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29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48篇
  4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不动杆菌属细菌(Acinetobacter spp.)是一种机会致病菌,世界范围内的医疗保健机构几乎都暴发过不动杆菌肺炎。1992-1997年,美国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有6%是由不动杆菌属细菌引起。美国国家医院感染监测资料显示,1986年其重症监护室(ICU)中医院感染性肺炎仅有4%为不动杆菌属细菌感染所致,而2003年则上升到了7%。某些高危人群也可发生社区获得性不动杆菌肺炎。此外,不动杆菌属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也在不断增加。因此,目前对该菌感染的关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总结针刺特定穴治疗哮喘的临床选配穴规律。方法将近10年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筛选出临床常用特定穴位配伍。结果国内外数据库检索出相关文献共62篇,根据排除标准排除42篇,剩余有效文献为20篇。其中交会穴及背俞穴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五腧穴。结论针刺特定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使用频次远高于非特定穴,本研究得到的穴位配伍规律,可为临床治疗哮喘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针刺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评分及缺血侧脑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影响,揭示针刺的脑保护机理。方法:选择SD大鼠,用线栓法复制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进行头穴透刺百会透曲鬓,测定神经功能评分,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缺血侧脑组织NF—κB表达的变化。结果:头穴透刺百会透曲鬓能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并下调缺血侧脑组织NF-κB表达水平。提示针刺脑保护作用与下调NF-κB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4.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科常见的危重急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其致残和死亡原因主要为急性血肿的颅内占位效应及出血本身对脑组织和血管的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脑出血也叫做脑出血后二次脑损伤,脑出血后的脑保护治疗是通过降低第二次脑损伤的危害来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现就其治疗现状和进展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5.
刘婷  腾飞  王冠  戴旭 《放射学实践》2016,(5):407-41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 CT 动态增强强化特点和病灶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患者的 CT 动态增强图像及临床资料,记录肿瘤原发灶部位、肝转移瘤的位置和数目、肝转移瘤的不同时相的强化特点及肠系膜下静脉汇入门静脉的位置。结果:CT 动态增强共检出肝内病灶486个,其中表现为环状强化灶245个(50.4%),结节状强化灶183个(37.7%),其他不典型强化灶58个(11.9%)。原发病灶位于右半结肠(右半结肠组)时,其转移灶在肝左、右叶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原发病灶位于左半结肠(左半结肠组)时,其转移灶在肝左、右叶的分布差异无统计义(P >0.05)。排除转移灶均匀分布于肝左、右叶的病例后,右半结肠组与左半结肠组肝转移灶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左半大肠癌肝转移患者中,肠系膜下静脉(IMV)汇入脾静脉(SPV)者34例,其转移灶在肝左、右叶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MV 汇入肠系膜上静脉(SMV)者32例,其转移灶在肝左、右叶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MV 汇入 SPV 与 SMV 汇合处者11例,其转移灶在肝左、右叶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 CT 动态增强图像有一定特点,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病灶分布有一定规律,了解这些情况有助于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比较改良三孔法与常规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行改良三孔法LC,146例行常规三孔法LC;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率、术后疼痛、患者满意度、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无中转开腹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改良组1例中转为4孔法LC,常规组3例中转为4孔法LC,两组中转4孔率分别为1.7%与2.1%(P0.05);改良组与常规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5.9±10.6)min与(39.8±9.4)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4.7±5.4)ml与(23.4±6.6)ml(P0.05);术后疼痛评分分别为(2.1±0.6)与(2.8±0.5)(P0.05);术后平均住院(2.4±0.6)d与(2.5±0.5)d(P0.05);术后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4.3±4.9)与(89.8±4.6)(P0.05)。结论:改良三孔法与常规三孔法LC一样安全、有效,但改良法术后疼痛更轻,患者满意度更高,可为患者带来更大受益。  相似文献   
107.
108.
采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技术、对40例胸腹水患者进行细胞学观察研究。结果良性病变 AgNOR 计数在1.10~3.10之间,银颗粒小,大小比较均一;恶性病变在4.30—6.20之间、银颗粒大、不规则。肉瘤与癌所致的胸腹水 AgNOR 数目未发现有明显差别。提示 AgNOR 技术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在临床病理工作中、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9.
癌症病人术后心理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冠瓓 《现代康复》1998,2(6):591-591
癌症在我国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死亡率居第二位。因癌症临床治愈率低.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精神打击.很多病人术后精神负担沉重,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帮助病人正确对等疾病.提高病人带瘤生存期生活质量,是护理康复工作的光荣任务。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甲酰基肽受体1(formyl peptide receptor 1,FPR1)对BV-2细胞迁移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V-2细胞FPR1的表达,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浓度为1、10、50、100、500 nmol/L的FPR1特异性激动剂(formylmethionyl-leucyl-phenylalanine,fMLP)对细胞迁移的影响,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实验验证fMLP促进细胞迁移的作用可以被FPR1特异性阻断剂Boc-MLF所抑制.Western blot检测激动剂组、阻断剂组和阻断剂+激动剂组BV-2细胞经干预后其FPR1蛋白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spho-extracellular regulate kinase,p-ERK)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经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BV-2细胞表达FPR1,主要位于细胞膜表面.随着fMLP浓度的升高,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BV-2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增加(P<0.05),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100 nmol/L及500 nmol/L激动剂组效果最明显,fMLP促进BV-2细胞迁移的最适浓度为100 nmol/L.划痕及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5μmol/L的Boc-MLF可显著阻断上述现象(P<0.05).fMLP可以上调BV-2细胞中FPR1的表达(P<0.05),并且显著活化胞内ERK信号通路,上调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Boc-MLF又可显著抑制上述改变(P<0.05).结论 BV-2细胞表达FPR1,且FPR1在促进BV-2细胞迁移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