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0篇
肿瘤学   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乳腺癌的靶向治疗研究已经成为乳腺癌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三大传统模式之后一种全新的生物治疗模式。分子靶向治疗是针对可能导致细胞癌变的靶点,如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细胞因子及受体、抗肿瘤血管形成等,从分子水平逆转这种恶性生物学行为,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具有特异度高、副作用小的优点。本文主要对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作用的靶点及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3.
分子靶向药物心脏毒副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敏  潘跃银 《癌症进展》2010,8(1):53-59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利用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或相对特异)的结构分子作为靶点,使用某些能与这些靶分子特异结合的抗体、配体等达到直接治疗或导向治疗目的的生物治疗模式。分子靶向治疗有较好的选择性,能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但是人体的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之间没有绝对界线,当靶向药物通过信号转导通路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的时候,正常组织如心脏也会受到损伤。现就分子靶向药物对心脏的毒副作用做简要陈述。  相似文献   
64.
65.
66.
刘浩梅  潘跃银 《安徽医药》2009,13(9):1138-1139
目的探讨索拉菲尼用于治疗肾癌、肝癌的皮肤不良反应及护理。方法对8例肾癌、29例肝癌患者口服索拉菲尼治疗后产生的皮疹和手足综合症进行观察及护理。结果35%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疹,以背部、会阴多间,92%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手足综合症。结论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持续用药,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67.
68.
吴敏  袁媛  潘跃银  张颖 《肿瘤》2014,(2):128-134
目的:探讨培美曲塞联合吉非替尼对体外诱导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获得性耐药的人非小细胞肺癌PC9/吉非替尼耐药(gei tinib resistance,GR)细胞株的效应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吉非替尼和培美曲塞单药或联合作用于PC9/GR细胞后,MTT法检测各药物处理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及药物的联合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FCM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磷酸化AKT和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吉非替尼和培美曲塞联合应用对PC9/GR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和促凋亡作用明显强于各单药组(P0.05);吉非替尼和培美曲塞的CI值1,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与未进行药物处理的对照组比较,培美曲塞联合吉非替尼可明显下调PC9/GR细胞中磷酸化AKT和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P0.01)。结论:培美曲塞联合吉非替尼对PC9/GR细胞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这协同作用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和下调磷酸化AKT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9.
乳腺癌目前已成为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大量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资料已证实肥胖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可能涉及雌激素、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瘦素、脂联素、炎症因子等多种肥胖相关因子。近年来的研究对肥胖促进乳腺癌发展的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进一步了解到肥胖对乳腺癌的诊断结果、肿瘤特点、治疗以及预后可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控制体重可能是预防复发转移的积极措施,维持正常体重有助于乳腺癌的防治。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在多西紫杉醇周疗法的老年患者中用低剂量地塞米松防治其过敏反应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用多西紫杉醇(25 mg/m2,第1、8、15天静脉滴注,28 d重复)或多西紫杉醇+顺铂(多西紫杉醇25 mg/m2,第1、8、15天静脉滴注+顺铂20 mg/m2,第1~5天静脉滴注.28 d重复)治疗的老年患者,采用非等量随机对照方法 ,按入院顺序以3:2比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共91例,年龄65~82岁,中位年龄68岁.其中试验组54例,预处理方案为地塞米松4.5 mg,每日1次;对照组37例,预处理方案为地塞米松8 mg 2次/d,均为多西紫杉醇用药前1 d、用药当天和用药后连续3 d口服.所有患者均按照改良疾病累积评分表(MCIRS)进行评分.不良反应评价参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常规毒性判定标准NCI-CTCAE3.0版. 结果 91例患者中发生过敏反应7例(7.7%).其中试验组发牛过敏反应4例(7.4%),对照组发生过敏反应3例(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主要症状为皮疹或瘙痒3.3%(3/91)、血管性水肿2.2%(2/91)、发热或寒战1.1%(1/91)和胸部不适1.1%(1/91).不良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恶心呕吐、疲劳、肌痛、兴奋或失眠和胃部烧灼感.. 结论 低剂量地塞米松预处理方案安全有效,与常规剂量比较,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