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2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21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白血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相关性研究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人体内主要Ⅰ相代谢酶的细胞色素P450酶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转归方面的作用已经成为本领域中新的研究靶点。本文论述基因多态性与恶性肿瘤发生及治疗的相关性,尤其是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重点介绍国外近年有关细胞色素P450酶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白血病易感性和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成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功能,故推测,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具有治疗慢性肾功能减退的作用。 目的:研究骨髓来源的大鼠间充质干细胞防护肾脏衰老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实验建立衰老大鼠模型,尾静脉移植骨髓来源的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应用荧光染料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标记体外培养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将其回输肾脏衰老大鼠体内,应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间充质干细胞是否能够归巢于肾脏;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尿素氮及肌酐水平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利用计算机图像叠加技术,观察蓝色荧光4’,6-二脒基-2-苯基吲哚分别与红色荧光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特异性蛋白-角蛋白的叠加情况。 结果与结论:骨髓来源的大鼠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归巢到衰老大鼠的肾脏。与衰老大鼠模型组相比,经过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治疗后的衰老大鼠血清中尿素氮及肌酐水平显著降低(P 〈0.05),肾脏组织可见少量4’,6-二脒基-2-苯基吲哚及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角蛋白双染阳性细胞。结果显示,骨髓来源的大鼠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向肾小管上皮分化,这可能是其改善衰老大鼠肾脏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3.
背景:利妥昔单抗单用或联合CHOP方案化疗治疗CD20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已取得较好疗效,非霍奇金淋巴瘤经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同样可以提高患者的疗效和生存率,而将两种方法联合的效果尚存在争论.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利妥昔单抗对CD20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有效性.方法:对6例CD20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Ⅳ期患者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同时,联合使用利妥昔单抗,分别于移植前给予2~4次,动员和预处理前后各2次,移植后每3个月维持治疗1次,利妥昔单抗用量为 375 mg/m~2静滴.结果与结论:平均采集单个核细胞数为5.13×10~(-8)/kg,CD34~+细胞数为4.75×10~(-6)/kg.6例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功能均恢复顺利,中性粒细胞计数大于0.5×10~(-9)L~(-1)为移植后9~15 d,血小板计数大于20×10~(-9)L~(-1)为移植后12~19 d.6例患者在移植过程中均未发生出血性膀胱炎、间质性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和肝静脉阻塞等并发症.利妥昔单抗使用过程中,无发热、寒战、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移植后6~32个月,患者均处于完全缓解状态.提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利妥昔单抗治疗CD20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可维持治疗效果,有利于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44.
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6例行AHSC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在移植后进行维持治疗。结果:36例AHSCT患者均重建造血,无移植相关死亡。中位随访时间为18(1~38)个月,存活29例(80.6%),复发7例(19.4%),患者3年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分别是76%和62%。AH-SCT后维持治疗者未见复发。结论:A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手段,移植前患者的疾病状态是影响移植后复发的主要因素,移植后的维持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45.
NKlT细胞淋巴瘤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一种少见类型,约占NHL的2%~10%.多数病例原发于鼻腔和咽喉部以上部位,少数病例原发于鼻外,如皮肤、胃肠道、肺等.NK/T细胞淋巴瘤对传统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HOP方案不敏感[1-3],且无较好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对于IV期、难治性NK/T细胞淋巴瘤,现报告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IV期、难治性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诊治经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6.
患者,女,21 岁,有家禽接触史,因发热伴咳嗽、咳痰 5 d 于 2013 年 2月 7 日入院,体温最高 40℃,出现咳嗽、咳痰,当地诊所治疗无明显好转就诊我院急诊科.双肺 CT 检查显示:双肺肺炎、右侧胸腔积液;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减少,收住我院血液内科治疗.入院后持续高热,伴胸闷、气促及心悸.体格检查:唇甲紫绀,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Ⅱ°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明显下降(表 1 ~ 2),血气分析示中度 I 型呼吸衰竭,考虑不明原因肺炎合并粒细胞缺乏症.  相似文献   
47.
48.
白血病凝血激活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血病细胞内所含前凝血质(PCA)及癌性促凝物(CP)是致凝血异常的基本原因[1]。我们通过检测白血病患者凝血酶原片段(F1+ 2)和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血浆水平在化疗前后的变化,探讨其凝血异常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一、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正常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4~45岁,平均年龄37.1岁。无心肝肾疾病,无血栓形成疾病,近期无抗凝药史。患者组白血病37例(其中M13例,M24例,M35例,M42例,M53例,M61例;L11例,L2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相似文献   
49.
目前,白血病的治疗仍以化疗为主,尽管联合化疗已明显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但仍有15%~30%的患者原发耐药,60%~80%完全缓解的患者继发耐药、复发致死。多药耐药(MDR)是指细胞不仅对一种化疗药物出现耐药,并对其他结构不同、作用靶位不同的化疗药物也产生抗药性。因此,耐药成为当今血液肿瘤治疗中的一大难题,但耐药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以往的研究发现多药耐药的形成与两类细胞膜转运蛋白有关,一类为多药耐药基因 MDR1编码的细胞膜 P-糖蛋白(P-gp),另一类为新的多药耐药基因编码的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目前已知能直接介导 MDR  相似文献   
50.
不同组织类型的淋巴瘤可以同时或先后发生在相同或不同的解剖学部位。在不同部位同时发生组织学相异的淋巴瘤是少见的[1]。而同时出现 T 细胞和B细胞淋巴瘤的则更为罕见。现报告1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合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并伴有骨髓双重浸润的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