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7日~2月20日确诊为COVID 19的15例患者胸部能谱CT影像学资料,共发现53处磨玻璃样病灶(磨玻璃结节组),23处实性病灶(实性结节组)。使用患者能谱CT的原始数据分别重建混合能量图像、最佳单能量图像和水基图像,在三种图像同一位置以相同大小(ROI)测量病灶的CT值(水基图测量水值)、相邻正常肺组织的CT值和标准差(SD),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对三种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评分。结果 磨玻璃样病变与实性病变在混合能量、最佳单能量和水基图上SD值、SNR和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P<0.05)。磨玻璃样病变在水基图上主观评分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性病变在最佳单能量图和水基图主观评分高于混合能量图(各P<0.05)。结论 能谱CT多参数成像通过重建最佳单能量图像和水基物质图像,可有效降低图像背景噪声,提高CT图像质量,尤其水基物质图像对提高COVID 19磨玻璃样病变图像质量的优势更明显,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迭代重建算法、非对称性屏蔽采集、X-Care等7种CT低剂量技术及在腹部扫描中的临床应用.在保证CT图像质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是目前普遍关注的问题.腹部CT检查一般要进行多期增强扫描,与其他部位相比,病人接受的辐射量将成倍增加,损害人类健康,所以有必要采用低剂量扫描方式.  相似文献   
3.
腹部低剂量CT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迭代重建算法、非对称性屏蔽采集、X-Care等7种CT低剂量技术及在腹部扫描中的临床应用。在保证CT图像质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是目前普遍关注的问题。腹部CT检查一般要进行多期增强扫描,与其他部位相比,病人接受的辐射量将成倍增加,损害人类健康,所以有必要采用低剂量扫描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脉成像中胸廓前后径及左右径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以获得最优化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能性。 方法 收集我院双源CT冠脉成像检查的患者118例,分为A[25 kg/m2 ≤体质量指数(BMI)值<30]、B(BMI值<25 kg/m2)两组。A组患者58例,平均年龄59.9岁;B组患者60例,平均年龄60.1岁。扫描参数:准直64×0.6 mm,重建层厚0.75 mm,重建间隔0.7 mm,FOV 150~180 mm,根据心率自动调整螺距。A组:管电压100 kV,管电流330 mAs;B组:管电压100 kV,管电流220 mAs。采集图像后,测量胸廓前后径(AP)、左右径(RL),及所在层面(共5个层面)冠脉、背脊肌的CT值和噪声(SD),并计算冠脉相对于背脊肌的对比噪声比(CNRa)、信噪比(SNRa)。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CNRa、SNRa与胸廓AP、RL、BMI的相关性检验。 结果 A、B两组RL的5个层面与CNRa具有相关性(P<0.05),A、B两组中除A组第iii、iv层外,均与CNRa具有相关性(P<0.05),除A组第ii、iv层、B组第v层外,BMI均与CNRa具有相关性(P<0.05)。A组CNRa与RL的相关系数除第ii层面外,都大于其与AP的相关系数,B组CNRa、SNRa与RL的相关系数均大于其与AP的相关系数。A组除第iii层面外,CNRa、SNRa与AP的相关系数大于其与BMI的相关系数;B组除第ii层面外,CNRa与AP的相关系数大于其与BMI的相关系数。 结论 在双源CT冠脉成像检查中,图像质量与胸廓径线(左右径、前后径)的相关性大于与BMI的相关性。采用胸廓径线作为降低射线剂量的参考标准更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部低剂量CT检查技术在住院患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2月10日?2020年2月26日来我院行入院前胸部CT排查新冠肺炎的患者2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8例.实验组采用胸部低剂量CT检查技术,管电压80kV;对照组采用胸部CT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运动校正相位敏感反转恢复序列(MOCO-PSIR)在扩张型心肌病(DCM)致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纤维化瘢痕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进行心脏磁共振(CMR)增强扫描的患者60例,其中临床诊断为DCM的患者38例,正常对照组22例;所有患者均同时采用segmented-PSIR(seg-PSIR)、single-shot-PSIR、MOCO-PSIR 3种延迟强化(LGE)评价序列,对比分析3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4级)和正常及异常心肌的图像信噪比(SNR,客观评价);并记录3种扫描技术的延迟强化检出节段数(即是否存在心肌瘢痕组织)和图像采集时间。  结果  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在DCM患者中,评分由高到低为MOCO-PSIR>single-shot-PSIR>seg-PSIR(P < 0.05);在正常对照者中,3种不同序列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客观评价:在DCM患者和正常对照者中,SNR由高到低均为seg-PSIR>MOCO-PSIR>single-shot-PSIR(P < 0.05)。在DCM患者的646个节段评价中,seg-PSIR无法评价的节段占比最高(25.5%),MOCO-PSIR占比最低(1.4%),3组序列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在正常对照者374个节段评价中,3组序列无法评价的节段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序列采集左室全程时间分别为:seg-PSIR(5.6±1.7) min;single-shot-PSIR(0.4±0.2) min;MOCO-PSIR(4.5±1.1) min,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结论  MOCO-PSIR-LGE在DCM致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纤维化瘢痕评价方面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其图像质量和延迟强化检出率高于常规的延迟强化扫描序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前层胸腰筋膜下和前层胸腰筋膜外实施腰方肌阻滞(QLB)对剖宫产术后镇痛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13例,年龄23~39岁,体重50~90 kg,ASA Ⅰ或Ⅱ级,孕期>37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两组:前层胸腰筋膜下阻滞组(S组,n=57)和前层胸腰筋膜外阻滞组(E组,n=56)。所有产妇腰-硬联合麻醉用药相同,术毕连接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泵,S组术毕行超声引导下前层胸腰筋膜下阻滞,E组行超声引导下前层胸腰筋膜外阻滞。记录首次按压PCIA时间,术后24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以及布托啡诺用量。记录QLB实施后6、9、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BCS舒适度评分以及阻滞平面存在情况。记录头晕、恶心呕吐、肌力减退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首次按压PCIA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术后24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布托啡诺用量明显少于E组(P<0.05)。QLB阻滞实施后不同时点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BCS舒适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组QLB实施后24 h阻滞平面存在的产妇比例明显高于E组(P<0.05)。S组头晕发生率明显低于E组(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前层胸腰筋膜下实施腰方肌阻滞应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是剖宫产术后镇痛更适宜的阻滞层面。  相似文献   
8.
9.
2019年1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疾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其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影像学是临床诊断COVID-19的重要指标,放射科技师与护士直接面对患者,处于抗疫第一线,感染风险大。为进一步规范全国COVID-19影像检查的院内感染防控,保护医患安全,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牵头组织全国委员和国内相关医院专家讨论编写了本推荐意见。本推荐意见阐述了放射科抗击COVID-19疫情中的应急管理,分区检查,个人防护用品规范使用的培训、考核与督查等内容,同时阐述了放射技师需要学习并掌握COVID-19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不同疾病患者同时检查的流程优化和消毒规范,旨在指导放射科技师面对疫情强化防范意识,做好自我防护,且针对不同的设备配置客观条件和待检者规范有序进行影像检查,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PIEB)模式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以及对脐血流及脐动脉血气的影响,为临床寻找更为理想的硬膜外分娩镇痛给药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要求行分娩镇痛的足月单胎初产妇90例陆续入组观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产妇随机分为PIEB组和持续性硬膜外输注(CEI)组,每组45例.2组产妇均给予首次剂量(0.08 g·L-1罗哌卡因+0.4 mg·L-1右美托咪定)10 mL.PIEB组产妇注入首次剂量后1 h连接PIEB镇痛泵,脉冲剂量8 mL·h-1,速度7 mL·min-1.CEI组产妇注入首次剂量后立即连接CEI镇痛泵,持续背景剂量8 mL·h-1.比较2组产妇镇痛前(T0)、镇痛后30 min(T1)、镇痛后1 h(T2)、镇痛后2 h(T3)和宫口开全时(T4)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2组T0~T3的胎儿脐动脉波动指数(PI)、脐动脉阻力指数(RI)和脐动脉血流速度收缩峰值与舒张峰值比值(S/D);比较2组胎儿娩出即刻的脐动脉血气pH值、剩余碱(BE)值和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2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结果:2组产妇在T0、T1、T2和T3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EB组T4时间点的VAS评分低于CEI组(P<0.05).2组在不同时间点的胎儿PI、RI和S/D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胎儿脐动脉血气pH值和BE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EB组产妇镇痛满意度得分明显高于CEI组(P<0.05).结论:PIEB模式用于分娩镇痛对脐血流及脐动脉血气无明显影响,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