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47篇
综合类   99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4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男性不育症病因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总结168例男性不育症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并与临床对比。结果超声精索静脉曲张的检出率38.7%,而触诊的阳性率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弱精症与正常精液组在睾丸超声异常率、附睾超声异常率、精索静脉异常率相比,均高于后者,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精症及重度少精症患者与正常精液组相比较,仅仅在睾丸超声异常率明显高于后者,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精症及重度少精症患者与少、弱精症组相比较,仅仅在睾丸超声异常率明显高于后者,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男性不育患者的病因筛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于男性精液、促性腺激素、性激素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男性不育患者524例,根据BMI分成三组.即正常体重组179例,超重组219例,肥胖组126例.对不育患者进行精液常规分析,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睾酮、雌二醇水平.结果:肥胖组精液量(2.30±1.05) ml与正常体重组精液量(2.73±1.02)ml相比较,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精子活动率(55.10±20.53)%与正常体重组(49.80±24.47)%相比较,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前向运动精子率中超重组与正常体重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体重组睾酮水平(449.70±120.07) ng/dl,超重组(394.47±178.28) ng/dl,肥胖组(323.37±137.34) ng/dl,三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BMI增加,各组睾酮逐渐下降.雌二醇虽有增加,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I与促黄体生成素水平呈负相关性(r=-0.17,P<0.05).BMI与总睾酮水平呈明显负相关性(r=-0.31,P<0.01),BMI与促卵泡生成素和雌激素水平无相关性.结论:肥胖男性不育患者在治疗中应补充雄激素,同时加强锻炼,健康饮食,减轻体重是治疗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颈动脉途径肾动脉插管造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慢性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的影响,为临床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肾脏病及其给药途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36只采用经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制作慢性肾病大鼠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1)阿霉素肾衰模型对照组(ADR组);(2)MSCs移植组(A组),取MSCs悬浮液经肾动脉插管造影输入大鼠右肾;(3)生理盐水组(B组),以A组同样方法将生理盐水输入大鼠右肾.2只用于骨髓MSCs的制备.其余12只作为空白对照组(N组).干细胞移植后第1天和第7天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肾功能(尿素氮、肌酐)和血红蛋白含量,第7天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病理改变.结果 (1) ADR组、A组、B组与N组比较血尿素氮、肌酐明显升高(P<0.05),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2)第1天,与ADR组比较,A组、B组血尿素氮、肌酐和血红蛋白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第7天时,与ADR组比较,B组血尿素氮、肌酐和血红蛋白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组血尿素氮、肌酐明显降低(P均<0.05),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3)光镜下大鼠肾脏病理改变,B组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损伤程度与ADR组相当,A组肾间质炎症改变程度轻且范围小.结论 移植MSCs有利于慢性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损伤的修复,经颈动脉肾动脉插管造影是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泌尿外科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与欧美国家十分接近[1],并呈逐年上升之势。BPH所导致的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是困扰老年男性显著的健康问题之一[2]。手术治疗是BPH发生临床进展后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近几十年来针对BPH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膀胱根治性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RC)加尿流改道术(urinary diversion,UD)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最佳治疗方法[1-2],目前尿流改道术主要有不可控尿流改道术、可控尿流改道术和原位尿流改道术3种[3]。原位尿流改道术是通过截取患者自身肠段制作与原膀胱形态、功能相似的"新膀胱",使尿液经过肠管通道排泄至体外,从而使患者获得接近生理性排尿的手术方式。与其他传统尿流改道术相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平滑肌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知和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例膀胱平滑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结果患者经术前各项检查明确手术指征,充分完善术前准备后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全切+乙状结肠代膀胱术。术后病理结果示:(膀胱)间叶性恶性肿瘤,倾向平滑肌肉瘤,免疫组化SMA(+)、Vimentin(+)、Galdesmon(-)、Bcl2(-)、Ki67(约15%)、Desmin(-)、CD34(血管+)、P53(灶+)、EMA(-)、S-100(-)、CDK4(-)、CK(-)。术后辅以AI方案化疗:异磷酰胺(130 mg/m^2)、多柔比星(20 mg/m^2)。随访10个月未见肿瘤转移及复发,治疗效果明显。结论膀胱平滑肌肉瘤系一种极其少见的侵袭性间质瘤,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均不典型,临床上很容易误诊,其治疗方法可考虑以手术联合化疗为主。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硕通镜钬激光碎石术在输尿管上段感染性结石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诊治的70例输尿管上段感染性结石的诊疗经过,随机分为硕通镜组30例和输尿管镜组40例。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7 d结石清除率、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Ⅰ期进镜成功率、Ⅱ期碎石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感染指标。硕通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输尿管镜组,Ⅰ期进镜成功率低于输尿管镜组,术后7 d结石清除率(SFR)为93.3%,显著高于输尿管镜组的70%,并发症显著低于输尿管镜组,术后感染指标显著低于输尿管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碎石发生率低于输尿管镜组,术后1个月SFR为100%,同样高于输尿管镜组的8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硕通镜在输尿管上段感染性结石治疗可能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和术后恢复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膀胱癌原位新膀胱术后尿瘘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收集膀胱癌原位新膀胱术后尿瘘患者22例,术后无尿瘘患者34例作对照。针对年龄、所选用的肠段、术后血浆白蛋白水平、术后新膀胱冲洗方式、发热、伤口局部感染等因素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比较,并得出结论。结果尿瘘组与无尿瘘组在平均年龄、手术方式、术后血浆白蛋白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在术后新膀胱冲洗方式、术后发热及手术伤口局部感染等方面则差异明显(P0.01或P0.05)。结论年龄、所选用的肠段及术后血浆白蛋白水平对原位新膀胱术后尿瘘的发生无明显影响;而术后新膀胱冲洗方式、发热、手术伤口局部感染则与尿瘘的发生密切相关。术后持续膀胱冲洗、发热及手术伤口局部感染均可能导致新膀胱术后尿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膀胱癌原位新膀胱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方法对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接受膀胱癌膀胱全切+原位新膀胱术的88例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后随访期间共发生肾积水12例(13.6%),肾功能不全9例(10.2%),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12例(13.6%),复发转移13例(14.8%),死亡14例(15.9%),肿瘤相关死亡率8%。尿失禁21例(23.9%),术后尿失禁发生率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随访期在1年内与随访期超过1年者尿失禁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60岁以上组与60岁以下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3年存活率90.5%(38/42),5年存活率70%(14/20)。结论膀胱癌原位新膀胱术后远期效果理想,肿瘤相关死亡率较低,肾功能衰竭是重要的患者死亡原因,术后尿失禁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尿失禁发生率在术后1年内达到稳定,在随访期内患者死亡率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同期行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PKRP)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 先采用顺行切除和逆行剥离切除法对74例BPH合并腹股沟疝患者行PKRP,然后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果 PKRP手术时间平均为(69±23)min.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时间平均为(45±8)min,无切口感染、疝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PKRP和无张力疝修补术同期治疗BPH合并腹股沟疝,手术安全、疗效确切,减少了患者二次手术和麻醉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