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索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对局灶性脑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修复的作用及血管再生的影响,探讨BMSCs移植促进大鼠脑损伤修复的机制。方法 30只大鼠制备大鼠局灶性脑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损伤组和BMSCs移植组,每组10只大鼠。取供体鼠BMSCs,体外扩增,DAPI荧光标记。在脑立体定向仪引导下将BMSCs移植到脑损伤大鼠局部损伤灶边缘,于3d、7d及14d通过观察大鼠神经行为能力的变化,评价移植细胞后大鼠神经功能的修复情况;14d后取脑组织荧光显微镜观察移植细胞存活的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微血管密度(MVD)来评估血管再生情况、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Flk-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脑损伤组和BMSCs移植组于移植后3d时神经行为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移植后7d、14d,BMSCs移植组与脑损伤组在神经行为学评分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Cs移植组与脑损伤组比较,脑组织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加,VEGF和Flt-1、Flk-1表达明显增加。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后可促进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加VEGF和Flt-1、Flk-1表达促进血管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42.
垂体泌乳素腺瘤诊治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体泌乳素腺瘤是最常见的垂体分泌性腺瘤,占到功能性腺瘤的60%~80%,也是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临床上表现为继发性月经稀少、闭经、泌乳及性功能障碍,头痛、视力视野损害,骨质疏松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些年,随着现代病理学、医学影像学技术、临床内分泌检测手段、分子生物学以及显微外科技术、设备的迅速发展,对垂体腺瘤的诊治手段有了显著的提高,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3.
支架结合弹簧圈在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支架结合弹簧圈在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急性期使用支架的安全性.资料与方法 29例患者,32个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弹簧圈主要采用Matrix、Orbit圈,分析栓塞效果.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宽颈动脉瘤20例.择期栓塞患者术前3天予以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有患者术后予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5天抗凝治疗.术后复查21例.结果 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除1例巨大动脉瘤为次全栓塞外,其他均致密栓塞.其中1枚支架覆盖2个动脉瘤并栓塞3例,支架辅助栓塞巨大宽颈动脉瘤3例,支架置入行二期动脉瘤颈残留弹簧圈再栓塞2例,动脉瘤常规弹簧圈栓塞后3年复发再以支架辅助栓塞1例.急症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未发现支架内血栓形成或狭窄堵塞.复查21例中,除1例次全栓塞的巨大动脉瘤出现动脉瘤腔部分显影外,其余20例均未见动脉瘤显影.结论 支架结合不同型号弹簧圈栓塞有助于提高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成功率;急性期可以使用支架,但在未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准备的前提下,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4.
三叉神经痛发病机理研究 总被引:28,自引:9,他引:19
目的 研究微血管压迫引起三叉神经痛(TN)的发病机制。方法 连续分析50例TN患的临床特征、术中所见和手术疗效,包括扳机点的位置、疼痛范围、病程、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的部位与程度、术后疼痛缓解的进程与最终结果。结果 扳机点均位于TN的分布范围之内。随着病程延长,疼痛有转化为不典型的趋势,可出现间歇期疼痛或面部麻木。压迫血管以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动静脉同时压迫多见。压迫血管与三叉神经根之间可为接触、粘连、成角和轴性移位,压迫部位以内侧、外侧及多点压迫多见,而且压迫部位与压迫程度与TN的临床表现和手术疗效密切相关。结论 血管压迫部位决定了扳机点的位置及疼痛范围,压迫程度决定了手术疗效。血管压迫引起的神经根脱髓鞘以及由此引起的神经纤维直接接触、传导扩散和负反馈调节可能是TN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5.
慢性脑低灌注对血脑屏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建立一种新的慢性脑低灌注动物模型,探讨慢性脑低灌注对血脑屏障的影响以及正常灌注压突破(NPPB)发生的组织学基础。方法 21只SD大鼠随机分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动物按动静脉分流术后不同时间点(12h、24h、72h、1w、3w、3m)分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慢性脑低灌注状态下VEGF蛋白表达的时程变化、血管生成和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结果 VEGF蛋白表达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在假手术组动物脑组织中呈低水平表达,模型组动物脑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于术后24h开始升高,1w达高峰,持续表达到术后3w,3m恢复到基础水平。模型组动物脑组织中微血管数量于术后1w开始明显增加,一直维持到术后3m,而星形胶质细胞未见明显的增生反应。结论 慢性脑低灌注可持续性诱导VEGF蛋白表达,并与血管生成有一定关系;血管生成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不协调影响了血脑屏障的结构完整性,可能是导致NPPB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6.
神经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成功为神经发育研究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从神经板的出现、神经管的形成到脑泡的发育都经历了从神经干细胞到祖细胞再到成熟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通过研究神经干细胞和祖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将为阐明神经系统发育的机制 相似文献
47.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探讨其机制.方法对比分析62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特征、术中所见和手术疗效.其中45例为典型者,17例为不典型者.结果典型病人平均病程3.1年,平均年龄60.3岁;20例(44.4%)疼痛累及三叉神经的单一分支,25例为2~3支痛;术中见39例(86.7%)为动脉压迫,6例为动静脉混合压迫;术后44例(97.8%)疼痛缓解,1例无效.非典型病人平均病程8.7年,平均年龄55.5岁;均为多支疼痛病人;术中见10例(58.8%)为动脉压迫,7例为动静脉混合压迫;术后疼痛缓解5例(29.4%),减轻10例(58.8%),无效2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明显优于非典型者,可能与其病程较短,发病年龄较晚,疼痛多呈单支分布,以动脉压迫为主,且术中能够实现充分减压有关. 相似文献
48.
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144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及其与复发的关系。结果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显著恢复,血肿复发率18.75%,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6.39%。影响血肿复发的因素有:术前凝血功能障碍,神经功能障碍严重,血肿中线移位≥5mm,双侧血肿等。结论影响CSDH术后血肿复发的因素较复杂。选择恰当的病例,采用神经内窥镜辅助手术可降低术后血肿复发率。 相似文献
49.
目的通过建立慢性脑低灌注动物模型,研究慢性脑低灌注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时程变化。方法21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动物按动静脉分流术后不同时间点分组。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分析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观察VEGF蛋白表达的细胞来源。结果半定量RT-PCR扩增得到3个片断:713bp、640bp和513bp,分别对应于VEGF188、VEGF164和VEGF120,其中以VEGF164为主,模型组动物于术后24h明显升高,1w达高峰,3w降低,3m恢复到基础水平;Westernblot检测发现单一条带,分子量为45kD,相当于VEGF164,其表达的时程变化与VEGFmRNA相一致;VEGF蛋白表达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胞浆。结论慢性脑低灌注可持续性诱导VEGFmRNA及其蛋白表达;VEGF参与了脑动静脉畸形(AVM)的病理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发育分化基因的异常变化在人脑胶质瘤恶性进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本文采用cDNA芯片检测同一患者初发和两次复发的胶质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中基因表达的差异,建立胶质瘤恶性进展相关基因表达谱。结果确定了差异基因982条,其中包括发育分化基因135条,从中初步确定了6条基因胶质高亲和谷氨酸转运体1、白细胞介素1Ⅰ型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8、CDC2、Nmyc下游调节基因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4,进行深入研究。结论我们通过对基因芯片数据进行分析和检索,显示发育分化基因在胶质瘤的恶性进展过程中有明显的改变,初步确定了6条发育分化基因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