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研究结直肠息肉(息肉)行内镜下切除患者围手术期不同流程并发症发生情况、相关危险因素及经济效益比。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内镜下治疗息肉患者1 7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住院组(588例,住院完善相关检查择期手术),仅检查血常规后直接切除患者分为两个亚组,日间组(659例,术后收日间病房),门诊组(473例,术后院外随访观察),对并发症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床位使用及费用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发热住院组较其余两组升高(P<0.01)。腹部不适门诊组最低,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日间组次之,与住院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低血糖反应门诊组最少,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中出血以升结肠和回盲部最为常见,其次为直肠,迟发性出血则以直肠最为常见,其次为升结肠和回盲部。无蒂型随息肉直径增加出血风险加大,1.0~2.0 cm范围息肉有蒂或亚蒂隆起型出血风险最高,而>2.0 cm范围则发生出血特别是迟发性出血风险最小,与其他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最为显著增加出血风险,其次为收缩压水平和息肉直径,而高舒张压水平、手术史和全麻术式是出血风险保护因素。结论 门诊行息肉内镜下治疗并不增加并发症风险,只需对高风险人群使用日间病房,对提高患者满意度及内镜复查依从性,节约医疗资源和降低医保费用有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结直肠腺瘤发生和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期优化筛查及随访方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接受结肠镜检查且病理结果示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入组623例患者。根据基线结肠镜检查报告及腺瘤的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高危腺瘤组和非高危腺瘤组,比较2组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和复发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直肠高危腺瘤发生及结直肠腺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总计纳入1 125枚结直肠腺瘤,其中进展期结直肠腺瘤430枚,非进展期结直肠腺瘤695枚,两者在分布位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腺瘤组(277例)和非高危腺瘤组(346例)均以男性较为多见,2组在性别、饮酒史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P=0.13)。与非高危腺瘤组比较,高危腺瘤组中有吸烟史患者的占比较高、平均年龄较高、复发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是结直肠高危腺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史、高危腺瘤是结直肠腺瘤复发的独...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TUG1在胃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2020年9月于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普外科行胃癌根治术的60例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选取其中3例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组织样本进行lncRNA芯片检测,筛查胃癌和癌旁组织样本中的差异表达lncRNA。采用qRT-PCR技术检测TUG1基因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慢病毒Lenti-TUG1、Lenti-TUG1-shRNA转染胃癌细胞NCI-N87和MGC-803。根据慢病毒转染分为Lenti-TUG1处理组与Lenti-TUG1-shRNA处理组,设计不加慢病毒的细胞为对照组。采用细胞增殖实验和动物模型实验检测TUG1基因在体外和体内对NCI-N87和MGC-803生长的影响;采用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TUG1基因对NCI-N87和MGC-803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采用细胞凋亡实验检测TUG1基因对NCI-N87和MGC-803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UG1基因对凋亡及上皮间质转化(EM...  相似文献   
14.
根据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剔除过敏食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物过敏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中的作用和剔除过敏食物能否改善IBS的疾病严重度。方法按照罗马标准Ⅲ诊断纳入2007年~2009年IBS患者共241例,正常对照52例,收集基本资料,进行疾病严重度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按照测定结果剔除敏感食物,12周后重新进行疾病严重度评分。结果 241例IBS患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前三位为鸡蛋21.16%,牛奶和西红柿5.81%,虾4.56%,52例正常对照组前三位为鸡蛋44.23%,牛奶11.53%,牛肉及鳕鱼1.92%。229例IBS患者剔除食物前疾病严重度评分分度,轻度占29.6%,中度占56.1%,重度占14.3%,剔除食物后,轻度占49.1%,中度占43.9%,重度占7.0%,剔除食物后与剔除食物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剔除过敏食物后可以减轻腹泻型、便秘型和未分型组患者疾病严重度(P〈0.01),而对混合型没有影响(P〉0.05)。结论食物过敏可能是IBS的发病原因之一,根据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指导IBS患者剔除过敏食物,可以减轻患者疾病严重度,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5.
成凤干  王善娟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6):2412-2413
目的:探讨结节性胃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以提高对它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的结节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表现,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和根除治疗的效果。结果:纳入分析的30例结节性胃炎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痛和消化不良症状,内镜下表现以胃窦部为主,可扩展至胃体部的色泽均匀的结节样或颗粒样改变。病理检查显示75.0%的患者胃窦部活检标本中有伴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增生。所有患者均有HP感染,经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或铋剂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根除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缓解。结论:结节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特殊内镜下表现,多见于儿童和年轻女性。其发生与HP感染相关,是HP感染的内镜指标,患者行根除HP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解决消化内镜图像中胃溃疡病变区域分割问题,探究空洞卷积与二维卷积相比对模型性能的提升作用。方法针对内镜图片常出现的气泡、反光和仪器介入等问题,使用Sobel算子等方法对原始图像进行数据清洗、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增强;使用Pytorch实现算法模型训练,将经过预处理后的图像作为输入数据,利用多个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输入的图像胃溃疡病变区域进行图像分割并标识病变区域。结果人工采集的消化内镜图像中噪声信息较多,通过数据增强可以有效提高模型对图像的分割精度,此研究发现最佳模型是DeepLab V3 Plus,其对胃溃疡病变区域的准确率达到89.667%,平均交并比达到88.478%,频权交并比为81.665%。结论针对消化内镜的预处理能够有效去除原始数据集中图像的噪声信息,利于训练进程发展。数据增强可以提高模型泛化能力,防止训练过程中出现过拟合的现象。利用空洞卷积和DeepLab V3卷积神经网络可以有效提高消化内镜图像上的胃溃疡病变区域分割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血糖的改变,探讨糖代谢与肝性脑病(HE)的关系。方法 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间在嘉定区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肝硬化患者60人作为肝硬化组,非肝硬化住院患者30人作为对照组。收集一般资料,观察神志,体检有无扑翼样震颤,抽血检测患者血糖,根据患者检查结果,把肝硬化患者分为无扑翼样震颤组和有扑翼样震颤组,对肝硬化组与对照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进行比较,根据患者血糖情况分为血糖正常组及糖代谢异常组,对两组间扑翼样震颤及HE发生率进行比较。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率的比较应用卡方检验。结果对照组30例,肝硬化组60例中无扑翼样震颤组28例,有扑翼样震颤组32例,对照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13.33%,肝硬化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26.67%,肝硬化组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χ2=2.058,P〈0.05)。糖代谢正常组扑翼样震颤发生率50.00%,HE发生率34.09%,糖代谢异常组扑翼样震颤发生率62.50%,HE发生率37.50%,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糖代谢的紊乱,但糖代谢异常不一定易于发生HE,提示存在大脑对糖的利用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黛力新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咽喉部症状的临床疗效,探讨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 选取2009年8月-2012年5月门诊确诊GERD,经PPI加促动力药治疗12周后仍有咽喉部症状的患者,用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进行情绪评定,把其中HADS〉9分患者分为两组,有症状黛力新治疗组,以黛力新+耐信+莫沙比利治疗;有症状对照组,以耐信+莫沙比利治疗;HADS〈9分为无症状黛力新治疗组,以黛力新+耐信+莫沙比利治疗.疗程均为4周.三组治疗前后分别作Zung抑郁自评量表和Zung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分,观察其疗效.结果 HADS≥9分者63例,黛力新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HADS〈9分者35例.有症状黛力新治疗组与无症状黛力新治疗组的疗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有症状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黛力新治疗组治疗后SDS和SAS指数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黛力新联合PPI治疗伴有咽喉部症状的GERD能显著改善患者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的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对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上海市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16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抗凝治疗组(90例)、规范治疗组(60例)和空白组(10例)。规范治疗组入院后即给予利尿、限盐、纠正低蛋白血症等规范化治疗,抗凝治疗组在规范化治疗基础上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空白组在规范化治疗基础上每日皮下注射同等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观察对比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出血风险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抗凝治疗组腹水消退时间、D-二聚体水平少于规范治疗组和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门静脉主干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行组内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腹水量均少于各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治疗组治疗后D-二聚体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门静脉主干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治疗组不良反应包括13例局部出血(14.4%)、1例局部过敏(1.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男性、糖尿病、高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吸烟史、血凝常规异常是出血的危险因素。规范治疗组以及空白组未有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规范化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可使腹水消退时间明显缩短,凝血状态明显改善,安全性较好,但对门静脉主干内径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总结了我院1999-2003年住院的60岁以上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25例的诊断、治疗及转归情况,并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