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背景: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纳米纤维材料促进骨组织再生的体内实验研究较少,且研究结果有争论。目的:观察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纳米纤维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随机选取45只新西兰兔,制备单侧胫骨中上段骨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纳米纤维材料,对照组植入β-磷酸三钙人工骨,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在术后相应时间段分别进行X射线摄片,组织学检查,扫描电镜观察其成骨能力、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等指标。结果与结论:术后4~8周,实验组骨缺损植入材料处片状密度增强,截骨两端骨质向缺损区生长,骨皮质不连续,仍见骨性缺损,术后8~12周,新生皮质骨与宿主皮质骨自然连接,骨缺损完全修复。术后4,8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新生骨的形成及修复骨缺损方面相差不明显(P>0.05),12周时,实验组具备更好的成骨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可见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纳米纤维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传导性,是一种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聚左旋丙交酯纳米纤维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 在体外,制备材料和提取干细胞后,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于聚左旋丙交酯纳米纤维材料上,通过CCK-8法观察材料上干细胞的增殖情况,在维甲酸的诱导分化后,通过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材料上干细胞的神经分化。在体内,制备成大鼠脊髓损伤的模型后,分别移植有干细胞黏附的聚左旋丙交酯纳米纤维膜(联合组)、聚左旋丙交酯纳米纤维膜(纤维膜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组),以及空白植入(空白对照组)。术后2、4、8周对大鼠进行BBB功能评分,观察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效果。结果 体外研究观察发现,在聚左旋丙交酯纳米纤维材料上的干细胞与普通培养皿中的相比,第1、4天未见明显差异,第7天材料上的干细胞增殖好于普通培养皿中的。在纤维材料上的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的诱导分化也好于普通培养皿中的。体内实验发现,术后4周,联合组、纤维膜组与干细胞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均优于空白对照组,术后8周,联合组优于纤维膜组及干细胞组,且均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聚左旋丙交酯纳米纤维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后路椎间盘手术系统(ME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手术适应症和临床早期效果.[方法]通过术中C形臂X线机定位,后期采用术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定位,在局部麻醉或浅硬膜外麻醉下于腰部后旁正中做一长约1.5 cm的小切口,置入内窥镜于电视监视下用特制微型骨刀凿去部分椎板、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钙化的后纵韧带,彻底解除硬脊膜及神经根周围的压迫.[结果]82例获随访,时间3~40个月,平均7个月,按照Nakai评价标准:优65例,良6例,可8例,差2例.优良率86.6%.[结论]MED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在神经根充分减压的前提下,能尽可能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且较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4.
背景: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纳米纤维材料促进骨组织再生的体内实验研究较少,且研究结果有争论。 目的:观察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纳米纤维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方法:随机选取45只新西兰兔,制备单侧胫骨中上段骨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纳米纤维材料,对照组植入β-磷酸三钙人工骨,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在术后相应时间段分别进行X射线摄片,组织学检查,扫描电镜观察其成骨能力、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等指标。 结果与结论:术后4~8周,实验组骨缺损植入材料处片状密度增强,截骨两端骨质向缺损区生长,骨皮质不连续,仍见骨性缺损,术后8~12周,新生皮质骨与宿主皮质骨自然连接,骨缺损完全修复。术后4,8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新生骨的形成及修复骨缺损方面相差不明显(P > 0.05),12周时,实验组具备更好的成骨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纳米纤维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传导性,是一种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25.
微创后路胸腰椎骨折内固定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外伤之一,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路椎体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此类创伤的主要手段.笔者摸索出一种微创后路内固定术式,并于2003年4月~2005年4月对常规需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部分患者实施该手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6.
武警部队全训与非全训战士踝关节军训伤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于 1999年 11月~ 2 0 0 0年 11月 ,对武警某部全训单位与非全训单位的 1986名战士踝关节训练伤发病情况展开调查分析 ,以便为部队训练提供相应参考。现将有资料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对象与方法 从全训与非全训部队战士随机抽样 ,选取 1986名战士 (中途进入或退出训练者除外 ) ,年龄 17~ 2 5岁 ,均为男性 ,分为全训与非全训两组 ,每组战士各年度兵构成比基本相同 ,采用回顾性填表与阳性病案记录相结合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1 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标准号 :FL 1995 - 11- 1GJB)制定…  相似文献   
27.
高锋  严怀宁  周珊珊  潘永飞  叶荣  段艳伟 《武警医学》2006,17(6):457-457,F0004
1病例资料患者,男,19岁,发现左跟骨内侧肿块8月,无明显诱因及自觉症状,肿块呈缓慢增大,此次偶因左足滑入排水管道受伤,当即肿块迅速增大,疼痛难忍,来院急诊。查体可见左跟骨内侧一4 cm×4 cm左右半球形隆起,色泽青紫晦暗,质韧,局部张力较大(图1),急诊行肿块穿刺抽出血性液体约2ml,张力无明显降低,局麻下作肿块切开减压,引流出鱼肉状物约8 ml,标本送病理提示:梭形细胞瘤,倾向恶性。X线摄片:左足跟内侧见大片状钙化灶,局部软组织肿胀,周围骨质未见明显骨性病变。双足CT:左足跟内侧软组织内见团块状阴影,密度不均,其中可见大面积钙化灶,与骨…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骨盆外固定支架及早期康复训练在骨盆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武警江苏总队南京医院骨科收治的应用骨盆外固定支架治疗的骨盆骨折患者66例。结果66例患者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按Matta 标准评定:优42例,良16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87.9%。末次随访 Majeed 评分:优39例,良15例,可9例,差3例,优良率81.8%。结论骨盆外固定支架可单独应用于骨盆 Tile A2及 B1、B2型骨折;对于有合并伤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Tile B3或者 C 型骨折的急诊临时固定,可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康复训练对于骨盆骨折外固定支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29.
30.
PLIF联合PLF与单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联合后外侧融合(PLF)与单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78例接受脊柱融合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PLIF联合PLF组(n=40)和单纯PLIF组(n=38),随访24周,在不同的时间点观察所有病例的ODI指数、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椎间隙高度、腰椎滑脱率及融合率,并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内引流量、术后切口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随访结果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78例均获得随访,PLIF联合PLF组与单纯PLIF组之间临床症状改善、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及椎间隙高度、滑脱率改善、两组间融合率和出血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LIF联合PLF组术后48 h内引流量较单纯PLIF组多(P<0.05),术后3 d切口疼痛程度大于单纯PLIF组(P<0.05).结论: 联用或不联用PLF对椎弓根内固定下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融合率无明显影响,联用PLF可增加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