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分次团注对比剂结合虚拟平扫技术在CT泌尿系统成像(CTU)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因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在我院行双源CT增强扫描的患者80例,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A组行传统CTU扫描技术,采用单源扫描,扫描序列设定为先行常规平扫,再注射碘对比剂100mL,行动脉期增强扫描、实质期增强扫描和排泄延迟期扫描,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10mAs。B组行分次团注与虚拟平扫相结合的改良CTU扫描技术,扫描序列设定为常规平扫后注射碘对比剂40mL,延迟15~30min后,再次注射碘对比剂60mL,行动脉期和实质期增强扫描,其中实质期增强扫描采用双能量扫描序列,扫描参数为A管管电压140kV,管电流68mAs,B管管电压80kV,管电流374mAs。比较两种方法扫描下的集合系统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比较虚拟平扫与常规普通扫描对于泌尿系统病变的检出情况,比较双能量增强扫描与常规普通增强扫描的辐射剂量。结果两种成像方法下集合系统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辐射剂量明显高于B组(P<0.05),分次团注结合虚拟平扫技术辐射剂量仅为传统CTU扫描技术的55%。虚拟平扫与常规普通扫描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显示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能量扫描与常规增强扫描的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分次团注与虚拟平扫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能获得与传统CTU扫描相同的图像质量,同时减少了约一半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每月一次的"技师读片模式联合PBL"教学,以问题图像及典型案例为导向,引导技师在仔细阅读图像(即读片)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并指定人员对相关疾病、影像学表现、诊断要求、常规扫描方案、操作规范、常见问题及图像后处理等内容进行详细讲解,以达到对影像技师进行继续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双能量CT定量参数在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中的价值。方法:搜集2019年7月-2020年3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52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乳腺癌病理分级为Ⅱ级者31例,Ⅲ级者21例。所有患者行动脉期和静脉期双能胸部CT增强扫描。将双期增强图像传输至MMWP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获得碘图和能谱曲线。在双期碘图上分别选取病灶强化最明显的层面,在病灶及主动脉中心勾画ROI测量碘浓度(IC),记录各ROI的能谱曲线上40~140 keV各单能级水平时的CT值,计算病灶的相对碘浓度(SIC)及能谱曲线的斜率(λ)。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病理分级之间双期图像上各项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和检验分析定量参数与乳腺癌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动脉期中,Ⅱ级和Ⅲ级组中病灶的IC分别为(1.084±0.365)和(1.690±0.839)mg/mL,SIC分别为0.124±0.616和0.196±0.118,λ值为1.645±0.473和3.029±1.548;静脉期中,Ⅱ级与Ⅲ级组中病灶的IC分别为(1.819±0.696)和(2.271±0.850)mg/mL,SIC值分别为0.307±0.118和0.405±0.192,λ值分别为3.508±0.815和4.112±1.176。动、静脉两期中,两种组织学分级病灶之间IC、SIC和λ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病灶的IC、SIC和λ值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之间呈弱或中等程度相关(r值分别为0.408、0.357和0.501),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9、0.710和0.794,λ值鉴别Ⅱ级和Ⅲ级乳腺癌的敏感度为81.0%、特异度为67.7%。结论:浸润性乳腺癌的双能CT碘图和能谱曲线的相关定量参数与组织学分化程度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双能CT定量参数能为不同分化程度的浸润性乳腺癌的鉴别诊断提供定量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15.
潘雪琳  刘庆  唐勇 《四川医学》2018,39(12):1376-1379
目的观察羟考酮对剖宫产术中寒战反应及牵拉痛的预防作用。方法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羟考酮组(Q组)、曲马多组(T组)、生理盐水组(N组),每组30例。胎儿娩出后,羟考酮组静脉给予羟考酮注射液0. 07mg/kg,曲马多组静脉给予等体积的曲马多注射液0. 1mg/kg,生理盐水组静脉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记录给药后10min寒战分级,腹腔探查时牵拉痛分级;记录术中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恶心呕吐、产妇及新生儿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Q组与T组的寒战发生率分别是7%和3%明显低于N组53%(P<0. 05); Q组牵拉痛的发生率23%明显低于T组73%和N组56%(P<0. 05);给药后Q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T组和N组(P<0. 05); Q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T组(P<0. 05);三组产妇及新生儿均无呼吸抑制发生。结论剖宫产术中,胎儿娩出后给予小剂量的羟考酮,能有效预防剖宫产术中寒战反应及牵拉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潘雪琳  李真林  程巍  袁元   《放射学实践》2013,(12):1212-121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植入术后,双源CT头部血管双能量成像中单能谱成像技术在降低伪影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寻求图像质量最佳的单能量成像点。方法:对48例颅内动脉瘤颈夹闭术后患者行双能量头部血管扫描,获得双能量扫描数据后,采用双能量软件内的单能谱技术(Monoenergetic)进行后处理。对40~120keV的单能量数据每隔10keV进行重建,共9组单能量图像,对每组图像选取4个点(a^d)进行CT值测量。a点位于动脉瘤夹伪影最重的脑组织即动脉瘤夹长轴的尾部;b点为a点的对称点,位于无动脉瘤夹伪影的脑组织内;c点位于受动脉瘤夹伪影影响最重的血管;d点为c点的对称点,位于无动脉瘤夹伪影影响的血管内。测量CT值分别记录为CTa、CTb、CTc、CTd,计算a、b两点CT值的差值即|CTa-CTb|以及c、d两点CT值的差值即|CTc-CTd|。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CTa、CTb之间,CTc、CTd之间,以及|CTa-CTb|、|CTc-CTd|的差异。结果:9组单能量图像上,a与b点、c与d点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CTb|和|CTc-CTd|在9组单能量图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能量的升高|CTa-CTb|逐渐降低,而|CTc-CTd|除70keV组(为最低)外呈逐渐增加,其中40keV组|CTa-CTb|和|CTc-CTd|分别为(270.54±9.08)和(9.64±2.46)HU,70keV组|CTa-CTb|和|CTc-CTd|分别为(65.85±1.99)和(1.03±0.24)HU,120keV组|CTa-CTb|和|CTc-CTd|分别为(10.51±2.79)和(8.32±0.84)HU。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复查头部血管增强扫描,CT单能谱成像技术可明显降低颅内动脉瘤夹的伪影,采用70keV进行图像重建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邹萌  李真林  潘雪琳  杨帆  樊敏   《四川医学》2021,42(7):711-716
目的通过与非负重位对比,探讨负重位踝关节X线摄影在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前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临床需要进行踝关节置换的患者40例,分别行术前常规非负重位踝关节X线正侧位摄影和负重位踝关节X线正侧位摄影,并在术后1个月行负重位踝关节X线摄影的复查随访。测量胫骨前面角(Tibial Anterior Angle, TAS)、胫骨侧面角(Tibial Lateralsurface Angle, TLS)、胫骨踝穴角(Tibiocrural angle, TC)、距骨倾斜角(Talar tilt angle,TT)。由2位医生通过盲法对TAS、TLS、TC、TT进行测量、图像质量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非负重位TAS为(90.07±3.45)°、负重位TAS(86.59±3.35)°,负重位TAS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印)t(正)=7.72,(印)P(正)<0.05);负重位TLS(82.38±4.17)°比非负重位TLS(77.80±4.13)°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印)t(正)=-12.90,(印)P(正)<0.05);负重位TT(4.13±3.44)°较非负重位TT(7.20±3.54)°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印)t(正)=17.46,(印)P(正)<0.05);负重位TC(74.13±2.67)°较非负重位TC(76.70±2.55)°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印)t(正)=7.78,(印)P(正)<0.05);图像主观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术后TAS、TLS、TT、TC与术前负重位摄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结论踝关节置换前负重位较非负重踝关节X线片关节力线和关节角度均有明显的变化,具有更大的临床价值,更有利于反应踝关节的真实情况并进行手术设计。  相似文献   
18.
潘雪琳  唐勇  李妮娟   《四川医学》2021,42(9):932-936
目的通过观察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模式和持续硬膜外输注模式,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的适宜硬膜外输注模式。方法选择要求行分娩镇痛的足月初产妇120例,随机分为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组(PIEB组)和持续性硬膜外输注组(CEI组),每组各60例。宫口开至2~3 cm时,实施持续性硬膜外镇痛,并连接相应自控镇痛泵。PIEB组:首次剂量10 ml,脉冲剂量8 ml/h; CEI组:首次剂量10 ml,持续背景剂量8 ml/h。镇痛泵配置均为:(0.8 mg/ml罗哌卡因+0.4μg/ml右美托咪定)150 ml,两组均设置PCEA剂量8 ml,锁定时间20 min。观察镇痛镇静效果、产程、分娩方式、脐动脉血气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两组分娩镇痛后都取得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PIEB组宫口开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CEI组((印)P(正)<0.05),且PCEA使用率明显低于CEI组((印)P(正)<0.05);产程时长、分娩方式、用药总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两组胎儿脐动脉血气pH、BE值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结论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模式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是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应用于分娩镇痛的适宜输注模式,镇痛效果更好,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PIEB)模式下应用于分娩镇痛的适宜浓度.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四川锦欣妇女儿童医院有分娩镇痛要求的足月初产妇16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40例(D1、D2、D...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采用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应用于分娩镇痛的镇痛效果及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7~12月于四川锦欣妇女儿童医院要求实施分娩镇痛的足月初产妇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0. 5 ug/m L右美托咪定+0. 09%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组(S组):0. 5 ug/m L舒芬太尼+0. 09%罗哌卡因,每组40例。宫口开至2 cm时,实施持续性硬膜外镇痛,连接脉冲式自控镇痛泵。记录两组产妇镇痛实施前(T_0)、镇痛后10 min(T_1)、30 min(T_2)、宫口开全时(T_3)、胎儿娩出即刻(T4)的生命体征、VAS评分、Bromage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记录妊娠结局、PCA次数、用药总量、产程、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分娩镇痛后都取得良好的效果。D组产妇在T_1时点的VAS评分低于S组(P 0. 05),在T_1、T_2时点的Ramsay评分明显高于S组(P 0. 05)。两组产妇妊娠结局、PCA次数、用药总量、第一、二产程时长、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D组皮肤瘙痒发生率明显低于S组(P 0. 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应用于分娩镇痛起效更快,镇痛镇静效果好,对母婴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