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评价米非司酮序贯宫瘤宁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A组(观察组):口服米非司酮12.5mg,l次/d×3个月后序贯宫瘤宁6片/次,3次/d×3个月。B组(对照组)单独口服米非司酮,服药方法同A组。结果两组服用米非司酮期间均闭经,血红蛋白上升,瘤体平均体积均缩小,但A组远期复发率较B组明显降低,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米非司酮序贯宫瘤宁治疗子宫肌瘤是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肌瘤的一种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82.
目的 基于结肠癌HCT116细胞的二维(2D)和三维(3D)培养模型研究灵芝组分(Ganoderma components,Gc)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采用UPLC-Q-TOF-MS鉴定3种Gc的化学组成;以Matrigel基质胶为基质材料建立体外HCT116细胞3D培养模型,评价Gc1、Gc2、Gc3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对2D和3D培养的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在HCT116 细胞3D培养模型中分析Gc3对周期、凋亡、耐药、脂代谢及5-FU抗肿瘤活性的影响;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Real-time PCR检测细胞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蛋白表达水平;采用HPLC检测细胞内5-FU含量。结果 从Gc1、Gc2和Gc3中分别鉴定出76,69和17个化合物;与2D培养相比,3D培养的HCT116细胞增殖率更低,周期促进蛋白CDK2、CDK4、CDK6及脂肪酸合成蛋白FASN、SREBP1的表达显著下调,周期抑制蛋白p21和p27、脂滴分解蛋白ATGL及药物抵抗基因ITGB1CDH1ABCB1ABCC1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Gc1、Gc2、Gc3和5-FU作用48 h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2D和3D培养的HCT116细胞增殖,且Gc3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Gc1和Gc2;在HCT116细胞3D培养模型中,Gc3可显著降低CDK2、CDK4、Bcl-xl、ATGL、LC3B的表达水平,升高p21、p27、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1的表达水平,过表达LC3B或ATGL均可减弱Gc3诱导的细胞毒性;Gc3还可显著抑制ITGB1CDH1ABCB1ABCC1 mRNA的表达,提高细胞内5-FU的浓度,并加强5-FU的抗肿瘤活性。结论 Gc3通过抑制细胞自噬和脂滴分解而诱导3D培养的HCT116细胞凋亡,并通过抑制ITGB1CDH1ABCB1ABCC1 mRNA的表达加强5-FU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83.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RMD)是引起中老年人群视力不可逆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一线使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在治疗wARMD上效果显著。然而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对抗VEGF药物治疗的预后表现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对治疗表现出应答不良现象,究其原因可能与黄斑区视网膜各层结构的形态学差异、遗传基因学、全身情况等因素相关。提前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判断其预后,将有助于制定更加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减少过度治疗,从而降低对视网膜损伤的风险。近年来关于治疗应答的研究多集中在眼底形态学、遗传基因学等方面。本文将对影响wARMD不良应答反应的相关因素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者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及预后监测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目的:研究小剂量多巴胺联合人免疫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重症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小剂量多巴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人免疫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PCT)水平、肺功能[第一秒最大呼气量(FEV1)、用力呼气25%流速(MEF25)、用力肺活量(FVC)、用力呼气50%流速(MWV50)、最大呼气流速峰值(PEF)]和免疫功能(IgM、IgA和IgG)。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紫绀、咳嗽、啰音、气促、发热及三凹征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CRP和PC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EV1、FVC、MEF25、PEF以及MWV5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IgM、IgA和IgG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5.
目的 观察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途径中细胞外信号调节的激酶ERK途径在转化生长因子(TGF)-β3诱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向软骨分化的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在体外培养大鼠的MSCs,在含有TGF-β3的诱导培养基中向软骨方向诱导分化,在诱导分化的不同时间点,分别用Western blot测定ERK1/2的表达和磷酸化.确定ERK1/2在分化过程中的变化,同时测定在分化的过程中MSCs与软骨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之后用ERK1/2的抑制剂U0126,观察ERK1/2信号传导通路阻断后对软骨分化的影响.结果 在TGF-β3促使MSCs向软骨方向分化的过程中,ERK1/2参与了细胞的分化和相关软骨基质的合成,ERK1/2抑制剂的使用削弱和减缓了上述过程的发生.结论 ERK1/2途径在软骨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6.
目的研究脑外伤合并骨折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的变化与骨折局部肉芽组织中VEGF表达变化,探讨体液因素中VEGF与脑外伤后骨折愈合加速的关系。方法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住的5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骨折部位与类型基本相同,均为四肢长管状骨骨折),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ELISA:将57例患者分成2组:单纯骨折组(A组)31例和脑外伤合并骨折组(B组)26例,所有病例均在伤后1、2、3、4周时取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血清中VEGF含量的测定。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手术距受伤时间3~7 d、8~14 d、15~21 d 3个时间段,分别将31例单纯骨折组(A组)和26例骨折合并脑外伤组(B组)分为A1(10例)、A2(11例)、A3(10例)组和B1(8例)、B2(8例)、B3(10例)组,每个研究对象于术中取骨折局部肉芽组织为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进行VEGF阳性细胞表达率及灰度值测算。结果 1)ELISA:A组(单纯骨折组)患者血清VEGF含量在伤后1周含量较少,2周出现峰值,4周时有明显下降;B组(脑外伤合并骨折组)患者血清VEGF含量在伤后1周即出现高峰,以后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持续时间长,在4周时有明显下降。B组(脑外伤合并骨折组)血清VEGF含量在1~3周时均显著高于同一时间点的A组(单纯骨折组)(P<0.05),4周时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组(单纯骨折组)3~7 d时VEGF有少量表达,在14 d左右达高峰,在15~21 d时略下降。B组(脑外伤合并骨折组)在受伤后3 d时VEGF即有大量表达,7 d达高峰,在15~21d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B组(脑外伤合并骨折组)在各时间段VEGF表达阳性细胞率及灰度值均显著高于A组(单纯骨折组)(P<0.05)。结论脑外伤合并骨折患者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在血清含量和骨折局部位点表达高于单纯骨折患者,脑外伤可能主要是通过促进体液因素中VEGF等生长因子的表达来加速骨折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并分析托吡酯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门诊2008年12月1日-2012年10月1日间收治的88例小儿癫痫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观察组用托吡酯治疗,对照组用丙戊酸钠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托吡酯治疗小儿癫痫安全有效,且价格低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8.
踝关节骨折80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方法: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进行功能锻炼,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8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7年,骨折愈合时间为10~17周,评分优良率为92.5%,1例病人发生内踝固定螺钉断裂,1例发生外踝远端固定螺钉脱出。结论:正确的把握手术时机、因地制宜的选择内固定材料、术后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对踝关节功能的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9.
目的 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FES)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THR并发FES早期确立诊断并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临床各参数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16例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出院,经至少6个月随访,3例有间歇性癫痫或轻微精神症状;其余2例分别于术后第2天、第21天死亡.年龄<60岁,无合并症、临床诊断时间<6 h、生物型假体者,疗效更佳(P<0.05):而性别、症状出现时间、手术时间等与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THR并发FES早期确立诊断并进行综合治疗是有效的和必要的;患者年龄、合并症、临床诊断时间以及假体类型等均可影响其疗效.  相似文献   
90.
应用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估经皮椎间孔镜(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2010年8月~2011年5月应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患者平均年龄39.5岁(20岁~67岁),平均病程11个月(3个月~6年)。所有患者均为单间隙突出,突出间隙:L3/4 3例,L4/5 26例,L5/S1 13例。手术效果按照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Association Scores)、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0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平均手术时间70 min(55~120min),术中出血量5~15 mL。术后3例患者出现下肢神经感觉异常;3例患者术后症状即刻缓解,出院后症状加重;1例患者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所有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恢复正常或症状好转。无患者出现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和硬脊膜破裂等合并症。术后随访时间9个月。腰痛、腿痛VAS评分由术前(5.8±1.4)分、(7.4±2.2)分减少到术后9个月时的(1.6±0.9)分、(1.4±0.2)分,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JOA评分由术前(12.1±3.7)分升高至术后9个月时的(22.5±2.1)分,ODI由术前(68.83±14.18)%下降至术后9个月时(21.02±11.34)%。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术后末次随访时优12例(28.6%),良25例(59.5%),可4例(9.5%),差l例(2.4%),优良率88.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