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63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在胆肠吻合围手术期中应用的有效性.方法 将我院普外科自200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52例接受胆肠吻合手术治疗的胆胰相关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处理组(对照组)24例和微生态制剂处理组(MBP组)28例.对照组围手术期给予常规处理;观察组除了常规处理以外,术前5天始给予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制剂630 mg口服,每天两次,两周后停药.观察两组间常规治疗干预强度及时间、术后恢复差异、粪便菌群计数差异、感染性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及病死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粪便菌群计数比较,MBP组益生菌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P组术后CRP、白细胞计数、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P组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肺部感染、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及总计并发症发生,MBP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胆肠吻合围手术期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可有效调整菌群失调、促进术后康复、减轻患者术后肝功能损害、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七叶皂苷钠(Sodium Aescinate,SA)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41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模型组(n=18)以及七叶皂苷钠治疗组(n=18)。在8周实验结束后取大鼠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形态结构,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增生,免疫组化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MTT法测定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蛋白的表达。结果七叶皂苷钠可以抑制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形成,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并能促进其凋亡,且能抑制p-4EBP1、I型胶原及Ⅲ型胶原的表达。结论七叶皂苷钠通过抑制4EBP1磷酸化进而抑制肝脏纤维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3.
预防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60年Jenn ings首先提出了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 i-a-reperfusion in jury)的概念:缺血后再灌注,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Toledo-pereyra则指出:在临床移植中,再灌注损伤实际上是器官的供体维持、热缺血、保存、移植、再灌注期间总的损伤。再灌注损伤不仅见于临床,而且也为不同种属的大量动物实验所证明,在机体内,许多组织器官,如心、肾、肝、肺、胃肠、脑、肢体和皮肤等都可发生再灌注损伤。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 IR I)是肝脏外科中常见的病理过程,多发于…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比较单层胰管-空肠黏膜吻合与双层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临床性胰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同一手术组医师实施的30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的病例资料。根据胰肠吻合方式分成单层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单层组,116例)和双层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双层组,187例)。结果 两组病人进行1∶1匹配后,各103例,年龄分别为(62.1±9.3)岁(范围:39~76岁)和(62.5±10.2)岁(范围:39~76岁)。在胰肠吻合时间方面,单层组中位时间为12min,明显短于双层组的2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83,P=0.002)。在术后住院天数方面,单层组为(13.7±2.7)d,短于双层组的(15.3±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1,P=0.003)。在临床相关性胰瘘发生率方面,单层组为4.9%,明显低于双层组的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43,P=0.001)。在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单层组为6.8%,低于双层组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09,P=0.019)。多因素分析显示,双层胰管-空肠黏膜(95% CI 1.086-11.230,P=0.036)和胰管直径细(95%CI 1.719-12.946,P=0.003)是术后临床相关性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与双层胰管-空肠黏膜相比,单层胰管-空肠黏膜胰肠吻合技术可缩短胰肠吻合时间、减少术后住院天数、降低临床相关性胰瘘发生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胰肠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35.
熊奇如 《安徽医学》2007,28(4):346-347
目的探讨经腹经心包肝血流阻断方法在肝切除术中的地位。方法在临床复杂肝切除术中常规肝血流阻断法难以应用时,应用经腹经心包肝血流阻断方法、分析探讨其优缺点和操作技巧。结果在2例复杂肝切除术中应用经腹经心包肝血流阻断方法取得较好效果,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省时病人术后8天康复出院。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省时。对复杂肝切除术、尤其是第二肝门巨大肿瘤、常规方法难以置阻断带,或分离中发生肝上下腔静脉大出血时该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5-脂氧合酶(5-LOX)siRNA转染人肝癌HepG2细胞后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及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5-LOX siRNA转染人肝癌HepG2细胞,验证在细胞水平5-LOX表达受抑制。再用转染后的细胞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裸鼠分3组:转染组(接种5-LOX siRNA转染的HepG2)、转染空载体组(接种空白质粒转染的细胞)、未转染组(接种未转染的HepG2)。接种21 d后处死裸鼠,测量移植瘤体积。Westernblot和RT-PCR检测瘤体5-LOX、ERK1/2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转染组肿瘤平均体积与转染空载体组、未转染组比较明显减小(P<0.01),检测瘤体5-LOX、ERK1/2蛋白水平及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抑制5-LOX表达可显著抑制肝肿瘤生长,测得ERK1/2表达下降,提示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ERK信号转导途径抑制肿瘤增殖。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踝蛋白1(Talin1)在正常肝组织、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alin1表达与HCC发生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正常肝组织(10例)、HCC组织(32例)及其对应癌旁组织(32例)中的Talin1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肝组织、H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均有Talin1表达,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62.5%和96.9%.Talin1表达于阳性细胞胞质及胞膜上;Talin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5);而正常肝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Talin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lin1的表达与肝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个数、AFP表达水平及HBsAg无关(P>0.05),与患者术后一年无瘤生存率无关(P>0.05);而与肝癌病理分化程度、包膜完整性、门脉癌栓形成及肿瘤大小相关(P<0.05).结论 Talin1与HCC的癌变、 浸润和转移有关;Talin1可作为HCC发生、发展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8.
DKK-3和WI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肝细胞癌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DKK-3和WI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肝细胞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33例肝细胞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和20例正常对照肝组织中DKK-3和WI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分析上述组织中两种基因甲基化状态与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DKK-3和WIF-1基因在癌组织中甲基化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5,P<0.05),而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DKK-3和WIF-1基因甲基化率相比无明显差异;癌组织中DKK-3基因甲基化与临床资料中年龄及肝硬化有关;癌组织中WIF-1基因甲基化与临床资料中乙肝表面抗原、肝硬化有关。结论DKK-3和WI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HCC的发生相关;DKK-3和WIF-1基因致肝细胞癌的发生机制可能与肝硬化致肝细胞癌的发生机制不尽相同,两者是否有相互作用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39.
肝切除术中控制肝出血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20年来随着解剖学、肝脏外科技术的发展,肝切除术中控制出血的方法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控制出血的方法有局部血流阻断和入肝血流阻断。近年来全肝血流阻断,尤其是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方法的使用得到普及。目的均是为了切除病变肝组织、减少术中出血、确保手术安全、有利术后肝功能恢复。本文就近5年来,我们应用不同方法对161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病人施行肝切除治疗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本组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其中男132例,女29例;右半肝切除43例,左半肝切除28例,不规则肝段或联合肝段切除8…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在非体外循环下,经腹手术取出转移至下腔静脉及右心房内的肾癌栓的效果。方法:采用肝移植术中背驮式游离肝脏的技术,在充分暴露肝后下腔静脉的前提下,将右心房内癌栓挤至膈肌以下,纵形切开下腔静脉取除。结果:成功取出长13cm、直径3cm的癌栓,术中出血600ml。随访30个月,患者恢复正常工作,肝肾功能正常。结论:经腹游离肝脏后,可取出高达膈肌以上的下腔静脉和右心房内的癌栓,操作要点是减少术中出血并防止癌栓脱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