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88篇 |
免费 | 324篇 |
国内免费 | 17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篇 |
儿科学 | 35篇 |
妇产科学 | 44篇 |
基础医学 | 227篇 |
口腔科学 | 92篇 |
临床医学 | 838篇 |
内科学 | 450篇 |
皮肤病学 | 23篇 |
神经病学 | 192篇 |
特种医学 | 20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447篇 |
综合类 | 2030篇 |
预防医学 | 752篇 |
眼科学 | 78篇 |
药学 | 719篇 |
14篇 | |
中国医学 | 831篇 |
肿瘤学 | 1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169篇 |
2022年 | 175篇 |
2021年 | 241篇 |
2020年 | 157篇 |
2019年 | 165篇 |
2018年 | 169篇 |
2017年 | 88篇 |
2016年 | 117篇 |
2015年 | 130篇 |
2014年 | 349篇 |
2013年 | 263篇 |
2012年 | 327篇 |
2011年 | 318篇 |
2010年 | 327篇 |
2009年 | 334篇 |
2008年 | 269篇 |
2007年 | 292篇 |
2006年 | 326篇 |
2005年 | 388篇 |
2004年 | 254篇 |
2003年 | 184篇 |
2002年 | 150篇 |
2001年 | 171篇 |
2000年 | 193篇 |
1999年 | 225篇 |
1998年 | 189篇 |
1997年 | 205篇 |
1996年 | 186篇 |
1995年 | 136篇 |
1994年 | 122篇 |
1993年 | 85篇 |
1992年 | 74篇 |
1991年 | 66篇 |
1990年 | 49篇 |
1989年 | 53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25篇 |
1986年 | 34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5篇 |
197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RP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丁苯酞治疗,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估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检测C反应蛋白(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3.72%,较对照组的64.1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Hcy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Hcy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周、2周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周、2周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能够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RP水平,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Ezrin和钙黏素E(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光/微波(LW/MW)-EliVisionTM法,检测10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Ezrin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等的关系.结果:Ezrin和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黏膜,而E-cadherin蛋白在正常黏膜中的阳性表达高于结直肠癌组织(P<0.05).Ezrin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0.05);而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无关(P>0.05).E-cadherin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0.05).二者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673,P<0.01).结论:Ezrin和E-cadherin蛋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联合检测可为结直肠癌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10年7月~2012年2月收治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综合护理组,每组各45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率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常规护理组和综合护理组患者血压控制例数分别为24例,38例;血压控制率分别为53.3%,84.4%;综合护理组患者血压控制率较常规护理组明显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综合护理组患者沟通交流、服务态度、日常护理、病房环境及整体评价等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血压水平,提高血压临床控制率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椎体间纤维性融合后脊柱节段的稳定性,探讨椎体间纤维性融合在治疗脊柱节段失稳中的可行性。方法:将18只6月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均摘除L4/5椎间盘髓核,A组在椎间植入环状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oly L-lactic-co-glycolic-acid,PLGA)可吸收支架;B组单纯髓核摘除。于术前、术后4周、12周行X线检查,运用Image J软件测量椎间盘高度指数(DHI)并计算其百分数(%DHI),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处死3只动物,行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1只动物死亡,17只实验动物术后存活至预期时间,未补充实验动物。12周时,侧位X线片示两组椎间高度较术前均有下降,两组椎间高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屈伸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A组手术节段椎体无明显移位及反向成角,B组1只兔子出现前屈位腰椎后凸曲度增加,手术节段椎间隙变窄并邻近软骨终板钙化。细胞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时A组见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生成,有少量类软骨细胞出现,未观察到PLGA支架结构;B组见较多纤维细胞生成。术后8周时,A组出现软骨细胞,纤维组织排列不规则,并见少量的胶原纤维及成纤维细胞;B组纤维组织进一步增生,形成瘢痕样组织。术后12周时,A组大量的胶原纤维、软骨组织交互长入,排列杂乱无序,此时的胶原纤维较8周时增多;B组仍为纤维细胞和瘢痕组织,且Ⅰ型胶原表达高于Ⅱ型胶原。结论:椎体间植入PLGA并利用其与椎体骨髓血的诱导成骨作用短期内可以形成椎间纤维融合;短期内观察椎间纤维融合能够维持一定的脊柱节段稳定性并保留部分生理活动功能,但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总结11例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标准淋巴结清扫加Studer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的经验,评价此术式肿瘤学结果与功能性结果。方法:2008年7月~2011年5月,选择11例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实施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加下腹壁小切口行Studer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术,对手术时间、淋巴结数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出血量、输血量、生存率、上尿路形态与功能、控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6.17(5.5~7.5)h,平均出血量为300(0~800)ml,仅1例输血400ml,平均清扫淋巴结数15(5~30)个,无围手术期死亡,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8.19%(2/11)。上尿路检查,提示18.19%(2/11)术后拔出双J管后出现双侧肾盂及输尿管的轻度暂时性扩张,其中1例血肌酐上升。随访15(1~67)个月,1例鳞癌死于广泛转移,91%(10/11)无复发生存。患者日间完全控尿率达到90%(9/10);夜间完全控尿率70%(7/10),小于1块尿垫20%(2/10)。结论:选择适当病例行改良的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标准淋巴结清扫加下腹壁小切口行Studer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术取得了满意肿瘤学与功能性结果;Studer原位回肠新膀胱顺向蠕动输入袢能够保护上尿路形态与功能。 相似文献
106.
目的通过与腹腔镜下输卵管取胚术比较,观察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取胚后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5月-2010年5月,收治63例输卵管妊娠患者。30例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取胚后重建术(试验组),33例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取胚术(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妊娠时间、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及术后1个月行通液检查,术后2个月行输卵管碘油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HSG)观察输卵管通畅度,记录患者术后妊娠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成功29例;1例因严重粘连无法施行重建术,排除统计学分析。术中通液检查示,试验组输卵管全程通畅26例,对照组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6,P=0.00)。术后1个月通液检查示,试验组全程通畅25例、对照组2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8,P=0.63)。术后2个月HSG检查示,试验组全程通畅25例,对照组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5,P=0.00)。术后24个月内试验组有25例(86.20%)宫内妊娠,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9例(57.58%)(χ2=7.72,P=0.01)。结论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取胚后重建术显著提高了宫内妊娠率,疗效优于腹腔镜下输卵管取胚术。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总结26例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标准淋巴结清扫加尿流改道术的临床经验,评价此术式肿瘤学结果与功能性结果。方法:2005年8月~2011年5月对26例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实施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标准淋巴结清扫加原位膀胱重建术,包括13例T型原位回肠膀胱、11例Studer原位回肠膀胱与2例乙状结肠原位回肠膀胱,对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上尿路形态与功能、术后原位膀胱控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6.24(4~8)h,平均出血量为397(100~800)ml,平均输血量为109(0~800)ml,平均清扫淋巴结数15(5~30)个,1例淋巴结阳性,无围手术期死亡。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6.7%(4/26),其中1例术后血肌酐上升至214.9μmol/L,6天后下降至正常范围;2例新膀胱尿道吻合口漏,经引流治愈;1例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漏行手术修补。随访19.9(1~67)个月,生存率为92.3%(24/26);1例鳞癌死于广泛转移,1例于术后55个月因急性心肌梗塞死亡。原位膀胱重建患者日间完全控尿率达88%(22/25);夜间完全控尿率60%(15/25),小于1块尿垫24%(8/25)。上尿路检查提示19.2%(5/26)术后45天内出现双侧肾盂及输尿管轻度暂时性扩张,其中2例有暂时性血肌酐升高,但均在3个月之内恢复到正常范围。结论: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标准淋巴结清扫加下腹壁小切口行尿流改道术取得了满意的肿瘤学与功能性结果;其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08.
载吲哚菁绿超声微泡造影剂活体近红外荧光显像兔淋巴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制备载吲哚菁绿的聚乳酸羟基乙酸(ICG-PLGA)超声微泡造影剂并检测其特性,观察以之进行活体近红外荧光显像兔淋巴结的效果。方法用双乳化法制备ICG-PLGA超声微泡造影剂,行光镜、扫描电镜、粒径检测检查,观察其形态及大小;用分光光度法绘制吲哚菁绿的标准曲线,计算造影剂中吲哚菁绿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对3只正常大白兔经足垫注射该造影剂,观察活体近红外荧光显像兔腘窝淋巴结的效果。结果 ICG-PLGA超声微泡造影剂为淡绿色乳液,光镜和电镜下形态规则,表面光滑,大小均匀;活体近红外荧光成像能清晰显示兔腘窝淋巴结。结论 ICG-PLGA超声微泡造影剂具备荧光成像的特征,具有高敏感性,可作为荧光成像的示踪剂。 相似文献
109.
胼胝体挫伤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脑外伤所引起的胼胝体纤维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12名健康志愿者和23例脑外伤患者进行常规MR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通过运算获得大脑白质纤维的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平均扩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DCavg)图、容积比异向性(volume ratio anisotropy,VrA)图、各向同性(isotropic image,Iso)图等,分别测量经内囊层面胼胝体前部、胼胝体后部的FA、DCavg值,并进行比较. 结果 在FA图像上正常人胼胝体呈均匀高信号显示清晰,23例脑外伤中胼胝体正常7例,FA值正常;局灶胼胝体挫伤14例,FA值下降14例,DCavg下降14例,胼胝体弥漫挫伤2例,T1 FLAIR序列显示胼胝体肿胀变形,FA图胼胝体纤维失去正常结构及形态,类似斑片状,FA值下降. 结论 DTI能精确、直观地显示胼胝体纤维,在评价脑外伤后胼胝体损伤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尤其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及患者预后的评估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不同的支架放大率(oversize)对B型主动脉夹层(TBAD)管腔重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20年6月烟台毓璜顶医院89例接受TEVAR治疗的TBAD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按近端支架oversize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低oversize组(<10%, 47例)和高oversize组(≥10%, 42例), 分析两组支架近端正常血管直径、面积以及支架远端真/假腔的长径、短径及面积在术后3、6、12个月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低oversize组近端血管直径随时间变化幅度小于高oversize组(P<0.05), 低oversize组支架远端假腔面积随时间变化幅度大于高oversize组(P<0.05)。高oversize组容易发生逆撕致A型主动脉夹层(RTAD)(P<0.05)。结论低oversize支架更有利于TBAD患者TEVAR术后早中期主动脉管腔的重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