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42篇 |
免费 | 196篇 |
国内免费 | 15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7篇 |
儿科学 | 25篇 |
妇产科学 | 26篇 |
基础医学 | 186篇 |
口腔科学 | 50篇 |
临床医学 | 594篇 |
内科学 | 310篇 |
皮肤病学 | 38篇 |
神经病学 | 82篇 |
特种医学 | 25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389篇 |
综合类 | 1175篇 |
预防医学 | 355篇 |
眼科学 | 53篇 |
药学 | 480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539篇 |
肿瘤学 | 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1篇 |
2023年 | 98篇 |
2022年 | 83篇 |
2021年 | 132篇 |
2020年 | 117篇 |
2019年 | 88篇 |
2018年 | 82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65篇 |
2015年 | 82篇 |
2014年 | 157篇 |
2013年 | 184篇 |
2012年 | 242篇 |
2011年 | 205篇 |
2010年 | 267篇 |
2009年 | 247篇 |
2008年 | 226篇 |
2007年 | 218篇 |
2006年 | 179篇 |
2005年 | 180篇 |
2004年 | 214篇 |
2003年 | 195篇 |
2002年 | 151篇 |
2001年 | 153篇 |
2000年 | 141篇 |
1999年 | 109篇 |
1998年 | 63篇 |
1997年 | 71篇 |
1996年 | 74篇 |
1995年 | 79篇 |
1994年 | 54篇 |
1993年 | 53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45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17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8篇 |
1979年 | 8篇 |
1977年 | 9篇 |
1976年 | 16篇 |
1975年 | 12篇 |
197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髌外侧小切口辅助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膝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6周内)发生膝关节僵硬的患者行髌外侧小切口辅助麻醉下手法松解。其中男性3例,女性7例;术前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74.4±9.44)°(60°~85°),平均年龄(72.8±7.18)岁(59~81岁)。排除因感染、假体松动、假体位置不良等明确原因导致术后关节僵硬的患者。术中给予蛛网膜下腔麻醉,反复、柔和、持续地对膝关节进行手法松解,结合髌外侧小切口,使其达到最大的活动度。采用KSS评分对膝关节术前及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平均随访(2.6±1.04)年(1~4年),术中能达到的平均活动度为(112.5±9.20)°(100°~125°),末次随访时平均活动度为(105±6.97)°(95°~115°)。KSS评分从术前平均69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82分。术前术后K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0,P〈0.01)。结论髌外侧小切口辅助麻醉下手法松解是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发生膝关节僵硬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早期治疗,能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2.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对线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以经上髁轴和股骨后髁轴外旋3°置放股骨假体外侧支持带的松解率.方法 15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股骨上髁轴确定股骨假体的旋转对线(股骨上髁组),另一组参照股骨后髁连线外旋3°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对线(股骨向髁组).假体安装完毕后以"无拇指"技术评价髌骨轨迹,决定是否需要做外侧支持带松解.结果 股骨上髁轴组外侧支持带松解率为6.3%,股骨后髁轴组外侧支持带松解率为15.8%(P<0.05). 结论 TKA中股骨假体旋转对线对于髌股轨迹的优劣有着显著影响,股骨上髁轴作为旋转对线的参照可以显著改善髌股轨迹,降低外侧支持带松解率. 相似文献
63.
患者,男,17岁。主因发现HBsAg(+)5 d入院。患者于查体时发现HBV-M:HBsAg(+),HBeAg(+),HBcAb(+),HBV-DNA:3.65×107拷贝/m l,肝功:ALT 138 U/L,AST 47 U/L,TB il:34.5μmol/L。无乏力、纳差、肝区疼痛等不适,以病毒性肝炎乙型收住我科。查体:体温37℃,脉搏80/m in,呼吸20/m in,血压13.8/7.2 kPa。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全身皮肤无皮疹及出血点,心、肺及腹部检查未见异常。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天津华立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20909)肌注,500万U 1/d抗病毒治疗。注射12 d后患者感发冷、发热呈稽留热型,体温持续在39℃左右,伴头痛,全身关节疼痛,无咳嗽、咳痰、胸闷、胸痛和气短等症状。查体:颜面、颈部及躯干部潮红并可见淡红色皮疹,皮疹为麻疹样压之退色,有叶片状脱屑,反复发作,伴有明显瘙痒。颈部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红肿、咽充血,咽部可见白色荚膜及溃疡、疼痛,吞咽时症状加重,扁桃体Ⅱ度大,右肺下野可闻及细湿啰音,胸部X线摄片示:右下肺... 相似文献
64.
65.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treated with arthroplast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74ro50x%iyme aaolrfs h houulmdm.eer raAalfl t effrrraa cactgtuuerr ee5ss0,ainc wc oopumanteiten nf othsra vomeldo reaer m tthhucaanhnhigher incidence of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thanmen.In patients younger than50years old,high-energy trauma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proximalhumeral fractures,and after age50,minimal-to-moderate trauma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1Neer s classification,the most popular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isbased on the anatomical relationship o… 相似文献
66.
目的 分析膝关节CT片上Akagi胫骨前后轴与髌腱中内1/3点、髌腱内侧缘等解剖标志的相互关系,确定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的参照轴线.方法 对40名青年健康志愿者行膝关节伸直中立位CT检查.Akagi胫骨前后轴定义为CT片上垂直于外科经上髁轴且经过后十字韧带中点的直线.于胫骨平台平而及预定截骨平面标记胫骨前后轴及其与髌腱相交点、后十字韧带中点与髌腱内侧缘及髌腱中内1/3点连线,分别测量胫骨前后轴与髌腱相交点内侧髌腱占髌腱总宽度的比例、后十字韧带中点与髌腱内侧缘及髌腱中内1/3点连线同胫骨前后轴之间的夹角.结果 在胫骨平台平面,胫骨前后轴经过髌腱内侧缘外侧10.1%±8.3%处;在预定截骨平面,胫骨前后轴经过髌腱内侧缘外侧0.2%±10.0%处.在预定截骨平面,后十字韧带中点与髌腱内侧缘连线和胫骨前后轴的夹角为0.1°±2.7°,后十字韧带中点与髌腱中内1/3点连线和胫骨前后轴的夹角为10.3°±3.6°.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当以胫骨结节中内1/3点为标准行胫骨假体旋转放置时,有导致胫骨假体相对于股骨假体过度外旋的可能.后十字韧带中点与髌腱内侧缘连线几乎与Akagi胫骨前后轴重叠,可以作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的参照轴线.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止血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连续入院的拟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止血带(止血带组,40例),一组不使用止血带(非止血带组,40例).全部采用后十字韧带替代型骨水泥固定人工膝关节(Smith-Nephew),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发生率、术中栓子面积百分率%Ae(即总栓子面积占右心房面积的百分率).术前及术后第1~10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术中使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右心房,评估止血带释放后的%Ae.结果 止血带组患者术中失血最小于非止血带组患者,但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止血带组患者和非止血带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止血带组患者%Ae在释放止血带后的1 min达到高峰;非止血带组患者%Ae仅在扩髓和植入假体时出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止血带组患者%Ae在释放止血带后大于非止血带组患者.结论 止血带的使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并无明显影响,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8.
全膝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全膝置换术(TKA)在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治疗中的特点。方法对8例膝关节严重创伤后形成的骨性关节炎施行了TKA手术,术中采用植骨、加装金属垫片的方法修复塌陷的胫骨平台,对内、外翻不稳的膝关节选择了CCK假体代偿由侧副韧带损伤引起的不完全功能缺失,严重者甚至使用旋转型铰链膝,其他还有通过后方的软组织松解等技术来增加关节活动度。结果采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8例由术前的平均42分上升至术后的平均88分(P<0.05),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平均76°升至术后的平均106°(P<0.05)。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年以上,平均2.1年,随访结束时膝关节评分平均82分(P<0.05),关节活动度平均93°(P<0.05)。结论根据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损伤特点因人而异地选择合适的TKA手术方案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术中注意防止因骨折畸形愈合所导致的技术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69.
目的 评价广泛微孔涂层非骨水泥长柄假体治疗Vancouver 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7年5月对10例初次全髋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假体周围骨折患者采用广泛微孔涂层非骨水泥长柄假体予以翻修,其中初次置换股骨柄为骨水泥固定者4例,非骨水泥固定6例.结果 10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4个月(12~67个月),Harris评分平均为87.6分.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4.6个月.8例骨长入稳定,2例纤维稳定,无假体松动和下沉,1例出现大腿痛,3例股骨近端出现应力遮挡.结论 广泛微孔涂层长柄非骨水泥假体治疗Vancouver B2型假体周围骨折,很好地控制了骨折端轴向和旋转稳定性,且骨与假体有很好的骨整合,为骨折的愈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骨折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70.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的发病率和影响因素.[方法]1996年10月~2006年10月回顾性研究1 216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1年45例膝关节屈曲度<90°的患者做为实验组,45例膝关节屈曲度>90°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根据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和美国麻醉分级(ASA)等进行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及术前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P=0.001)和术中(P=0.039)膝关节屈曲度与术后膝关节屈曲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和术后髌骨低位与术后膝关节僵硬发生呈明显相关性(P=0.001).[结论]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受多种因素影响,选择合适的患者、术中仔细暴露、重建伸屈膝间隙、减少髌腱和伸膝装置的损伤、选择合适假体、保持良好的下肢力线和术后理疗等因素会明显减少膝关节僵硬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