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4篇
  免费   253篇
  国内免费   123篇
耳鼻咽喉   32篇
儿科学   51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138篇
口腔科学   27篇
临床医学   474篇
内科学   197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99篇
特种医学   11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273篇
综合类   827篇
预防医学   371篇
眼科学   38篇
药学   383篇
  12篇
中国医学   294篇
肿瘤学   130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65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220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李林鹏  王凯 《中原医刊》2011,(13):45-47
目的比较两种肝脏血流阻断方法在因肝脏恶性肿瘤行右半肝切除术中的作用,评价右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右半肝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9例肝癌行右半肝切除的患者分为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n=22)和右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组(n=27)。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患者比例、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肝功能的恢复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输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有1例患者术后死于肝脏功能衰竭。右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组术后并发症数量明显减少、无患者死亡,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P〈0.05),且术后第7天的肝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P〈0.05)。结论右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可以提高因肝脏肿瘤而行右半肝切除的成功率和患者对手术耐受性,为右半肝切除手术提供了一个安全、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2.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 模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进程的作用.方法 健康 Wistar大鼠单侧输尿管结扎制备UUO模型,并分为模型组(n=18)、缬沙坦组(n=18,30 mg·kg-1·d-1 灌胃);以切开腹腔并游离左侧输尿管但不结扎和剪断大鼠作为对照组(n=12).分别于术后3、10、20 d处死大鼠,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肾组织骨桥蛋白(OPN)的表达,RT-PCR方法 检测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mRNA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缬沙坦组Scr及BUN自术后第10天起均显著上升(F=11.75~40.83,q=3.32~11.87,P<0.05);术后第3天模型组OPN及TGF-β1 mRNA表达均上调,缬沙坦组OPN自第3天亦显著增加,但TGF-β1 mRNA的表达自第10天起才显著增加(F=11.70~231.51,q=4.74~30.42,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缬沙坦组术后第3天OPN表达无显著差异,但TGF-β1 mRNA表达显著降低(q=3.92~15.11,P<0.05).结论 OPN、TGF-β1参与了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缬沙坦可能通过抑制OPN及TGF-β1的表达抑制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进程,延缓肾损害进展.  相似文献   
83.
目的 观察重连口服液的解热作用及其对炎性递质的影响.方法 将3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重连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和布洛芬组,每组6只.连续给药4d,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注射法复制发热模型.于注射后0.5、1.0、2.0、3.0、4.0h分别观察各组兔直肠温度的变化,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注射后4h各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结果 重连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在注射后1.0、2.0、3.0、4.0h直肠温度升高值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其解热作用较布洛芬组起效慢,但退热维持时间较长.重连口服液高剂量组血清IL-1β、TNF-α、IL-6水平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重连口服液具有显著的退热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84.
笔者应用加味生熟地方治疗阴虚火旺型支气管扩张(简称支扩)咯血41例,疗效确切,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治疗的阴虚火旺型支扩咯血[1-2]患者82例,随机分成两组各41例,治疗期间脱落3例,最后对照组38例,观察组41例.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29~84岁,平均56.71 ...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记忆合金髌骨爪+钢丝环扎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应用记忆合金髌骨爪+钢丝环扎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21例的临床治疗结果.结果 经1~6年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90.5%.结论 记忆合金髌骨爪+钢丝环扎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进行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6.
目的分析在加勒比地区进行海外医疗服务时儿童门诊就诊情况,为今后开展类似的医疗服务提供经验。方法根据此次前出执行任务所登记的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4国门诊患儿以呼吸系统疾病、皮肤过敏性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及先天性畸形为主,疾病中以上呼吸道感染、湿疹、哮喘为主,使用药物中以抗生素和抗过敏药物为主。结论通过本次执行任务对当地的儿童卫生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分析了相关问题。为今后开展此类工作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在高糖环境下人肾小球系膜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相互作用对TGF-β1mRNA表达的影响和茶多酚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共培养模型,分空白对照组、高糖组、茶多酚干预组和茶多酚对照组,培养0、12、36 h后,应用RT-PCR法检测模型中两种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高糖可上调共培养模型中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TGF-β1mRNA表达,其作用显著强于单独培养的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茶多酚可降低共培养模型中细胞TGF-β1mRNA表达,且效果优于单独培养.结论(1)高糖环境下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作用能促进两种细胞TGF-β1mRNA高表达.(2)茶多酚通过对TGF-β1mRNA表达的抑制影响细胞间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域体细胞在细支气管肺泡癌(BAC)患者中突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和检测本院37例细支气管肺泡癌石蜡包埋标本EGFR基因突变状况,采用PCR技术进行EGFR基因18、19、20和21外显子突变分析。结果37例BAC患者中有18例(48.6%)酪氨酸激酶域存在体细胞突变,其中3例(8.1%)为18外显子替代突变,5例(13.5%)为19外显子突变,7例(18.9%)为20外显子替代突变,8例(21.6%)为21外显子替代突变。结论EGFR基因与BAC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移治疗足跟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应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及Ilizarov外固定支架结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移术修复足跟皮肤缺损16例。术前常规行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术中彻底清创,再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移(皮瓣面积4 cm×6 cm~12 cm×9 cm),最后根据合并伤的不同选择适合的外固定支架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36个月,平均12个月,16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质地优良,耐磨,无明显挛缩,负重功能区未发生破溃及感染坏死。踝关节背伸0°~20°,跖屈30°~40°。结论:应用外固定支架结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移术治疗足跟软组织缺损,有利于皮瓣的成活和肢体功能的改善,能同时治疗足部骨折和矫正马蹄足畸形,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Ile/Val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对国内外1997至2008年采用病例对照方法研究CYP1A1 Ile/Val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发生关系的14篇文献(累计食管癌病例1158例、对照2154例)进行meta分析,应用显性模型(突变基因型Ile/Val+Val/Val与野生基因型Ile/Ile比较)先进行综合定量分析,再按病理类型(鳞癌/腺癌)分亚组进行分析.结果:综合分析显示携带CYP1A1突变基因型(Ile/Val+Val/Val)的个体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是野生型的1.39倍(95%CI 1.07~1.80);亚组分析显示突变基因型与食管鳞癌发生的易感性有关但与食管腺癌无关,OR值分别为1.43(95%CI 1.07~1.91)和1.20(95%CI 0.62~2.30).结论:CYP1A1 Ile/Val位点突变基因型可增加食管鳞癌发生的危险性,但与食管腺癌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