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目的探讨口腔内有活动性出血的清醒病人经口在光棒引导下行气管插管的应用价值。方法 15例术前患者口腔内活动性出血,考虑静脉诱导行气管插管困难,静脉予芬太尼0.05~0.1 mg、氟哌利多2.5~5 mg缓慢静脉推注,用1%丁卡因行喉腔表面麻醉,再予2%丁卡因2 ml行环甲膜穿刺,在清醒、镇痛条件下,经口或经鼻在光棒引导下行气管插管。结果 15例患者中,12例患者一次性顺利插管成功,3例患者经调整导管位置后反复2~3次内置管成功。结论清醒经口在光棒引导下行气管插管适用于口腔活动性出血,无法行常规静脉诱导行气管插管的急诊病人,插管期间患者无明显不适,能保留自主呼吸,避免误吸,以及能较好配合麻醉医师,能让麻醉医师有充足的时间对困难气管进行处理,是口腔活动性出血困难气道处理中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32.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用于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择期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和TPVB复合全身麻醉组(GP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选择静脉麻醉诱导气管插管,采用静吸复合麻醉维持。GP组于麻醉诱导前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T4—5椎旁神经阻滞;G组麻醉诱导前不给予任何处理。2组患者均于术毕使用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分别于术后2、24、48h时记录镇痛情况(VAS评分)、术后24及48h患者静脉自控(PCI)泵按压次数以及背景输注总量;观察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嗜睡及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并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h时采集患者静脉血2mL,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结果 GP组术后2、24h的VAS评分,术后24、48hPCI泵按压次数及背景输注总量均明显低于G组(均P<0.05);2组48h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0%,GP组为3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呼吸抑制。2组术前血清VEGF及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均较术前明显升高,G组较GP组升高的更明显(均P<0.05)。结论与单纯全身麻醉比较,PTVB复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佳,并可抑制患者术后血清VEGF和MMP-9水平的升高。  相似文献   
33.
查本俊  谢平  胡吉  熊华平 《江西医药》2021,56(7):938-940
目的 评价声门上喷射通气在规范化培训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择期年龄≥18岁,ASA分级I~Ⅱ级,无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无鼻衄和鼻部手术史,无血液疾病、麻醉药物过敏史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面罩组、喷射组.记录诱导前(T0)、通气后1 min(T1)、3 min(T2)、5 min(T3)的SpO2、PaO2、PaCO2、膈肌运动振幅值.结果 面罩组出现低氧血症患者4例,两组均未出现其它不良事件.膈肌振幅、PaO2两组在T1~T3时均小于T0时(P<0.05),面罩组在T1~T3时逐渐降低,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喷射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PaCO2在喷射组T0~T3时均无明显变化(P>0.05),面罩组T0、T1时明显低于T2、T3(P<0.05),T2、T3时喷射组也明显低于面罩组(P<0.05).SpO2在两组间比较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声门上喷射通气作为在规范化培训的内容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硬膜外运动-感觉分离麻醉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中(PETD)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10月—2020年1月,采用PET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137例,其中77例术中采用硬膜外运动-感觉分离麻醉(分离组),60例采用局部麻醉(局部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并分别记录切开皮肤时、椎间孔成形时及处理后纵韧带时的VAS评分;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腰椎功能。术后3个月随访时统计患者再手术意愿。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分离组随访12 ~ 25(17.33±6.12)个月,局部组随访12 ~ 27(18.56±6.11)个月。分离组手术时间短于局部组,再手术意愿优于局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透视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分离组在椎间孔成形时、处理后纵韧带时的VAS评分优于局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切开皮肤时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硬膜外运动-感觉分离麻醉用于PETD具有患者接受程度高、麻醉效果好等优点,可以有效降低术中疼痛,利于手术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