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6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4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45篇
  1篇
中国医学   4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刘冰  王利军  牛凯  高华 《临床荟萃》2005,20(14):799-800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多伴有血压异常,合并高血压者高达80%。血液透析可使各种血管活性物质的水平发生较大的变化,影响到患者的血压。已有的研究显示,血压的昼夜节律模式具有独立于血压水平的诊断价值,非杓型者靶器官损害较重。对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血压监测结果显示71%患者为非杓型,患高血压肾病而长期透析的患者夜间血压明显下降0现就我院监测的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压节律变化,分析血液透析对血压节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破裂与未破裂梭形动脉瘤(VAFAs)血管内重建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0月至2017年9月连续收治行血管内重建治疗VAFAs 26例患者的临床、影像与随访资料。结果 (1)26例患者共26个VAFAs,年龄为38~69岁,破裂9例,未破裂17例;瘤径5~12 mm。重建技术成功率100%。(2)破裂组9例中,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8例,单纯支架置入1例;多枚支架重建5例,单枚支架重建4例。未破裂组17例中,支架辅助栓塞技术13例,单纯支架置入4例;多枚支架重建7例、单枚支架重建10例。无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3)临床随访8.0~97.5个月,中位时间39.5个月,无一例新发脑梗死或脑出血,预后均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2例接受造影随访3.5~34.0个月,中位时间10.3个月,14例(63.6%)治愈,4例(18.2%)稳定或好转,4例(18.2%)复发;其中破裂组8例治愈5例,未破裂组14例治愈9例,两组各有2例复发。结论血管内重建治疗对破裂与未破裂VAFAs临床可行,安全性较高,中长期随访疗效较好;破裂VAFAs的复发率有增高的趋势,术后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73.
目的:寻求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有效方法。方法:将70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阴-阳配穴法)与药物对照组(内服舍尼通片)进行疗效比较。结果:针刺组的有效率为97.2%,愈显率为91.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74.3%,愈显率为31.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愈显率相比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阴-阳配穴法针刺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4.
目的:观察隔药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12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片(得舒特,Abbott Products SAS,批号H20120127,50 mg/片),1次50 mg,1 d 3次,进餐时服用;治疗组给予隔药灸(炒白术、炒白芍、陈皮、防风、茯苓、川芎)每周治疗2次,8次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4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1例。显效29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24例,有效17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80.0%。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症状积分、IBS-QOL量表评分、SF-36量表评分方面,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隔药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椎体成形术(PVP)配合二仙强骨汤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VCFs)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2例用PVP治疗配合二仙强骨汤,对照组30例只用PVP治疗.结果:治疗组疾病疗效及骨质疏松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 <0.05,P <0.01).结论:PVP配合二仙强骨汤治疗OVCF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极低剂量扫描联合迭代模型重建(IMR)技术在下肢CTA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 60例患者接受下肢CTA检查,随机分为常规剂量(RD)组和低剂量(LD)组,每组各30例。扫描方案RD组:管电压120k V,管电流采用自动管电流调控技术(Dose Right,Philips Healthcare),图像指数设为1 2;L D组:管电压8 0 k V,管电流20m As。RD组图像采用常规FBP重建,LD组图像采用IMR重建。比较下肢血管不同位置(主动脉分叉,髂动脉分叉,股动脉近端,股动脉中端以及腘动脉近端)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血管内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和不同分段(主-髂动脉段,股-腘动脉段及小腿段)主观评价指标(血管对比度,图像噪声,图像伪影及诊断信心)。结果辐射剂量LD组较RD组下降91.40%(0.16m Sv±0.01,1.8 6 m S v±0.5 1,t=-1 8.2 2 9,P0.05)。相较RD组,LD组在不同位置的血管内CT值、SNR和CNR均显著增高,而图像噪声则显著降低(P0.05)。主-髂动脉段噪声和伪影以及股-腘动脉段、小腿段的各项主观指标LD组均高于RD组(P0.05),余无差异。结论结合模型迭代技术,极低剂量下肢CTA在降低高达91.40%的辐射剂量时,仍具有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血清炎性标志物与脑动脉(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围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测定44例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支架置入患者术后1d的外周血中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可溶性CD40配体的水平,同时观察围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共有4例出现围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围手术期出现缺血性脑血管事件者中高于未出现者(1291.16±549.29ng/mlvs701.45±497.30ng/ml,P=0.030),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可溶性CD40配体在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高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可能与围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危险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8.
地黄饮子对脑缺血后大鼠海马BDNF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地黄饮子对大鼠持续性脑缺血后海马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以免疫组化技术显示地黄饮子在缺血后对海马区BDNF的影响.结果在大鼠脑缺血区有BDNF阳性神经元表达,缺血组和给药组海马区神经元随缺血时间的延长,存活细胞数目均逐渐减少,而给药组存活的神经细胞数目较缺血组多.结论地黄饮子可通过促进BDNF表达,抑制细胞死亡,促进脑缺血后海马神经元的存活和修复.  相似文献   
79.
芬太尼透皮贴剂的镇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芬太尼透皮贴剂的镇痛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开放式无对照法,对本院2005年1~5月份65例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的癌性慢性疼痛患者,镇痛效果进行系统监察,并进行分析。结果:芬太尼透皮贴剂的剂量范围为25~300μg/h之间,大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的止痛效果,治疗后疼痛全部有所缓解。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便秘、嗜睡等,未见其它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是慢性癌痛患者可以长期使用,安全性高的重要止痛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感染患者血清PCT及CRP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7例,按照病情分为COPD缓解组(缓解组)以及COPD急性加重组(加重组),其中COPD急性加重组按照患者有无感染的情况再分为COPD急性加重并发感染(感染组)以及COPD急性加重未并发感染(无感染组),感染组再根据患者的肺功能进行分级.比较各分组以及分级之间的血清PCT以及CRP的水平以及变化.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血清PCT及CRP的水平均较COPD稳定期显著升高(P<0.05).COPD感染组的PCT及CRP水平较非感染组的PCT及CRP水平显著升高(P<0.05).急性加重期并发感染患者血清PCT及CRP水平在肺功能分级Ⅰ级、Ⅱ级、Ⅲ级患者中,呈逐渐上升趋势,且不同分级之间统计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感染患者的血清PCT及CRP水平显著升高,且随着肺功能的恶化,血清PCT及CRP水平升高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