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2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日间过度倦睡症(EDS)系患者夜间睡眠障碍所致,其特点是夜间清醒,白天嗜睡[1]。笔者于1996年9月~2000年9月采用加减薯蓣丸治疗脑卒中后日间过度倦睡症2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5例脑卒中为我院住院患者,经头颅CT扫描确诊,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要点[2]。其中脑梗塞10例,脑出血15例,均伴有日间过度倦睡症,既往有精神病史者除外。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69岁,平均66.5岁;脑卒中后最短2d,最长65d出现EDS。入院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轻型(0~15分)5例,中型(16~30分)12例,重型(31~…  相似文献   
62.
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急性脑血管病(ACVD),是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的特点,是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在人类各种疾病死因的排序中,脑血管病一直列于前三位之内,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3.
64.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中医风痰瘀阻型和气虚血瘀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型和气虚血瘀型患者900例,采用x2检验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观察这两种证型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发病部位、舌质、舌苔、脉象、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卒中史、高血脂、红细胞压积、吸烟、饮酒、遗传、血型及并发症等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风痰瘀阻型与气虚血瘀型年龄(x2 =8.2392,P=0.0413)、高血脂(x2 =4.8386,P=0.0278),舌质(x2 =7.9470,P=0.0048)、舌苔(x2 =4.3298,P=0.0375)4个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风痰瘀阻型和气虚血瘀型高血脂、舌质、舌苔相对危险度(O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分别为0.699(P=0.0282)、0.332 (P=0.0071)和0.667 (P=0.0382).既往卒中史,并发症和前循环梗死3个因素其OR值分别为3.226(P =0.0314),0.203(P=0.0705)和0.214(P =0.0098).结论 各年龄组气虚血瘀型构成比明显高于风痰瘀阻型,且气虚血瘀型更易发生高血脂、前循环梗死和并发症,年龄、血脂水平、梗死部位、并发症与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关系密切,可为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量度.  相似文献   
65.
目的总结2010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8月-2010年9月期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轻型、普通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46例,分析其临床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情况、临床疗效、症状体征改善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主要症状是发热、头痛、抽搐、意识障碍。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降低体温、缓解抽搐、意识恢复、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流行性乙型脑炎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6.
凃晋文教授认为,抑郁症相当于中医所谓"情志之郁",属狭义郁证的范畴,情志内伤是病因,肝失调达、气血失和是发病关键,调畅气血为治疗原则,并重视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67.
冯伟  董梦久 《河南中医》2013,33(1):17-18
肌张力障碍以扭转、重复运动及异常姿势为特点,肝脾肾亏虚是发病的本源,内风、外内为发病关键,痰浊、瘀血共酿的病理产物是致颤的重要因素,邪毒亦是本病发生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博心通胶囊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患者130例随机分为2组,各6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普罗布考片,博心通组口服博心通胶囊,治疗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12月,检测患者血脂、颈动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大小以及不良事件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博心通组TG、TC、LDL-C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时,2组TG、TC、LDL-C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前后水平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博心通组斑块的"有效"及"稳定"率高于对照组(P<0.05);博心通组治疗有效率及稳定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均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博心通胶囊能有助于降低脑梗死患者血脂、稳定斑块、减少缺血事件发生,且安全。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索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更有效的方法.方法 172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其中随机研究组90例,队列研究组8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6例乙脑患者在与对照组86例相同的综合治疗及护理基础上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其中小儿10~15 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100~2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滴速为每分钟20~30滴,日1次;成人1日250~500 mg,日1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200~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连用15d.结果 随机研究治疗组在降温(5.12±1.23)d、平均昏迷时间(6.41±1.08)d、平均缓解抽搐时间(3.24±1.26)d、平均住院天数(23.00±2.03)d;队列研究治疗组在降温(5.50±1.30)d、平均昏迷时间(5.84±1.03)d、平均缓解抽搐时间(2.23±1.19)d、平均住院天数(22.00±2.19)d均比对照组短,且恶化和后遗症较少,治愈率高,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喜炎平注射液是目前治疗乙脑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0.
董梦久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1):1086-1086
张介眉教授为湖北省知名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科研近 40年,擅长中风、脾胃病、咳喘、肝胆病、痹证、妇科病的治疗.笔者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的研修学员,有幸跟师学习,受益颇深,兹将张师临证经验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