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6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0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慢性胃炎疗效。方法选择375例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辨证组(B组)、抗幽合剂组(C组)。各组给予西药四联疗法;B组加中医辨证论治汤剂;C组加抗幽合剂。每组疗程均为14天,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停药1个月后复查Hp阳性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C组Hp根除率升高(P0.01,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降低(P0.01)。与A组同期比较,B、C组治疗后总积分改善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辨证应用中药汤剂、中药固定方剂联合"四联疗法"可有效提高Hp根除率。  相似文献   
22.
李玉锋  王垂杰  蔡敏  唐旭东 《中医杂志》2024,(10):1086-1092
<正>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消化道黏膜发生炎性反应与坏死、脱落,形成溃疡,病变可达黏膜肌层、固有肌层,更深者可穿透浆膜层[1]。病变可发生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或含有胃黏膜的麦可尔憩室内,其中以胃、十二指肠最常见[2-3]。PU是由一种或多种有害因素,如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  相似文献   
23.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王垂杰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不离脾虚、胃热、气滞、血瘀,其中以脾胃气虚为根本,气滞血瘀是本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关键,脾虚血瘀、虚实夹杂是主要病机特点.临证之时当辨清脏腑寒热虚实,治以舒肝和胃、泄肝和胃、调和肠胃、健脾和胃、温中和胃、养阴和胃、理气宽中.后附一案例以说明.  相似文献   
24.
从病因、证候、胃镜下表现对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进行分析比较,二者既有相同点又存在差异,通过临床及研究发现,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均为热毒血瘀致病,但中医病机又具有本质的区别。胃溃疡病机为热毒血瘀,脾失健运,证候表现上以毒热致瘀为主。十二指肠溃疡病机为脾虚血瘀,寒郁生火,证候表现上以虚寒致瘀为本。故治疗上应分别施治加以区别对待,故引发了中医辨病论治的思考,根据两种疾病病机本质的区别分别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5.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因主要为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失调以及素体脾胃虚弱.主要病机有脾虚、胃热、气滞、血瘀相互作用,虚实错杂.中医治疗此病独具优势,可辨证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等证,随证选方往往可获良效.此外,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也颇具特色,疗效显...  相似文献   
26.
胃溃疡活动期、糜烂性胃炎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和胃黏膜形态及病理组织学基础,认为它们的主要病因为"毒热"。阐明毒热的本质属性和"毒热"的病因学特征。为胃癌癌前状态性疾病的中医病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7.
德尔菲法在中医证候症状分级量化标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功能性便秘(热秘证)为例,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对中医证候症状分级量化标准进行专家咨询。为了得到客观、准确、可靠的调查结果,对问卷进行了德尔菲法特征体现、调查内容整合优化、问卷样式便于操作等方面的整体设计,并于正式问卷之前进行小范围、研讨会模式的专家预问卷,使问卷问题更严密、预见正式问卷可能遇到的问题,确保专家咨询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8.
王辉  王垂杰 《新中医》2012,(9):148-149
李玉奇教授为全国首批国医大师之一,在其60余载的从医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诸多疑难杂症具有独特的辨证理念。本篇仅就李老在多汗症的辨证特点,中医诊疗等方面的一些学术见解进行阐述,以供同道参详。人体正常汗出,不仅可以起到调和营卫、舒畅经络的功效,还可以驱邪外出,达到自然病愈的目的,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然临床见到汗液妄泄,如水流漓,汗后倍感虚弱疲乏,则是一种病态的汗出,李玉奇教授称其为多汗症。多汗症常属中医学的自汗或盗汗,一以白昼汗出为名,一以寐中汗出,醒来自止称谓。但见症均表现为汗液妄出,排泄失常,故李老统称其为多汗症。.《内经》谓:“汗者心之液,阳加于阴谓之汗”;又云:“劳者耗气,喘且汗出:饮食过饱,汗出于胃。;劳而精夺,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李老认为,汗出可因于五脏为病,然汗者,精气也,故症见汗出必有气耗之证。于临床治疗中从气治,而非单以阴阳辨证,治以调营益卫、敛汗固精之法颇具疗效。  相似文献   
29.
中医药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得到医学界的认可。本文查阅文献,探讨目前中医在治疗急性胰腺炎中的常用药物及方法的应用。从单味中药(大黄)、中药复方(大承气汤、大柴胡汤、清胰汤)、中药外敷(芒硝)、中药灌肠等方面对中医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0.
目的:通过检测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黏膜寄居的真菌,了解作为"毒热"因子的胃黏膜真菌的菌种多样性,及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采集消化科就诊患者胃镜钳取的胃黏膜标本,共63人,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CHROM agar)进行真菌分离培养鉴定。用玉米TWEEN80培养基进行真菌孢子形态学检查,用ITS(internal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序列限制性酶切多态性方法(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检测分析真菌菌种多样性。结果:分离培养真菌32(32/63,50.8%)株,经ITS序列RFLP法鉴定白色念珠菌31株,光滑念珠菌1株。真菌阳性率与病理诊断成正相关(r=0.263,P=0.027),与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学历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黏膜寄居的真菌存在多样性,且真菌阳性率与病理损害程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