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7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白蛋白mRNA在血行播散中的意义。方法:抽取30例肝癌患者外周静脉血5ml,应用RT-PCR技术对血中白蛋白mRNA进行扩增检测。结果:敏感性实验中,健康人血中存在102以上个肝癌细胞时可测出。30例HCC患者中,白蛋白mRNA的阳性率为60%(18/30);白蛋白mRNA的检出率与肝癌的TNM分期、肿瘤大小、有无门脉癌栓及有无肝外转移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而与血清AFP值无关(P>0.75)。结论:白蛋白mRNA是反映原发性肝癌患者血中是否存在肝癌细胞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诊显微手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51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急诊手术治疗患者进行规范、有效的护理,出院时进行GOS评分并结合患者预后进行评价。结果取得满意效果。结论规范的护理可以有效的配合颅内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并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3.
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 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蛋白质和分子水平研究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 p53基因状况。方法:对体外培养的GBC-SD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定性了解其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用PCR技术扩增GBC-SD细胞p53基因4-9外显子,对所得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GBC-SD细胞P53蛋白过表达;PCR产物第5外显子126位密码子有TAC—AAC的碱基颠换,因而使其编码的氨基酸从酪氨酸→天冬酰胺,产生错义突变。结论: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表达突变型P53蛋白,点突变是其p53基因功能失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逆转录病毒介导的胞嘧啶脱氨酶(E.coli-cytosinedeaminase,CD)基因、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erpessimplexvirus-thymidinekinase,HSV-tk)基因转染肝门部胆管癌的作用。方法:在脂质体lipofectamine的介导下将含有双自杀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WZLneoCDglytk导入包装细胞PA317,收集其病毒上清,转染FRH细胞,用RT-PCR检测双自杀基因的表达。给予前体药物5-氟胞嘧啶(5-flourocytosine,5-Fc)和(或)无环鸟苷(ganciciovir,GCV)后,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MTT)法测定转基因组及未转基因组FRH细胞存活率。在0.8cm裸鼠肝门部胆管癌模型转染入双自杀基因后,给予5-Fc500mg/kg体重,GCV100mg/kg体重,1次/d,共10d,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双自杀基因在FRH细胞中可稳定表达,联合使用5-Fc和GCV对靶细胞增殖的杀伤作用及旁杀伤效应高于单独使用5-Fc或GCV。在裸鼠实验性肝门部胆管癌,实验组肿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P<0.05);双自杀基因与单自杀基因的作用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逆转录病毒介导自杀基因可有效地杀死肝门部胆管癌细胞,明显抑制裸鼠肝门部胆管癌生长,双自杀基因共表达较单一自杀基因有更强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25.
孙启龙  王占民  官明 《山东医药》2001,41(17):65-66
病历摘要患者女 ,6 4岁。8年前发现脾肿大 ,肋下一指。此后脾脏缓慢增大。4年前脾肋下三指 ,无不适感。自两年前始 ,脾脏迅速增大 ,1年内便达盆腔。 X线钡餐检查食道胃底未见曲张静脉 ,乙肝五项 (一 ) ,骨髓穿刺涂片未见异常。半年前出现脾区疼痛、压痛 ,当地医院诊断为脾栓塞、脾周围炎 ,行脾切除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 3天 ,血小板达 6 0 0× 10 9/ L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潘生丁 ,每日各 15 0 mg分 3次给药。术后 13天 ,上腹不适 ,每日柏油样大便 5 0 0~ 70 0 ml,立即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给予保护胃粘膜药物并静脉滴注甲氰…  相似文献   
26.
细胞粘附的分子基础是多种蛋白质结成的分子链式复合物,其组成可概括分为2组蛋白质[1]:第1组是细胞膜上的跨膜糖蛋白,即细胞粘合分子受体(或粘着受体),分为整合蛋白、钙粘附素、免疫球蛋白、选择素和蛋白多糖五类;第2组是膜粘着斑,它是质膜内面由多种粘附蛋白或连接蛋白连锁形成的斑块,对外连接粘着受体的胞质内末端,对内锚着细胞骨架纤维.E-钙粘附素粘附系统[2]是以上皮型钙粘附素(E-cadherin,E-cad)为粘着受体,与质膜内面的粘着斑分子α-、β-、γ-Catenin和P120ctn等结合形成钙粘附素-连环素复合体(cadherin-catenin complex,CCC),并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相连,通过介导细胞粘附和信号转导,参与调节组织发生和形态分化,对细胞识别、迁移、归类等行为及细胞命运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7.
我们以手术切除标本作原代培养 ,新建一株人肝癌细胞系 ,目前已维持培养 18个月 ,传代 12 0代 ,生长稳定 ,命名为HCC 990 3(HepatocellularCarcinoma 990 3)。现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癌组织来源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1例肝细胞肝癌患者 ,男 ,5 0岁。于 1999年 3月 4日行肝癌切除术。原代培养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液为RPMI16 40。胰酶消化 ,1∶3传代。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 ,绘制生长曲线 ,计算细胞倍增时间。行双层软琼脂培养及刀豆球蛋白凝集实验 ,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时相和DNA合成 ,…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发生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4年间136例行经典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胃排空障碍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检查方法为上消化道造影、胃镜。结果:136例中并发术后胃排空障碍28例,发生率为20.6%。胃排空障碍发生率与胆红素水平、血糖、十二指肠梗阻、胰瘘及腹腔感染相关。所有病例均经非手术治疗而愈,恢复胃动力时间为14~42d,平均28d。结论:术前高胆红素血症、糖尿病、合并十二指肠梗阻及术后并发胰瘘、腹腔感染者易发生胃排空障碍。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及疗效。方法:对近5年间手术治疗的肝门胆管癌3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发生手术后并发症8例,其中胆瘘5例,腹腔内感染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均保守治疗而愈,无手术死亡。在行肿瘤切除术的20例中,15例获随访,存活最短时间为11个月,最长时间3年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年9个月,1年生存率86.7%(13/15), 3年生存率13.3%(2/15)。其他各种内外引流术式16例,术后生存5~12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短期内黄疸减轻,生活质量提高。 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应积极手术,不能切除者应力争行各种引流术。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p16蛋白与雌激素受体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对50例甲状腺乳头癌标本进行p16蛋白及雌激素受体检测。结果 p16蛋白表达及雌激素受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结论p16蛋白表达与雌激素受体有助于甲状腺癌的分化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