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2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53篇
预防医学   4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4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1.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目前的发生率约占妊娠总数的2%,但其病死率约占孕产妇死亡总数的9%~10%。近20年来其发生率已增加4倍,约95%~98%以上为输卵管妊娠,随着腹腔镜检查和治疗技术的介入,使早期输卵管妊娠的病人得到及时的确诊和安全、有效的治疗。2003年9月~2005年9月,我们应用腹腔镜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3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2.
大肠癌组织蛋白酶D表达及其与EGFR,PCNA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大肠癌组织蛋白酶D表达及其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内源性雌二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亲生物素-过氧化酶(S-P)法。结果:粘液性大肠癌癌细胞浆组织蛋白酶D不同程度阳性,同时,组织蛋白酶D弥散于细胞外粘液中,尤以印戒细胞周围为著。非粘液性癌,胞核多者组织蛋白酶D多为阴性。组织蛋白酶D阳性的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阴性者。大肠癌组织蛋白酶D表达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成正相关。结论:组织蛋白酶D具有破坏宿主间质天然屏障作用,有利于肿瘤细胞侵袭  相似文献   
113.
从蛋白表达及基因水平探讨脂肪组织源性肿瘤与p53基因的关系。方法 LSAB免疫组化法 ,PCR SSCP及DNA序列分析方法。结果 p53蛋白只在脂肪肉瘤中表达 ,阳性率为 4 8 0 8% ( 2 5 52 )。不同类型脂肪肉瘤 ,分化良好者阳性率 30 0 0 %( 9 30 ) ,低于分化较低者 (P <0 0 0 5) .p53第 6、7、8外显子PCR SSCP分析 ,2例多形性脂肪肉瘤出现异常泳动带。DNA序列分析证实 1例第 8外显子第 2 68位编码区出现错义突变 (AACATC) ,另 1例第 6外显子第 2 2 1位编码区出现可疑杂合同义突变 (GAGGAA)。结论 p53蛋白与脂肪肉瘤的形成及分化和恶性程度有关。p53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脂肪肉瘤分化程度及恶性程度参考指标之一。脂肪肉瘤中p53基因第 6、8外显子分别存在点突变。  相似文献   
114.
目的对青春期后女性痤疮患者进行血症论治,观察和分析其疗效。方法将68例青春期后女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中药祛痘面膜,辨证上以传统的肺经风热为主;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常规中药祛痘面膜治疗基础上,中医辨证以阴虚血热为主,治疗1个月后观察其有效率。随访3个月,且在第2个月和第3个月月经前再服药一周。结果治疗组34例,治愈16例,显效8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88.24%;对照组34例,治愈9例,显效6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70.5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而治愈率比较,治疗组为47.06%,对照组26.47%,有显著差异(P〈0.01)。随访3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复发率1个月、2个月、3个月相比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青春期后痤疮属于内分泌失调导致,辨证以阴虚血热为主进行治疗,能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5.
王娅  傅勋 《中国医学创新》2008,5(6):164-165
运用中医理论,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分析了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证原则提出了辨证论证分型的3型。  相似文献   
116.
目的建立结核分枝杆菌ERIC—PCR分子生物学分型技术,并应用于临床分离菌株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Enter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emc consensus,ERIC)为引物,对临床分离的结核分枝杆菌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得到指纹图并进行分析。结果122株临床分离株产生42种不同的指纹图,密切接触者指纹图相同或相似,指纹图谱与患者年龄、菌株的耐药性及耐药种类有关。结论ERIC—PCR是结核分枝杆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117.
李佳  黎明  郝兰香  王娅兰 《医学争鸣》2008,29(2):167-170
目的:探讨大肠癌PARP与微血管形成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30例大肠癌中PAR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的变化,流式细胞计数和明胶酶谱观察5-AIQ抑制CT26细胞后MMP-9阳性细胞数和活性的变化.结果:在PAR强表达的大肠癌中,微血管密度高,弱表达则密度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P〈0.01);流式细胞计数中,与未处理组相比,用500μmnol/L5-AIQ处理后,MMP-9阳性细胞的百分比降低;明胶酶谱显示,MMP-9的活性在500μmol/L5-AIQ处理组和未处理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P〈0.01).结论:大肠癌PARP的表达可能和微血管形成相关,PARP活性增强可能促进了肿瘤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8.
耐多药结核病耐药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耐药状况。方法:对136例痰培养阳性的标本采用绝对浓度间接法试验进行耐药性测定,筛选出57例耐多药性肺结核病例,结合病例分析其耐药种类及意义。结果:57例MDR—TB患者中,获得性耐多药率为72%,青年组最多:原发性耐多药率为28%,以老年组为主。耐药原因以各种原因导致的不规则用药为主,占80.5%。耐药组合中以同时耐H、R、S三种药物为主,占40.4%。结论:本组病例获得性耐多药率高于原发性耐多药率,并以青年组为高,提示过去一段时间本地的结核病治疗上可能存在不足之处,耐多药的原因主要为不规则治疗所致,今后应加强宣教,加强督导管理。  相似文献   
119.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溴己新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测定方法.研究受试制剂克洛己新片中溴己新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评价其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20 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分成2组,采用自身对照交叉给药的方式,分别单剂量口服受试或参比制剂,剂量均为溴己新 16 mg (相当于盐酸溴己新 17.5 mg )/头孢克洛 500 mg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志愿者口服受试和参比制剂后,溴己新的药动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34.30 ± 7.02)ngmL-1和(35.06 ± 8.39)ngmL-1,tmax分别为(1.4 ± 0.6) h 和(1.0 ± 0.5)h,t1/2分别为(5.75 ± 0.82) h和(6.12 ± 0.62)h,CL分别为(123.9 ± 13.3)Lh-1和(129.2 ± 16.4)Lh-1 ,AUC0-24分别为(125.2 ± 16.1)nghmL-1和(119.8 ± 16.1)nghmL-1;溴己新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6.0 ± 15.3)%.结论:试验建立的分析方法准确、灵敏、快速,统计结果表明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中溴己新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120.
米曲霉分解淀粉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志雄  罗冬青  王娅 《广西医学》2003,25(12):2435-2436
目的:探讨米曲霉分解淀粉的能力及影响因素。方法:人工配制培养基,设添加淀粉实验组及无淀粉对照组,接种米曲霉4组8管,空白对照、实验管4组8管,15℃、25℃、37℃、40℃温箱培养,测量不同时间段内pH值,观察颜色的变化。结果:在37℃、40℃,接种管颜色、pH值、透光度对比明显。结论:温度对米曲霉α—淀粉酶活性影响较大-37℃、40℃分解淀粉能力强,为选择微生物法解决淀粉导致的水源富营养化提供了依据,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