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419篇 |
免费 | 6630篇 |
国内免费 | 412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46篇 |
儿科学 | 1067篇 |
妇产科学 | 735篇 |
基础医学 | 5702篇 |
口腔科学 | 1664篇 |
临床医学 | 17631篇 |
内科学 | 10758篇 |
皮肤病学 | 1674篇 |
神经病学 | 2917篇 |
特种医学 | 515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64篇 |
外科学 | 9194篇 |
综合类 | 37261篇 |
预防医学 | 13705篇 |
眼科学 | 1298篇 |
药学 | 14192篇 |
213篇 | |
中国医学 | 15475篇 |
肿瘤学 | 34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61篇 |
2023年 | 2671篇 |
2022年 | 2913篇 |
2021年 | 3547篇 |
2020年 | 3228篇 |
2019年 | 2554篇 |
2018年 | 2592篇 |
2017年 | 1608篇 |
2016年 | 2106篇 |
2015年 | 2185篇 |
2014年 | 6425篇 |
2013年 | 4810篇 |
2012年 | 5392篇 |
2011年 | 6027篇 |
2010年 | 5528篇 |
2009年 | 5646篇 |
2008年 | 5464篇 |
2007年 | 5780篇 |
2006年 | 5867篇 |
2005年 | 6024篇 |
2004年 | 5257篇 |
2003年 | 4812篇 |
2002年 | 4155篇 |
2001年 | 4029篇 |
2000年 | 4409篇 |
1999年 | 4249篇 |
1998年 | 3861篇 |
1997年 | 3996篇 |
1996年 | 4032篇 |
1995年 | 3510篇 |
1994年 | 3166篇 |
1993年 | 2365篇 |
1992年 | 2294篇 |
1991年 | 1983篇 |
1990年 | 1656篇 |
1989年 | 1522篇 |
1988年 | 896篇 |
1987年 | 747篇 |
1986年 | 681篇 |
1985年 | 620篇 |
1984年 | 547篇 |
1983年 | 451篇 |
1982年 | 458篇 |
1981年 | 357篇 |
1980年 | 243篇 |
1979年 | 177篇 |
1978年 | 118篇 |
1977年 | 64篇 |
1965年 | 73篇 |
1964年 | 6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目的 对针刺的磁共振研究英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展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方法 获取2004年1月至2022年4月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发表的基于磁共振的针刺研究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国家、作者、关键词、共被引参考文献的共现、聚类或突现分析,并绘制可视化图谱。结果 共纳入696篇文献,年度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来自中国的文献在发表数量上占优势,来自美国的文献在重要性上占优势。发文量排名前5位作者为Jie Tian、Jian Kong、Wei Qin、Fanrong Liang、Lijun Bai。中心性排名最高的作者为Jian Kong。前5个高频关键词为功能磁共振成像、刺激、疼痛、针刺、电针。中心性排名最高的关键词为功能磁共振成像。关键词聚类结果为皮层、随机对照试验、功能连接、前扣带皮层、神经再生、人脑、康复、系统综述、脑部活动、个案报道。突现持续至今的关键词有meta分析、默认模式网络、疗效等。共被引参考文献聚类结果为针刺特异性、抑郁、慢性腰痛、针感、杏仁核、无先兆偏头痛、安慰剂、外关、运动、皮质下卒中。结论 针刺的磁共振研究热点包括针刺生理学反... 相似文献
982.
983.
目的:了解医院医务人员手机使用习惯及其表面带菌现状,分析影响手机带菌率的相关因素。方法:2019年9月—2019年11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医院随机抽取379名医务人员及其携带的379部手机(均使用1周以上)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询问医务人员手机使用习惯,对手机表面采样后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共304份手机表面样本检出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带菌率为80.2%(304/379),共检出16种250株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06株(82.4%),革兰阴性菌44株(17.6%)。30.3%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使用一次性手机套,接触病人后使用手机前洗手消毒的医务人员占40.9%,使用手机后洗手的医务人员占21.4%。29.8%的医务人员对手机定期清洁消毒,清洁方式主要为75%乙醇、湿巾/纸巾擦拭。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医务人员手机带菌率高于女性医务人员,对手机定期清洁消毒、工作中使用一次性薄膜袋或手袋医务人员手机带菌率低于未定期消毒、未使用一次性薄膜袋或手袋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手机定期清洁消毒、工作中使用... 相似文献
984.
目的:应用德尔菲法研制哺乳期乳腺炎病人出院准备度评估量表,为哺乳期乳腺炎病人出院准备度的评估提供工具。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及研究组讨论初步制订哺乳期乳腺炎病人出院准备度评估量表,应用德尔菲法选择15名疾病相关医疗、护理及量表编制、心理学领域的专家进行2轮函询。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3.33%及100.00%,权威系数分别为0.93及0.93,肯德尔和谐系数(W值)分别为0.128及0.228(均P<0.05)。最终形成4个维度(生理状况、心理状况、宣教质量及社会支持)共20个条目的哺乳期乳腺炎病人出院准备度评估量表。结论: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的哺乳期乳腺炎病人出院准备度评估量表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为该类病人的出院准备度评估及康复护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5.
目的 观察加味归蒲散治疗气滞血瘀型产后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80例气滞血瘀型产后腹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对症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加味归蒲散治疗,比较两组产后腹痛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精神心理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986.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对下尿路症状/良性前列腺梗阻(LUTS/BPO)患者前列腺体积(PV)的预测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2月大冶市中医医院收治的420例LUTS/BPO患者,检测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水平及PV,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t PSA、f PSA、年龄与PV间的相关性,采用ROC分析血清t PSA、f PSA对PV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清t PSA、f PSA水平及PV均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高(P<0.05);血清t PSA、f PSA水平均随PV的增大而明显增高(P<0.05);血清t PSA、f PSA、年龄均与PV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血清t PSA预测PV<30 mL、30~49 mL、50~69 mL及≥70 mL的AUC分别为0.238、0.620、0.736、0.765;血清f PSA预测PV<30 mL、30~49 mL、50~69 mL及≥70 mL的AUC分别为0.227、0.631、0.742、0.769。血清t... 相似文献
987.
988.
摘 要 目的:探讨及比较宽体金线蛭和菲牛蛭对Tg(kdrl:mCherry)斑马鱼的血管新生影响。方法: 将受精后 6 ~ 8 h(6 ~ 8hpf)的胚胎暴露在含不同浓度宽体金线蛭和菲牛蛭水提取物的胚胎培养液中,每24 h更换一次含药培养液。72 hpf时,在显微镜下观察发育形态和节间血管,测定48,72 hpf孵化率,72 hpf节间血管数目、心率。结果: 在抑制血管新生方面,宽体金线蛭组浓度≥30 μg· ml-1时,菲牛蛭组浓度≥20 μg· ml-1时,斑马鱼节间血管数目均较空白组明显减少(P<0.01)。毒性方面,在48 hpf,给药组浓度≥40 μg· ml-1时,宽体金线蛭和菲牛蛭组斑马鱼的孵化率均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在72 hpf,宽体金线蛭组斑马鱼的孵化率在100 μg·ml-1时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而菲牛蛭组斑马鱼的孵化率在80 μg· ml-1就明显降低(P<0.01)。宽体金线蛭和菲牛蛭组斑马鱼的卵黄囊、心囊无明显水肿,脊柱未弯曲;两组心率显著降低(P<0.01),但在正常心率范围内。结论: 宽体金线蛭和菲牛蛭都具有抗血管生成活性,且菲牛蛭的抗血管生成活性强于宽体金线蛭。两者对斑马鱼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毒性不大。 相似文献
989.
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