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89篇
内科学   19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人卵巢癌的 p5 3基因治疗效果。 方法 :用携带人野生型 p5 3的逆转录病毒转导 p5 3蛋白表达缺如的人卵巢癌细胞系SK OV 3,通过体外及小鼠体内实验研究转基因的表达及对肿瘤的抑制作用。结果 :逆转录病毒介导的 p5 3基因能够在体外及小鼠体内人卵巢癌细胞SK OV 3中表达 ,并对人卵巢癌生长有抑制作用。体外抑制率为 5 7%~ 88% ;对体内肿瘤抑制率为 40 %。结论 :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外源野生型p5 3能够抑制人卵巢癌生长 ,增加病毒滴度将进一步提高体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bcl-2是Tsujimoto在Ⅱ型B细胞淋巴瘤中发现的一种基因,其过度表达能抑制撤退生长因子、射线、热休克、化疗药物、病毒及促凋亡基因等多种因素诱导的细胞凋亡 .bcl-2蛋白高表达赋予肿瘤细胞对多种化疗药物的抗性,导致化疗失败或复发.逆转bcl -2的表达可能提高化疗效果.我们将bcl-2的编码序列反向插入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中并转导实体瘤胃癌细胞株MGC-803,观察bcl-2反义序列对实体瘤肿瘤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苏北某县留守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留守群体慢性病患病率更高,经济困难是影响其健康的主要因素。为了提高农村留守群体健康水平,提出建立专项资助资金,对留守群体进行系统化管理;提供优惠政策,加强预防保健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以笔者两院56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BiPAP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的PH、PaCO2、PaO2、RR、SaO2,探讨BiPAP治疗的效果。结果 52例疗效显著并成功脱机,4例效果差而改用气管插管,成功率达92.86%;治疗后pH、PaCO2、PaO2、RR、SaO2均改善明显,经t检验,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PAP对于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可迅速缓解呼吸困难、改善呼吸功能,具有方便、无创及疗效显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5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粘附功能、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浆肝素样物质含量及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α)。结果表明,HFRS患者有显著的血小板计数降低,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减弱,血肝素样物质含量增高与AT-Ⅲ∶α下降(P<0.05),在病程的极期与危重型患者,上述改变更为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在AT-Ⅲ∶α>80%的患者,血肝素样物质含量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粘附率及血小板聚集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344,-0.7157,-0.5547(P值均<0.01)。提示,HFRS患者血肝素样物质含量的增高可能是血小板数量减少与粘附、聚集功能减弱的原因之一,而这一影响作用在AT-Ⅲ∶α>80%的患者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BP1基因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 β蛋白 1(BP1)基因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并分析与急性白血病的关系。方法 用RT PCR方法分别检测 7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10名健康对照者及HEL细胞系中BP1基因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人外周血、骨髓和完全缓解的患者骨髓中均没有检测到BP1基因的表达 ;在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中BP1表达阳性率为 5 7% (35例中 2 0例 ) ,在AML M5中阳性率高达 80 % (10例中 8例 ) ;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无表达。结论 BP1与AML有一定的相关性 ,可作为AML的一种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清除性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后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是否能减少移植相关并发症、相关死亡和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否能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方法荷L615白血病的615(H-2k)小鼠,于接种白血病细胞后第3天接受60Coγ射线全身照射(TBI,5Gy),照射当天移植供鼠BALB/c(H-2d)小鼠的骨髓细胞(3×107)和脾细胞(1×107),移植后第2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00mg/kg),分别于移植后第14天和第21天输注供鼠脾细胞(2×107)或移植后第14天输注经氢化可的松(HC)和环孢菌素A(CsA)处理后的供鼠脾细胞(5×107),观察其抗白血病作用.结果移植后第21天输注供鼠淋巴细胞组和移植后14天输注经HC、CsA处理后的淋巴细胞组小鼠生存期明显延长,分别为(45.1±12.8)d和>50d,而非清除性allo-BMT组为(26.2±3.6)d,第14天输注供鼠淋巴细胞组为(29.3±3.7)d,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无明显GVHD发生.结论非清除性allo-BMT后早期输注经HC和CsA处理的供者淋巴细胞或延迟加用DLI可在减轻移植相关并发症的基础上,增强GVL效应,提高长期无病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ervista HPV检测诊断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该院行宫颈癌筛查的25~60岁妇女3 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HPV初筛组、TCT初筛组和联合筛查组,每组各1 000例,采用Cervista HPV检测、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及两者联合检测对3组进行宫颈癌筛查,并以宫颈活检的最终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比较3组间的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Ⅱ、CINⅢ及宫颈癌发生率。结果 HPV初筛组CINⅡ、CINⅢ和宫颈癌发生率为1.50%,TCT初筛组CINⅡ、CINⅢ和宫颈癌发生率为1.40%,联合筛查组CINⅡ、CINⅢ和宫颈癌发生率为1.6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rvista HPV检测是一种适合中国人群特点的宫颈癌初筛方案,可作为宫颈癌的一线初筛手段。  相似文献   
9.
背景:趋化因子受体7(chemokine receptor-7,CCR7)是树突状细胞从外周迁移至淋巴系统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启动和调节者,但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不表达CCR7,因此利用携带CCR7基因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可以更好地诱导免疫耐受。目的:构建携带小鼠CCR7基因的绿色荧光蛋白重组慢病毒载体,观察其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扩增小鼠CCR7基因并克隆至pCR-Blunt载体。将CCR7DNA片段及IRES-GFP连入慢病毒转移质粒LV-Lac,生成重组慢病毒质粒LV-CCR7。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慢病毒系统3质粒(重组慢病毒质粒LV-CCR7、包装质粒ΔNRF及包膜质粒pVSVG)共转染包装慢病毒,重组慢病毒感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状态,流式细胞术鉴定CCR7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实验成功扩增出小鼠CCR7DNA片段并克隆至pCR-Blunt载体,亚克隆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LV-CCR7,经3质粒包装系统感染293FT细胞后,24h于荧光显微镜下均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阳性表达,病毒滴度为108U/L以上,获得携带CCR7基因的重组慢病毒。慢病毒颗粒可有效感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荧光显微镜可见大量GFP蛋白表达,阳性细胞达50%,流式细胞术检测到CCR7蛋白表达,LV-CCR7基因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仍保持在未成熟状态。结果证实,实验成功构建携带小鼠CCR7基因绿色荧光慢病毒载体LV-CCR7,并可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肿瘤坏死因子α是介导树突状细胞成熟的重要细胞因子之一,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与其结合可阻断肿瘤坏死因子α的作用,维持树突状细胞于不成熟状态,诱导免疫耐受.目的:构建含有人sTNFR1的慢病毒表达载体,观察其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方法:以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RNA为模板,RT-PCR扩增出sTNFR1基因片段,亚克隆至慢病毒转移质粒pXZ208,通过IRES连接eGFP报告基因,建立双顺反子慢病毒转移质粒,命名为pXZ9-sTNFR1,DNA测序鉴定.采用脂质体转染293 FT细胞,根据报告基因eGFP测定病毒滴度.采用小剂量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体外培养扩增C57BL/6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培养第5天,以pXZ9-sTNFRl重组慢病毒上清感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RT-PCR检测感染后sTNFRl转录,Westernblot法检测sTNFR1蛋白表达,观察sTNFR1基因修饰及脂多糖刺激后树突状细胞的表型特征.结果与结论: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XZ9-sTNFR1,转染293 FT细胞24 h后观察到eGFP表达,病毒滴度在10~6U/L以上.RT-PCR显示pXZ9-sTNFR1感染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sTNFR1呈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到sTNFR1蛋白存在于感染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和培养上清中.培养第5天的树突状细胞低表达CD40、CD86、CD80和MHCⅡ类分子,脂多糖刺激后,高表达MHCⅡ类分子和CD40、CD80、CD86分子,显示出成熟型树突状细胞表型特征,sTNFR修饰的树突状细胞MHC Ⅱ类分子和CD40、CD80、CD86分子表达水平无变化.提示:①成功构建了负载sTNFR1基因片段及含eGFP报告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获得了高滴度的重组慢病毒颗粒.②经慢病毒高效转导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sTNFR1 mRNA及蛋白稳定地表达,可以保护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不被外源性脂多糖刺激活化,维持树突状细胞于非成熟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