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32篇 |
免费 | 331篇 |
国内免费 | 16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3篇 |
儿科学 | 36篇 |
妇产科学 | 45篇 |
基础医学 | 237篇 |
口腔科学 | 93篇 |
临床医学 | 847篇 |
内科学 | 408篇 |
皮肤病学 | 23篇 |
神经病学 | 191篇 |
特种医学 | 20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397篇 |
综合类 | 2051篇 |
预防医学 | 763篇 |
眼科学 | 67篇 |
药学 | 730篇 |
14篇 | |
中国医学 | 829篇 |
肿瘤学 | 1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8篇 |
2023年 | 168篇 |
2022年 | 167篇 |
2021年 | 241篇 |
2020年 | 161篇 |
2019年 | 157篇 |
2018年 | 162篇 |
2017年 | 87篇 |
2016年 | 116篇 |
2015年 | 126篇 |
2014年 | 348篇 |
2013年 | 257篇 |
2012年 | 313篇 |
2011年 | 307篇 |
2010年 | 305篇 |
2009年 | 329篇 |
2008年 | 278篇 |
2007年 | 292篇 |
2006年 | 332篇 |
2005年 | 384篇 |
2004年 | 252篇 |
2003年 | 180篇 |
2002年 | 146篇 |
2001年 | 176篇 |
2000年 | 195篇 |
1999年 | 205篇 |
1998年 | 188篇 |
1997年 | 206篇 |
1996年 | 183篇 |
1995年 | 133篇 |
1994年 | 122篇 |
1993年 | 86篇 |
1992年 | 76篇 |
1991年 | 62篇 |
1990年 | 49篇 |
1989年 | 55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33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5篇 |
1974年 | 3篇 |
196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10年7月~2012年2月收治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综合护理组,每组各45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率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常规护理组和综合护理组患者血压控制例数分别为24例,38例;血压控制率分别为53.3%,84.4%;综合护理组患者血压控制率较常规护理组明显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综合护理组患者沟通交流、服务态度、日常护理、病房环境及整体评价等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血压水平,提高血压临床控制率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椎体间纤维性融合后脊柱节段的稳定性,探讨椎体间纤维性融合在治疗脊柱节段失稳中的可行性。方法:将18只6月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均摘除L4/5椎间盘髓核,A组在椎间植入环状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oly L-lactic-co-glycolic-acid,PLGA)可吸收支架;B组单纯髓核摘除。于术前、术后4周、12周行X线检查,运用Image J软件测量椎间盘高度指数(DHI)并计算其百分数(%DHI),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处死3只动物,行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1只动物死亡,17只实验动物术后存活至预期时间,未补充实验动物。12周时,侧位X线片示两组椎间高度较术前均有下降,两组椎间高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屈伸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A组手术节段椎体无明显移位及反向成角,B组1只兔子出现前屈位腰椎后凸曲度增加,手术节段椎间隙变窄并邻近软骨终板钙化。细胞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时A组见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生成,有少量类软骨细胞出现,未观察到PLGA支架结构;B组见较多纤维细胞生成。术后8周时,A组出现软骨细胞,纤维组织排列不规则,并见少量的胶原纤维及成纤维细胞;B组纤维组织进一步增生,形成瘢痕样组织。术后12周时,A组大量的胶原纤维、软骨组织交互长入,排列杂乱无序,此时的胶原纤维较8周时增多;B组仍为纤维细胞和瘢痕组织,且Ⅰ型胶原表达高于Ⅱ型胶原。结论:椎体间植入PLGA并利用其与椎体骨髓血的诱导成骨作用短期内可以形成椎间纤维融合;短期内观察椎间纤维融合能够维持一定的脊柱节段稳定性并保留部分生理活动功能,但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3.
目的:总结11例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标准淋巴结清扫加Studer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的经验,评价此术式肿瘤学结果与功能性结果。方法:2008年7月~2011年5月,选择11例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实施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加下腹壁小切口行Studer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术,对手术时间、淋巴结数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出血量、输血量、生存率、上尿路形态与功能、控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6.17(5.5~7.5)h,平均出血量为300(0~800)ml,仅1例输血400ml,平均清扫淋巴结数15(5~30)个,无围手术期死亡,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8.19%(2/11)。上尿路检查,提示18.19%(2/11)术后拔出双J管后出现双侧肾盂及输尿管的轻度暂时性扩张,其中1例血肌酐上升。随访15(1~67)个月,1例鳞癌死于广泛转移,91%(10/11)无复发生存。患者日间完全控尿率达到90%(9/10);夜间完全控尿率70%(7/10),小于1块尿垫20%(2/10)。结论:选择适当病例行改良的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标准淋巴结清扫加下腹壁小切口行Studer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术取得了满意肿瘤学与功能性结果;Studer原位回肠新膀胱顺向蠕动输入袢能够保护上尿路形态与功能。 相似文献
94.
目的通过与腹腔镜下输卵管取胚术比较,观察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取胚后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5月-2010年5月,收治63例输卵管妊娠患者。30例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取胚后重建术(试验组),33例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取胚术(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妊娠时间、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及术后1个月行通液检查,术后2个月行输卵管碘油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HSG)观察输卵管通畅度,记录患者术后妊娠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成功29例;1例因严重粘连无法施行重建术,排除统计学分析。术中通液检查示,试验组输卵管全程通畅26例,对照组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6,P=0.00)。术后1个月通液检查示,试验组全程通畅25例、对照组2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8,P=0.63)。术后2个月HSG检查示,试验组全程通畅25例,对照组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5,P=0.00)。术后24个月内试验组有25例(86.20%)宫内妊娠,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9例(57.58%)(χ2=7.72,P=0.01)。结论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取胚后重建术显著提高了宫内妊娠率,疗效优于腹腔镜下输卵管取胚术。 相似文献
95.
目的:总结26例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标准淋巴结清扫加尿流改道术的临床经验,评价此术式肿瘤学结果与功能性结果。方法:2005年8月~2011年5月对26例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实施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标准淋巴结清扫加原位膀胱重建术,包括13例T型原位回肠膀胱、11例Studer原位回肠膀胱与2例乙状结肠原位回肠膀胱,对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上尿路形态与功能、术后原位膀胱控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6.24(4~8)h,平均出血量为397(100~800)ml,平均输血量为109(0~800)ml,平均清扫淋巴结数15(5~30)个,1例淋巴结阳性,无围手术期死亡。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6.7%(4/26),其中1例术后血肌酐上升至214.9μmol/L,6天后下降至正常范围;2例新膀胱尿道吻合口漏,经引流治愈;1例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漏行手术修补。随访19.9(1~67)个月,生存率为92.3%(24/26);1例鳞癌死于广泛转移,1例于术后55个月因急性心肌梗塞死亡。原位膀胱重建患者日间完全控尿率达88%(22/25);夜间完全控尿率60%(15/25),小于1块尿垫24%(8/25)。上尿路检查提示19.2%(5/26)术后45天内出现双侧肾盂及输尿管轻度暂时性扩张,其中2例有暂时性血肌酐升高,但均在3个月之内恢复到正常范围。结论: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标准淋巴结清扫加下腹壁小切口行尿流改道术取得了满意的肿瘤学与功能性结果;其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不同的支架放大率(oversize)对B型主动脉夹层(TBAD)管腔重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20年6月烟台毓璜顶医院89例接受TEVAR治疗的TBAD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按近端支架oversize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低oversize组(<10%, 47例)和高oversize组(≥10%, 42例), 分析两组支架近端正常血管直径、面积以及支架远端真/假腔的长径、短径及面积在术后3、6、12个月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低oversize组近端血管直径随时间变化幅度小于高oversize组(P<0.05), 低oversize组支架远端假腔面积随时间变化幅度大于高oversize组(P<0.05)。高oversize组容易发生逆撕致A型主动脉夹层(RTAD)(P<0.05)。结论低oversize支架更有利于TBAD患者TEVAR术后早中期主动脉管腔的重塑。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HBeAg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大蛋白(LHBs)、HB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17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清,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采用ELISA法检测LHBs、HBeAg。结果116例HBeAg阴性患者中LHBs与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64.66%(75/116)、58.62%(68/116);59例HBeAg阳性患者中LHBs与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98.31%(58/59)、94.92%(56/59)。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4例HBVDNA阳性乙型肝炎患者LHBs吸光度值与HBVDNA拷贝数对数呈正相关关系(r=0.989,P〈0.05),不同HBVDNA拷贝数之间,LHBs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6.8,P〈0.01)。结论LHBs可以反映临床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水平。能够反映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98.
苯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TGF-β1和Smad7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Smad7表达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非治疗组(模型组)和糖尿病苯那普利治疗组3组.用链脲佐菌素诱导造模.于给药8周后处死大鼠,检测各组大鼠的平均动脉压、血糖、肾功能指标、24 h尿蛋白.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TGF-β1及Smad7 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检测TGF-β1及Smad7蛋白定位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大鼠平均动脉压、血糖、肾功能指标、24 h尿蛋白排出均增加;肾小球ECM明显增多、系膜区扩大(PAS染色);TGF-β1及Smad7 mRNA表达上调;TGF-β1及Smad7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苯那普利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减轻.结论:TGF-β/Smad通路在糖尿病肾病时是激活的,苯那普利治疗可延缓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99.
100.
为了探索复合益生菌剂多菌种混合发酵条件,作者以活菌数为指标,采用固态发酵技术,研究了接种比例、接种量、培养基初始pH值、含水量、发酵温度和时间对固态发酵的影响,并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了纳豆芽孢杆菌和啤酒酵母混合固态发酵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培养基初始含水量70 %、pH 6.5、纳豆芽孢杆菌和啤酒酵母接种比例为1∶1、接种体积分数10%、发酵温度34 ℃、发酵5 d的效果最好.在此条件下发酵后,纳豆芽孢杆菌数为1.96×1010 cfu/g,啤酒酵母数为1.68×109 cfu/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