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41篇 |
免费 | 179篇 |
国内免费 | 11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8篇 |
儿科学 | 24篇 |
妇产科学 | 21篇 |
基础医学 | 110篇 |
口腔科学 | 37篇 |
临床医学 | 361篇 |
内科学 | 117篇 |
皮肤病学 | 17篇 |
神经病学 | 54篇 |
特种医学 | 110篇 |
外科学 | 281篇 |
综合类 | 725篇 |
预防医学 | 294篇 |
眼科学 | 29篇 |
药学 | 275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366篇 |
肿瘤学 | 7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79篇 |
2022年 | 87篇 |
2021年 | 91篇 |
2020年 | 92篇 |
2019年 | 76篇 |
2018年 | 75篇 |
2017年 | 46篇 |
2016年 | 76篇 |
2015年 | 82篇 |
2014年 | 127篇 |
2013年 | 113篇 |
2012年 | 189篇 |
2011年 | 207篇 |
2010年 | 186篇 |
2009年 | 178篇 |
2008年 | 167篇 |
2007年 | 152篇 |
2006年 | 137篇 |
2005年 | 135篇 |
2004年 | 100篇 |
2003年 | 103篇 |
2002年 | 91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56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急性颈脊髓损伤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颈脊髓损伤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急性颈脊髓损伤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脊髓损伤分级:FrankelA级5例,B级3例;损伤节段:C4~53例,C5~63例,C6~72例。8例于受伤后3~7d行骨折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及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3例于术前,5例于术后3~7d发生低钠血症,所有患者低钠血症发生后第2~10d确诊SIADH,根据血钠水平,采用控制每日水量、补钠进行治疗。结果7例经10~21d治愈,血钠平均恢复至138(135~142)mmol/L,血浆渗透压、尿渗透压、尿钠均正常;1例C4骨折、FrankelA级者,因截瘫平面上升并发呼吸衰竭死亡。结论急性颈脊髓损伤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措施不同于普通低钠血症,早期正确的诊治能降低患者病残率和死亡率,严格控制入液量及补钠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填充矫正面部凹陷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首先在患者脂肪丰厚的部位,注射器抽取脂肪颗粒,经清洗液反复冲洗后,将脂肪颗粒分点多层注入皮下。结果本组85例患者,55例注射1次,25例注射2次,5例注射3次。72例随访6~24个月,3例上下睑凹陷出现局部不平整,2例患者出现无菌性炎症,其余效果满意。结论面部凹陷畸形采用自体脂肪颗粒填充矫正,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3.
34.
目的 探讨合并严重后凸畸形(后凸角度≥45.)的活动性胸腰椎结核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治疗的30例合并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性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22例,年龄7~60岁(平均35岁),病程3~18个月(平均8个月).后凸角度45°~70°(平均58°).30例均有较大的椎旁脓肿,28例合并椎管内脓肿,10例合并不完全性截瘫(Frankel 分级B级2例、C级6例、D级2例).HREZ 方案化疗至少2周后手术治疗,先行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植入(6~10枚),通过钉棒连接产生提拉力使后凸矫正;再经前入路清除脓肿、部分或全部切除病变椎体,行支撑性植骨重建.术后化疗方案为6HREZ/6~12HRE.对所有病例的后凸角度、术后矫正效果和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观察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4~6 h(平均5.2 h),出血量600~900 ml(平均760 m1),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后凸角纠正至0°~10°,最大纠正65°.随访1~4年(平均1.5年),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的结核病灶均治愈.术前合并瘫痪者,2例Frankel B级者恢复至D级,其余8例均恢复至E级.末次随访时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及结核复发征象.结论 一期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是治疗合并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性胸腰椎结核安全、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35.
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在骨疾患诊断中的应用和准确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骨组织穿刺活检术的实用性和对疾病诊治的意义。[方法]对CT引导下骨组织穿刺活检术137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病灶刺中率100%,穿刺活检病理结果122例获得明确诊断,15例诊断不明确或误诊。穿刺活检总的诊断准确率89.0%,其中转移癌、原发恶性肿瘤和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8%、85.7%和85.1%。[结论]CT引导下经皮骨组织穿刺活检术,创伤小、诊断准确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4年10月对3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颈前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椎间盘、突出的髓核及骨赘.全部操作均在显微镜(10x)放大监视下应用高速磨钻、显微器械、1mm枪式椎板咬骨钳及微型刮匙配合进行。充分减压后作自体髂骨移植及钛板固定。结果:术中失血量平均每节段为80ml,术后咽喉部牵拉反应较轻.无并发症,33例患者术后症状即刻改善,2例术后3个月开始改善,4例术后6个月症状改善。无神经症状加重病例。经12~24个月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5分增加至13.4分,平均改善率为75.6%,影像学证实减压充分。椎体间植骨均愈合良好。结论:经颈前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明显提高组织分辨能力,操作精细.手术创伤小.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7.
患者,女,58岁,因进食哽咽感20余天于2011年12月27日收入院。2011年12月患者因劳累后开始出现吞咽梗阻感,进流食或半流食时无明显异常,无其他症状。后就诊我院,行喉镜检查未见异常。胸部CT示:上胸段食管占位,伴周围淋巴结增大,考虑恶性;右前上纵隔占位,胸腺瘤可能,淋巴结转移不除外。食管超声内镜检查示:食管壁增厚达13 mm,食管外膜的界面回声不清,大小约23 mm ×11 mm,胸主动脉旁见肿大淋巴结;超声内镜下细针穿刺活检因病灶位置高无法继续进行;考虑:食管占位性质待定?建议进一步诊疗。后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支气管镜检查示:气管后壁及左侧壁轻度外压性隆起,表面黏膜光滑、完整。气管壁外占位?行电子胃镜示:距门齿22~24 cm食管可见局限性隆起,隆起处表面黏膜粗糙且局部凹陷,凹陷处可见分泌物溢出,食管结核?进一步行超声内镜检查示:食管局限性隆起,隆起处食管壁内可见低回声占位,病变主要位于食管壁的固有肌层,部分层次病变处食管壁的外膜中断,病变处食管壁外可见肿大的淋巴结且淋巴结内部可见高回声钙化影,考虑为纵隔淋巴结结核累及食管壁。患者既往无结核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结核菌素试验为阴性,结明试验阳性,多次查痰未找到结核杆菌。最终临床诊断为:胸腺瘤合并食管结核,于2012年1月30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前上纵隔肿物切除术。胸腔镜下见肿瘤位于上纵隔,大小约6 cm ×5 cm,有完整包膜。术后病理为:(右前上纵隔肿物)B1型胸腺瘤,呈多结节状生长,部分侵犯包膜至周围脂肪组织。后于2012年2月始在我院结核科进行规律抗结核治疗。2012年3月6日再次来我院行胸部CT 示:胸腺瘤术后改变;上胸段食管占位,伴前方淋巴结肿大,较2011年12月28日有所缩小。2012年3月14日至4月18日在我科行三维适形照射治疗,靶区为胸腺瘤术后瘤床区域,放疗剂量为DT 50 Gy 分25次5周顺利完成。随访至2015年12月(共47个月),未见肿瘤复发,食管旁病变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角色转换在手术室护士护理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4—5月于本院临床见习的2020级护理专业轮转生90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名。对照组护生采用“教师授课—示教—学生练习”的传统教学法进行手术室护理教育,观察组采用“医生—巡回护士—器械护士—患者”角色转换教学法对见习阶段的护生进行手术室护理教育,比较两组综合能力成绩、见习效果的评价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生理论知识成绩、操作技能成绩、沟通技巧能力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组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师对观察组护生对手术步骤及手术室工作程序熟悉度、手术物品准备熟练度、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程度、术中传递器械的熟练度、护理工作的积极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教学内容及方式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色转换教学模式在手术室护士护理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显著,后续临床教学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构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效果评价通用模型,为全面衡量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效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对国内外信息系统建设效果评价模型进行系统分析,以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为基础,整合了不同视角下信息系统建设效果的经典模型。结果:从技术-组织管理-业务支撑综合视角出发建立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效果评价模型。结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效果应包括技术效果、组织管理效果以及业务支撑效果3个方面。根据我国当前卫生事业发展对信息化的要求,结合已有研究的经典指标,初步构建了适用于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效果评价的通用模型,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20
个二级指标。 相似文献
40.
目的:通过观察玻璃体切除手术中白内障的不同处理方式及远期疗效,寻找玻璃体切除手术中最适宜的白内障的手术方式。方法:选取2006-06/2009-08于我院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晶状体摘除手术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50例50眼。采用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手术方式。对术前晶状体混浊影响术中玻璃体手术操作或术中晶状体混浊加重无法进行玻璃体手术的患眼同时行晶状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晶状体超声乳化组(A组)和晶状体超声粉碎组(B组),各25例25眼。晶状体手术完成后,建立标准的巩膜三通道切口,进行前后段的玻璃体切除术,完全切除周边前段玻璃体和玻璃体后皮质。部分病例同时行剥膜,部分患者同时行硅油填充术。手术结束后,根据视网膜情况决定是否囊袋内或睫状沟内植入折叠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后1,3,6mo的视力、前房反应程度、虹膜表面新生血管情况、囊膜混浊情况和人工晶状体的位置。术后均按常规局部应用抗生素、激素眼药水和短效散瞳剂,检测眼压和进行裂隙灯散瞳检查。结果:两组手术经过顺利,术中晶状体囊膜完整。两组同时行硅油充填15眼。A组术后囊袋内植入AcrysofNatural人工晶状体15例15眼。B组术后睫状沟内植入AcrysofNatural人工晶状体18例18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随诊3~22mo,乳化组手术后视力为光感3眼,眼前手动者10眼,0.1~0.3者12眼,粉碎组手术后视力为光感者4眼,眼前手动者10眼,0.1~0.3者11眼,差别无显著性(P>0.05);乳化组术后1,3,6mo后囊膜混浊逐渐增加,以后囊周边部及前囊膜为主,术后3~6mo,取硅油时后囊膜混浊不妨碍手术前后对眼底的检查,粉碎组术后2~4wk晶状体前囊膜混浊逐渐加重,术后3~6mo取硅油时14例均有严重的囊膜混浊,16例同时进行前囊膜切开术,差别有显著性(P<0.05);人工晶状体偏移程度:乳化组有4眼发生轻度偏移,粉碎组有10眼发生轻、中度偏移,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本组观察表明,玻璃体切除手术中,对混浊的晶状体采取超声乳化手术方式的远期疗效优于晶状体超声粉碎术。由于现有人工晶状体的设计多适用于囊袋内植入,符合生理解剖结构,其后表面的方边设计有利于减少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囊袋内的稳定植入,有利于减少术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