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7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葡萄籽多酚逆转胆囊癌细胞株GBC-SD耐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葡萄籽多酚(GSP)逆转先天性耐药细胞株GBC-SD耐药的机制,寻找高效低毒的耐药逆转剂。方法选择先天性耐药细胞株GBC-SD为研究对象。MTT比色法测定各化疗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RT-PCR测定MDR1 mRNA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P-gP,bcl-2蛋白和细胞内阿霉素浓度的变化。结果(1)无毒(3μg/mL)和低毒(6μg/mL)浓度的GSP处理后各化疗药物的IC50值均明显下降(P〈0.05),能明显逆转GBC-SD的多药耐药性;(2)上述两浓度的GSP能下调GBC-SD细胞MDR1 mRNA表达(P〈0.05);(3)上述两浓度的GSP能下调GBC-SD细胞P-gP和bcl-2蛋白表达(P〈0.05);(4)GSP增加GBC-SD细胞内ADM药物浓度(P〈0.05)。结论GSP能部分逆转先天性耐药细胞株GBC-SD多药耐药性,其作用机制为下调GBC-SD细胞MDR1 mRNA,及P-gP和bcl-2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42.
检测29例恶性肿瘤所致的阻塞性黄疸患者的外周血血浆ET、血清TNF-α水平,发现血浆ET及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二者有一定的相关关系(r=0.4531,P<0.02),两者水平与术前黄疸持续时间,血清Bil和AKP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3.
Fas、Fas配体和IFN-γ在胃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Fas、Fas配体(FasL)和干扰素-γ(IFN-γ)在胃癌中的表达规律及可能的意义。方法:在石蜡包埋的58例胃癌组织和其中相对应的53例癌旁正常组织中,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as、FasL蛋白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IFN-γ mRNA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胃癌细胞和癌旁组织中胃上皮细胞Fas阳性率分别为19.0%和64.2%,胃癌组阳性率明显低于癌旁组(χ^2=23.46;P=0.00)。胃癌组织中胃癌细胞和癌旁组织中胃上皮细胞FasL阳性率分别为63.8%和45.3%,胃癌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χ^2=3.83;P=0.05)。癌旁组织中胃上皮细胞,IFN-γ阳性率为49.1%,而胃癌组织中未发现一例阳性。结论:胃癌细胞Fas—FasL系统平衡失调,本研究中胃癌细胞不表达IFN-γ,可能与胃上皮细胞癌变及免疫逃逸有关。  相似文献   
44.
胰腺癌化疗效果不佳 ,多药耐药 (multidrugresistance,MDR)是重要的原因。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P糖蛋白 (P gp)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MRP)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 π)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所有标本来自手术切除 ,经病理确诊为胰腺癌。本组共 6 8例 ,其中男 4 4例 ,女 2 4例 ,年龄 30~ 74岁。TNM分期 :Ⅰ +Ⅱ期 4 6例 ,Ⅲ +Ⅳ期 2 2例 ;组织学分型 :管状腺癌 5 2例 ,乳头状腺癌 12例 ,囊腺癌 4例 ;病理分级 :高分化 18例 ,中分化 2 0例 ,低分化 30例 ;有淋巴结转移者30例 ,无转移者 38例。…  相似文献   
45.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乳腺癌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外基质(ECM)的降解是肿瘤侵袭、转移的重要信号和途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是溶解ECM的一组酶类,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MP)是MMP的特异性抑制物.二者的表达及代谢失衡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和临床预后有密切联系.TIMP有望成为新的抗乳腺癌临床用药.现综述近年来有关MMP、TIMP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6.
P53蛋白表达和肿瘤微血管生成与肝癌的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p53蛋白表达和肿瘤微血管生成与肝细胞癌(HCC)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肝细胞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并用抗CD34抗标记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l density,MVD).分析p53蛋白和MVD与HCC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p53阳性表达为癌细胞核棕黄色着色,CD34染色定位在血管内皮细胞上,HCC的p53表达及MVD与肿瘤大小、病灶数目、病理分级、门静脉癌栓形成、包膜是否完整有显著相关(P<0.05).p53蛋白表达阳性者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者(P<0.05);p53蛋白表达阳性或MVD≥148的肝癌病人术后生存时间比p53蛋白表达阴性或MVD<148者低(P<0.05).结论p53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而p53蛋白及MVD可作为肝癌的预后判断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7.
p53、bcl-2、c-erbB-2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p53、bcl-2、c-erbB-2基因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p53、bcl-2、c-erbB-2基因蛋白在98例胃癌、39例肠上皮化生、40例不典型增生和20例正常胃粘膜中的表达。结果:①p53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5.1%,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分别为50.0%,55.4%;在肠上皮化生中的表达率为12.8%,与早期胃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加重p53的表达率逐渐升高,依次为5%,20%,60%,其中轻中度与重度不典型增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正常胃粘膜中未见p53表达②bcl-2在正常胃粘瞑中有弱阳性表达(10.0%),在不典型增生中为50.0%,在胃癌中为44.9%,不典型增生与胃癌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P〈0.05)。③c-erbB-2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5.1%,其中在早期胃癌中的表达率较低(16.7%),在重度不典型增生和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率较高,分别为60.0%和57.6%,二者与早期胃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c-erbB-2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胃癌分化程度无关(P〉0.05);bcl-2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低分化者bcl-2表达率高,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无关(P〉0.05);p53表达与上述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P〉0.05)。结论:p53,bcl-2,c-erbB-2参与了胃粘膜的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双自杀基因(胞嘧啶脱氨酶基因CD和胸苷激酶基因HSV-tk)的应用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旁观者效应。方法脂质体法将CD和HSV-tk双自杀基因转染入PA317细胞,用其病毒上清转染乳腺癌细胞MCF-7,G418筛选出阳性细胞MCF-7/CD tk,然后加入不同浓度的5-氟胞嘧啶(5-Fc)或/和丙氧鸟苷(GCV),MTT法观察其杀伤作用;将不同比例的MCF-7/CD tk和MCF-7细胞混合,联合应用5-Fc和GCV杀伤,观察其旁观者效应。结果单独应用5-Fc或GCV均能对MCF一7/CD tk细胞产生明显的杀伤效应,联合应用可以在较小的剂量下产生更大的杀伤作用;当阳性细胞比例达到20%时即可对半数混合细胞产生杀伤作用。结论双自杀基因的应用对乳腺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其旁观者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49.
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的多药耐药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胆囊癌细胞系GBG-SD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建立先天性耐药的人胆囊癌细胞模型。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GBC-SD细胞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DR1)、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和肺耐药蛋白(LRP)基因扩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该细胞系P-糖蛋白(P-gp)、MRP和LRP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测定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和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表达水平;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该细胞对8种抗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人胆囊癌GBC-SD细胞中MDR1、MRP和L,RP基因呈阳性扩增,P-gp、MRP、LRP蛋白表达阳性;GST-π和TOPOⅡ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细胞差异无显著性。四唑盐比色结果显示,GBC-SD细胞对8种抗肿瘤药物均有程度不同的耐受性。耐药倍数从5.3倍到42倍不等。结论 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是一株先天性耐药的恶性肿瘤细胞系,其耐药性的产生与MDR1、MRP、LRP基因扩增有关。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葡萄籽多酚(GSP)逆转胆囊癌先天性耐药细胞株GBC-SD耐药的作用,寻找高效低毒的耐药逆转剂。方法:选择GBC-SD为研究对象,MTT比色法测定各化疗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RT-PCR测定MDR1mRNA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P-gp蛋白和细胞内阿霉素浓度的变化。结果:①无毒(3μg/ml)和低毒(6μg/ml)剂量浓度的GSP处理后各化疗药物的IC50值均明显降低(P〈0.05),能明显逆转GBC-SD的多药耐药性;②无毒(3μg/ml)和低毒(6μg/ml)剂量浓度的GSP能下调GBC-SD细胞MDR1mRNA表达(P〈0.05);③无毒(3μg/ml)和低毒(6μg/ml)剂量浓度的GSP能下调GBC-SD细胞P-gp蛋白表达(P〈0.05);④GSP增加GBC-SD细胞内ADM药物浓度(P〈0.05)。结论:GSP能部分逆转先天性耐药细胞株GBC-SD多药耐药性,作用机制为下调GBC-SD细胞MDR1mRNA及P-gp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