明显低于未使用抗菌药物的患儿(29.4%:38.8%,x2=26.335,P<0.01),且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对细菌的检出率也存在一定影响.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肺炎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对阿莫西林及苯唑西林敏感,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耐药性有升高趋势,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仍较敏感.结论 肺炎链球菌是苏州地区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首要病原菌,不同年龄组患儿检出细菌的构成不同,且入院前使用抗菌药物会影响细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5.
在全球范围内,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时期的主要疾病之一,肺炎仍然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1位原因[1].病毒是婴幼儿期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ARI)的重要病原,常见的病毒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es,Inf)、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es,PIV)和腺病毒(adenovirus,ADV)等.近年来新的呼吸道病毒不断被发现,如人类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2]、人类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3].  相似文献   
36.
非典型肺炎的概念于1938年由Reimann首次提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主要包括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鹦鹉热衣原体、军团菌和立克次体,尤以前两者多见.以往认为Mp、Cp感染主要见于5岁以上儿童和成人,但近年来研究表明Mp、Cp在5岁以内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地位不容忽视[1],其发病机制除直接侵害外,还可能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37.
目的:对持续喘息患儿不同呼吸道病毒进行检测分析其检出率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09年至2010年在我院住院的61例持续喘息住院患儿应用逆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人类偏肺病毒(hMPV),实时PCR检测人类博卡病毒(hBoV),同时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B型)、副流感病毒(PinfⅠ~Ⅲ)和腺病毒(ADV)。结果:(1)61例标本中病毒检测阳性27例,总检出率44.3%,其中单一病毒感染20例,分别为hMPV 10例(16.4%)、hBoV 7例(11.5%)、RSV 2例(3.3%)、Pinf-Ⅲ1例(1.6%);两种病毒感染7例,分别为hMPV+hBoV 4例(6.6%)、hBoV+PinfⅢ2例(3.3%)、RSV+hBoV 1例(1.6%)。(2)hMPV和hBoV感染的标本主要来自于冬春季。(3)hMPV与hBoV感染患儿的发病年龄相近;hMPV与hBoV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喘息和呼吸困难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MPV和hBoV与儿童持续喘息有一定相关性,检出高峰在冬春季,两者感染后的临床症状相似。  相似文献   
38.
目的分析和探讨肺炎支原体(MP)所致支气管肺炎和大叶性肺炎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选取于2006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的社区获得性MP肺炎患儿,根据肺部影像学检查将患儿分为MP-支气管肺炎组151例和MP-大叶性肺炎组89例,收集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 MP-支气管肺炎患儿平均年龄为42.7个月,MP-大叶性肺炎患儿平均年龄为63.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岁以下患儿以支气管肺炎为多见,而5岁以上患儿以大叶性肺炎多见。MP-支气管肺炎患儿比MP-大叶性肺炎患儿容易出现喘息症状(13.2%对1.1%),而MP-大叶性肺炎患儿更易出现发热(95.5%对78.1%),且发热持续时间长(4 d对8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大叶性肺炎患儿伴有胸腔积液的比例高于MP-支气管肺炎患儿(9.0%对1.3%)。MP-大叶性肺炎患儿CD3+及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高于MP-支气管肺炎患儿,而CD4/CD8比值、CD3-CD19+及CD19+CD23+B淋巴细胞比例低于MP-支气管肺炎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P-大叶性肺炎患儿的IgA水平高于MP-支气管肺炎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gG和Ig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P-支气管肺炎和MP-大叶性肺炎患儿具有各自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征。MP感染后因不同年龄患儿机体的免疫状态不同,最终导致的疾病转归也不同。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腺病毒(ADV)感染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方法连续5年对因呼吸道感染而住院的8 197例儿童进行病毒病原学监测。运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ADV抗原,同时收集2006—2010年苏州地区月平均气温、湿度、雨量、日照时间、风速等有关气象资料。采用Spearman检验和逐步回归法研究ADV活性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2006—2010年间,苏州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的ADV检出率为1.28%(105/8 197),年检出率分别为0.97%(16/1 646)、0.95%(16/1 682)、1.45%(21/1 444)、1.91%(36/1 883)、1.04%(16/1 542),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6,P=0.046)。ADV感染有明显的季节性,好发于夏季(2.73%),其次为春季(1.66%),冬季最低(0.45%)(χ2=45.47,P<0.001)。ADV检出率与月平均气温、日照时间呈正相关,与风速呈负相关性(r=-0.36~0.39,P均<0.05)。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仅气温对ADV检出率有影响(P=0.01)。结论 ADV是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之一,其活性与气候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