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3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目的研究新生儿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子特性及耐药性情况,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MRSA的7个管家基因作为目的基因,对2008年4月至2009年10月新乡医学院儿科分离的21株MRSA进行PCR扩增测序,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对其分子特性和遗传特性进行分析,同时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其对13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结果 21株MRSA可扩增得到24个等位基因,13个序列型,其中ST239序列型最多,占28.57%,其次为ST5序列型,占14.29%。药敏试验显示除了万古霉素和利福平外,对其他抗生素均耐药,耐药率为57%~100%。结论本地区新生儿科MRSA主要流行的克隆系为ST239和ST5,耐药性与序列型及序列克隆系相关性差。  相似文献   
92.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TMP ,CTFC ,maxSTE及sumSTR方法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组织灌注并探讨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6 5例AMI急诊介入治疗后即刻采用TMP、CTFC及心电图(maxSTE ,sumSTR)方法评价心肌组织灌注,记录6个月心脏事件。结果 与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比,检验每种评价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maxSTE敏感性80 % ,特异性85. 7% ,准确性83 .1 % ;TMP敏感性73 3% ,特异性80 % ,准确性76 . 9% ;而CTFC( 4 0 ) ,CTFC( 30 ) ,sumSTR30 %和sum STR( 50 )预测价值较低。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TMP 0. 1级、maxSTE高危为6个月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TMP ,maxSTE方法可以较好地评价心肌灌注程度,并对6个月临床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的常规心电图(ECG)对前降支(LAD)闭塞部位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以第一间隔支(S1)为标志将患者分为S1近端病变(PS)组(61例)和S1远端病变(DS)组(40例)。分别测量常规ECG12导联ST段的偏移程度及出现的频率,以计算、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及其对近、远段病变部位的预测性诊断价值。结果(1)各导联诊断LAD近端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aVR导联ST段抬高为43%和85%(P=0.004);aVL导联ST段抬高≥1.5mm为16%和97%(P=0.031);Ⅱ导联ST段下移≥1.0mm为39%和85%(P=0.009);Ⅲ导联ST段下移≥2.0mm为23%和98%(P=0.005);aVF导联ST段下移≥1.0mm为38%和88%(P=0.006);V5导联ST段下移为20%和86%(P=0.037);aVR导联ST段抬高同时伴V5导联ST段下移为18%和100%(P=0.005);aVR导联ST段抬高同时伴V6导联ST段下移为30%和93%(P=0.008);(2)各导联诊断LAD远端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Ⅲ导联ST段居于等电位线或抬高为53%和90%(P=0.000);V5导联ST段抬高≥1.5mm为50%和82%(P=0.001);(3)近、远端患者的梗死面积和心功能水平未见明显差异。结论(1)aVR导联ST段抬高同时出现V5、V6导联ST段下移;下壁导联Ⅱ、Ⅲ、aVF导联ST段明显下移(Ⅱ,aVF导联ST段下移≥1.0mm,STⅢ下移≥2.0mm)以及Ⅰ,aVL导联ST段抬高,尤其是aVL导联ST段抬高≥1.5mm均提示LAD近端病变。(2)下壁导联(尤其是Ⅲ导联)ST段居于等电位线或升高,V5导联ST段抬高≥1.5mm均提示LAD远端病变。  相似文献   
94.
<正>1病历资料患者男性,72岁,因"肌痛3月,肌无力伴皮疹4天"入院。既往患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长期口服福辛普利、阿卡波糖和普伐他汀(20 mg/d),血糖和血压控制满意。1年前因不稳定性心绞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术后改为阿托伐他汀20 mg/d。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比较单个短和长支架及多个支架置入的远期血管造影再狭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5月至1998年10月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并有血管造影随访的77例病人的临床及血管造影资料。单个短支架组(A组支架长度≤20mm)37例,39支血管;单个长支架组(B组支架长度>20mm)22例,25支血管;多个支架组(C组)18例,18支血管置入39个支架。结果  病变长度在B和C组明显长于A组[(23.66±12.78)mm和(26.42±13.60)mm与(10.30±4.67)mm,P<0.001];支架长度C组>B组>A组,P<0.001和0.002。随访时最小管腔开放直径(MLD)和管腔晚期丢失在A和C组间有明显差异,P<0.01和0.02,而在A和B组,B和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三组的再狭窄率分别为28.2%、36%和61.1%,C组明显高于A组(P<0.05),而B组又高与A组、C组高于B组的趋势,但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多个支架置入是再狭窄的唯一的独立预测因素(OR=3.29,P<0.05)。结论 多个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是发生晚期血管再狭窄的唯一独立预测因素;而与单个短支架置入相比,单个长支架置入的再狭窄率也有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不同时间发生心房颤动(Af)的临床意义及机制。方法 按AMI后12h内和大于12h发生Af者,将106例有Af的AMI患者分为早期组(48例)和后期组(58例),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期心房颤动发生者的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CAG),急诊经皮腔内冠动脉成形术(PTCA)和静脉溶栓的临床资料。结果 统计学显示两组的年龄(65.7±12.6岁vs 68.1±10.2岁)、左心房内径(38.1±3.26mm vs 39.O±4.35mm)无显著性差别(P>O.05)。早期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O.58±O.12 vs O.40±O.10,P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多聚赖氨酸包被的球囊导管作在体定向基因转导的可行性。方法:将带有报告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和空载腺病毒分别导入实验及对照组动物的特定动脉。结果:应用该系统,成功地将报告基因导入兔动脉壁中。结论:该局部基因转导系统可用于在体定向基因转导。  相似文献   
98.
留观日间病房诊疗模式的建立与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以病人为中心的留观日间病房诊疗模式的价值。方法:在病区设置留观病房,将病情需要密切观察或需要包括静脉用药在内的综合系统治疗。结果:开展留观病房业务13年,病人逐年增多,病种涉及儿科多系统疾病及危重急救性疾病。结论:留观诊疗模式可以获得与普通住院病人相同的医疗服务和医护质量。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动脉顺应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对确诊原发性高血压的入选患者,给予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片/d,并调整剂量或联合用药使其达到目标血压,疗程12个月。治疗前后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左室相关数据及颈动脉顺应性相关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并达到目标血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显著下降(P≤0.05),动脉顺应性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使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12个月,可以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左室舒张功能,并能改善动脉的顺应性。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血清中BNP的影响,并关注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诊治的122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依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1例)应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β-受体阻滞剂及洋地黄类制剂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6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联合倍他乐克进行治疗,观察治疗的效果、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改变及对血清中BNP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明显。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中BNP的表达明显低于治疗前,但观察组治疗前、后BNP的减少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联合倍他乐克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明显,且能有效调节血清中的BNP水平,进而有效调节微环境,临床治疗中可以积极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