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70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特征及其与诊断、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细胞染色体,并以R带显带技术对76例初诊AML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本组76例中有47例(61.8%)出现染色体异常。共有9种主要的染色体异常核型,t(15;17)及t(8;21)为最常见的染色体结构异常,且t(15;17)及t(8;21)分别只见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2)患者,核型异常与临床完全缓解率及完全缓解持续时间等预后因素高度相关。结论:61.8%的AML患者有染色体异常,特异性的核型异常与特定的FAB亚型相关,是AML诊断和分型的一个重要指标,并有重要的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62.
达万明  王存邦 《甘肃医药》1994,13(3):126-127
报告了用VDD(P)+M强化诱导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8例的结果。完全缓解(CR)13例(72%),接受CR后强化巩固和高(中)剂量Ara-C或MTX者,中位持续CR期5.5月,中位生存期21月。主要毒副作用为骨髓造血严重受抑,半数患者并发感染,强调同时强力支持及对症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提高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脊髓压迫症状的认识.方法 报道2例并发脊髓压迫症状的ANLL的诊断、治疗经过及预后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者发病年龄小,均为难治性白血病,在化疗过程中均死于并发症.结论 对于考虑白血病或明确诊断白血病同时伴有腰背痛、下肢感觉活动异常等症状者要注意脊髓压迫症,对于ANLL鞘内注射化疗药物应同样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RNA 干涉(RNA interference,RNAi)抑制stathmin基因表达后对人白血病K562细胞体外增殖的作用.方法:将合成的寡核苷酸链退火形成双链,连接入经BamHI和HindⅢ双酶切后的pSilencer4.1-CMV neo真核表达载体.酶切及测序鉴定.脂质体法转染重组质粒入K562细胞,RT-PCR检测其对mR-NA的干涉效果;MTT 比色法检测K562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结果: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成功构建重组质粒.RT-PCR显示所构建的干涉载体成功地抑制了目的基因的转录,同时细胞增殖活性降低.结论:RNA干涉成功抑制stathmin基因表达并使人白血病K562细胞体外增殖活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5.
目的本研究拟建立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s)体外培养和扩增的方法,探讨其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将其应用于临床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取正常成人骨髓液5 mL,用Percoll分离液(密度1.073g/mL)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单个核细胞,以2×108个细胞/cm2的密度接种于含10%新生牛血清的LG-DMEM培养液。经培养、扩增后,进行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MTT法测定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行细胞表面抗原及细胞周期的检测,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MtT法观察MSCs的免疫调节功能,观察MSCs对K562细胞生长的影响。检测MSCs培养上清中HA、IV-C、LN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培养扩增获取的成人骨髓MSCs形态均一,为梭形或纺锤形的成纤维细胞样外观,生长曲线示其增殖能力强。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有90%以上的细胞处于G0/G1期,表面标记物中CD4表达阳性,而造血细胞表面标志CD3、CD4、CD7、CD13、CD14、CD15、CD19、CD22、CD33、CD34、CD45和与移植排斥发生密切相关的HLA-DR表达阴性。超微结构显示细胞内有丰富的细胞器。成人骨髓MSCs抑制PHA诱导的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转化,其增殖转化抑制率为60.68%(P<0.01)。抑制作用同样存在于培养上清中,其增殖转化抑制率为9.00%(P<0.05)。在有PHA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情况下,培养上清中增殖转化抑制率达20.91%(P<0.01)。和单独的K562细胞生长曲线相比,与骨髓MSCs共孵育的K562细胞生长缓慢,无明显的指数生长期。由浓度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随着天数的延长,HA升高较迅速,而IV-C、LN则浓度变化不大。结论所建立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可获取骨髓粘附细胞中一组独特的细胞群,具有MSCs的生物学特性。初步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显示其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造血支持等作用,可作为组织工程中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逆转录病毒(RV)载体介导的小鼠白介素12(mIL-12)融合基因转染,对低免疫原性的小鼠T细胞淋巴瘤细胞EL4体内生长的影响。方法用共培养法导入基因,以PCR法检测基因的导入。以脾细胞增殖法测定mIL-12的生物学活性。观察导入mIL-12基因的肿瘤细胞EL4/12于小鼠皮下接种后的成瘤性。对预先接种野生型肿瘤细胞EL4的小鼠,用60Co照射的肿瘤疫苗EL4/12接种于瘤周,观察瘤苗的抗肿瘤作用等。结果在EL4/12细胞中,用PCR可特异地检测到mIL-12p35和p40亚基的cDNA片段。5×105EL4/12细胞48h表达的mIL-12达(10.2±3.2)ng。EL4/12细胞在小鼠体内的成瘤性明显下降。EL4/12瘤苗治疗组约50%的小鼠可长期无瘤生存,而对照组小鼠则在短期内全部成瘤死亡。部分长期生存的小鼠产生了有效的抗肿瘤免疫,能耐受野生型肿瘤细胞的二次攻击。与对照组相比较,疫苗治疗组中其余小鼠的成瘤时间延迟(P∨0.01),小鼠存活时间延长(P∨0.01);死亡时肿瘤体积小(P∨0.05),形成的肿瘤有完整包膜,瘤周和肿瘤内部有较多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等。结论转染mIL-12基因能抑制EL4肿瘤细胞的成瘤性。mIL-12基因修饰的肿瘤疫苗对野生型肿瘤细胞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7.
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是以骨髓中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的急性白血病。其中,细胞遗传学改变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项独立的预后因素。本科近期收治了1例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儿,男,4岁3个月,2016年6月7日因"间断乏力,伴腹  相似文献   
68.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重要的细胞治疗方法,也是根治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及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方法.现就近年来HSCT领域的移植预处理方案、移植后并发症的处理、移植后免疫重建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ologic thrombocytopenia,ITP)与IL-21表达异常的相关性,同时探究大剂量地塞米松(high-dose dexamethasone,HD-DXM)冲击治疗ITP的疗效是否与IL-21有关。方法:抽取26例初诊ITP患者及24例健康人的外周血10 m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血清及单个核细胞,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单个核细胞IL-21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ITP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者血浆中IL-21,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流式细胞术测定发现,ITP患者单个核细胞表面分子IL-21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13.07%vs 8.2%);ITP患者IL-21 mRNA(9.524±0.97)与健康对照组(3.701±0.60)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经HD-DEX治疗后IL-21 mRNA的比率值(5.87±1.21)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ITP患者血清中IL-21和IFN-γ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和HD-DEX治疗组相比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而IL-4在治疗后含量却上调,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21的表达异常参与了ITP发病过程,地塞米松对ITP的疗效与下调IL-2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健康人及处于完全缓解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外周血CD+34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对12例健康人和16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以G-CSF 150 μg/12 h,皮下注射,连用6 d.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D+34和T细胞亚群.结果 (1)应用G-CSF前,两者的外周血CD+34细胞分别为(0.39±0.27)%和(0.47±0.25)%,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应用72 h后,CD+34细胞分别达(1.29±0.64)%和(1.47±0.95)%,较前均有明显增加(P<0.01),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应用96 h后,CD+34细胞达高峰,分别为(1.41±0.73)%和(1.58±0.83)%,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较应用G-CSF前差异显著(P<0.01).(2)无论是否应用G-CSF,恶性血液病患者的T细胞亚群比例均处于倒置状态,而健康人T细胞亚群则比例正常.随两者应用G-CSF后CD+34细胞逐渐增加,T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结论健康人及处于完全缓解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在应用G-CSF后,外周血CD+34细胞比例逐渐增加并于96 h后达到高峰,T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