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特定条件下干细胞可分化成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的细胞。心脏生物起搏即利用生物学及其相关技术,修复或替代受损的自律性节律点和/或特殊传导系统,使心脏的起搏和传导功能得以恢复。干细胞移植心脏生物起搏即诱导干细胞分化成具有起搏和传导功能的细胞,重建心脏的起搏和传导功能。研究干细胞移植实现心脏生物起搏,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已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促进血管再生,但在移植早期其自身分泌的细胞因子不足以维持良好的分化和再生。 目的:验证腺病毒介导的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双基因转染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新西兰兔梗死心肌组织的修复重建和血管再生的影响。 方法:腺病毒介导肝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双基因转染BrdU标记的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新西兰兔50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4周后随机分为5组,分别于梗死心肌内注射: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 肝细胞生长因子。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⑤对照组注射等量无血清IMDM培养液。移植4周后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化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并通过超声多普勒检测心功能变化。 结果与结论: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兔心功能都较移植前有明显改善(P < 0.05),其中移植双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组兔的心功能改善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3组。部分BrdU染色阳性的细胞可以分化成为内皮细胞,参与构成了梗死区域的新生毛细血管。与对照组比较,其余4组都有明显的血管新生(P < 0.05),而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组最显著。提示肝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双基因转染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梗死心肌可以促进心肌再生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明显改善心功能。 关键词: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移植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0.029  相似文献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铅中毒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7月-2006年4月,我们在常规用依地酸二钠钙驱铅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复方中药汤剂治疗慢性铅中毒患者60例,并与单纯常规使用依地酸二钠钙驱铅治疗的61例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脾切除对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大鼠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及Foxp3的影响及意义。方法行Wistar(供体)到SD(受体)大鼠的腹部异位心脏移植并按实验设计行实验动物分A组(对照组)、B组(单纯脾切除组)、C组(单纯心脏移植组)、D组(心脏移植+脾切除组)四组。以光镜、电镜观测心肌的病变特点、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RT-PCR检测CD4+、CD25+T淋巴细胞的功能基因及Foxp3的表达情况并观测大鼠移植心脏的存活情况。结果 C、D组移植心脏的心肌病理及亚显微结构改变均在术后第5天最重,第7天减轻,且D组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C组。D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为:(17.63±4.54)d(n=12),较C组存活时间[(7.47±2.24)d(n=12)]明显延长(P〈0.05)。CD4+、CD25+T淋巴细胞的数量与其功能基因及Foxp3在A组中无明显变化,在B组中术后第3、5天升高,术后第7天恢复正常,在C组、D组中术后四个时间点的变化有显著差别且成正相相关,D组CD4+、CD25+T淋巴细胞的数量与功能基因及Foxp3在术后分别为:3d(13.60±3.22、31.9±5.5)、5d(9.93±1.26、29.8±3.3)、7d(9.49±0.95、27.3±2.9)明显高于C组:3d(4.83±0.94、12.3±3.3)、5d(3.69±0.63、8.0±1.8)、7d(3.29±0.60、4.2±1.5)(P均〈0.01)。结论脾切除具有诱导心脏移植大鼠免疫耐受形成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心脏移植大鼠CD4+、CD25+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及其功能基因及Foxp3表达上调,且与急性排斥反应成负相关,提示CD4+、CD25+T淋巴细胞的数量与功能变化可能参与免疫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45.
目前,心力衰竭(HF)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病死率高[1].早期判断和治疗心功能不全对减少病死率及改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NT-proBNP对HF的诊断和预后分析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广泛应用的心衰生化标志物[2].根据2009年ACC成人HF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于临床上不能确诊HF的急诊患者,可测定NT-proBNP,协助诊断.本文通过检测HF患者的NT-proBNP血清含量,探讨其在HF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分析评估等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6.
黄景彬  熊利华 《医学综述》2006,12(12):721-723
通过细胞凋亡的大量研究,使人们对许多疾病的认识增加了新的视角。心肌细胞凋亡参与了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细胞凋亡是心脏术后心肌顿抑的重要机制,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是心肌保护的一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Bcl-2基因转染在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中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DT介导的原位末端标志(TUNEL)、DNA阶梯及Western免疫印迹(WesternBlot)等检测方法,分析了小鼠心脏移植模型急性排斥反应时细胞凋亡的情况,并结合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组织学分级,探讨了心肌细胞凋亡在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分析活化型Caspase3蛋白的表达,探讨了Bcl2基因转染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结果与同种异体移植组比较,Bcl2基因转染后能显著减少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心肌细胞凋亡现象,同时,活化型Caspase3蛋白的表达从9.75±2.71被下调到3.56±0.62(P<0.01)。结论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存在心肌细胞的凋亡。它是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心肌组织损伤的主要机制,Bcl2基因转染能有效地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可能主要通过阻断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的中下游阶段,达到阻止Caspase3蛋白酶活化而发挥抗心肌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手术治疗时机。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15例外科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二尖瓣置换3例,二尖瓣成形1例,主动脉瓣置换6例,三尖瓣置换4例,三尖瓣成形1例。治愈14例,1例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在抗感染同时,应积极采取手术,适时手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千细胞后bFGF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分析。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2在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完成。①选择近交系4周龄雄性SD大鼠10只,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含bFGF基因的腺病毒表达载体,利用腺病毒介导转染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传2代后,将细胞接种12孔培养板,培养至90%融合时弃上清,调整转染病毒滴度范围为50~400。荧光显微镜下通过观察绿色荧光强度检测转染效果,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转染效率。③传2代后,胰酶消化,置于6孔板内,每孔细胞数量5&;#215;10^5,2d后细胞贴壁生长于盖玻片上,分别转染Ad.bFGF、Ad.GFP,同时设立空白对照。转染病毒滴度选择200。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m—Blot法鉴定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浓度。观察转染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和生长情况的变化。结果:①pcDNA3/bFGF的鉴定结果:成功构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腺病毒表达载体。②Ad.GFP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效率测定:转染48h后,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当转染病毒滴度≤200时,腺病毒的转染效率与病毒剂量呈明显的正相关(P〈0.05),当〉200时转染效率趋于稳定,均在96%以上。③Ad.bFGF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情况:bFGF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可见转染Ad.bFGF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胞浆内充满棕褐色颗粒,阳性表达率为86%,而转染Ad.GFP及空白对照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为阴性。Western—Blot示转染Ad.bFGF的细胞裂解产物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含量明显高于转染Ad.GFP及空白对照。ELISA检测结果表明转染Ad.bFGF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第15天达高峰1467ng/L,此后逐渐下降,但至转染第28天时仍显著高于空白对照(441ng/L,128ng/L,t=4.31,P〈0.01)。④转染Ad.bFGF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没有明显变化。结论:采用腺病毒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可以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染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并有外源性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65)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后目的基因表达情况及对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构建含VEGF基因的腺病毒表达载体,利用贴壁法分离培养MSCs后,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果和转染率,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和ELISA方法分别检测VEGF基因转染MSCs后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腺病毒介导的VEGF基因对于MSCs具有很高的转染效率,转染效率与病毒感染复制数(multipcyties of infection,MOI)具有量效关系。MOI为150倍时,转染效率〉95%,转染VEGF后,MSCs可有效表达VEGF,9d时达到表达高峰(1125pg/mL),13d后仍可检测到VEGF的表达。转染VEGF对MSCs的增殖分化没有明显影响。【结论】腺病毒介导的VEGF基因可以有效的转染MSCs,MSCs是一种理想的基因载体细胞,其携带的VEGF基因可获得较高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