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9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3篇 |
临床医学 | 39篇 |
内科学 | 23篇 |
神经病学 | 19篇 |
特种医学 | 197篇 |
外科学 | 15篇 |
综合类 | 77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10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7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45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恶性胆道梗阻临床常见,病因复杂、起病隐匿、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较差。对于无法手术患者需要尽快解除胆道梗阻,支架成形术是首选的姑息性治疗方法。本文作者就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治疗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葡萄糖降解产物甲基乙二醛(MG)对海马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取新生24h Sprague-Dawley大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至第7天,给予MG干预24h,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存活率,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膜联蛋白V联合碘化丙啶(PI)法检测海马神经元的凋亡率,采用实时RT-PCR法及Western印迹法测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TrkB)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随着MG浓度的增加及干预时间延长,海马神经元存活率逐渐降低,呈浓度依赖性(r=0.946,P<0.01)和时间依赖性(r=0.993,P<0.01).与0h组海马神经元凋亡率(1.633±0.153)%相比,100μM MG干预2h、6h、12h和24h后,其凋亡率逐渐增加[分别为(2.833±0.153)%、(3.367±0.153)%、(4.433±0.404)%和(8.833±0.306)%;均P<0.01];2.与同时间对照组相比,MG干预12h组及24h组海马神经元BDNF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P<0.05或P<0.01);而MG干预6h组、12 h及24h组TrkB 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P<0.05或P<0.01).结论 MG对海马神经元具有直接毒性作用,可能首先抑制海马神经元TrKB表达,导致BDNF表达代偿性增高,损伤BDNF-TrKB通路,诱导神经元凋亡增加.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经过有效的抗抑郁治疗后,抑郁症患者海马神经纤维的可塑性变化情况,及是否可被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检测.方法 筛选中青年重性抑郁症患者以及性别、年龄及教育年限相匹配的20例健康对照者参加本研究.入组时均经常规MRI及DTI扫描.联合运用基于像素的全脑分析法(VBA)及感兴趣区(ROIs)方法对影像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VBA分析显示治疗后患者组在双侧边缘叶扣带回及额下回的FA值较健康对照组仍降低,但较疗前右额下回、左边缘叶扣带回及右枕叶下回的区域FA值有明显增高,组间未发现海马区域的神经纤维改变(P<0.01,像素集合阈值>20).ROIs分析未发现治疗前后组间以及患者对照组间有海马FA相对值的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有效的抗抑郁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额叶及扣带回区域的神经纤维的损害状况,但未发现海马神经纤维在抗抑郁治疗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4.
听觉皮层优势半球及频率分布的功能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正常人调幅音刺激任务时听觉皮层的优势半球及不同频率任务刺激时初级及次级听觉皮层的激活情况.方法 对25名健康受试者采用事件相关Sparse设计、正弦调幅音任务下的EPI序列fMRI数据采集,实验刺激声音分别为0.5、2、4 kHz纯音经8 Hz正弦调幅,双耳同时呈现,利用SPM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观察听觉皮层激活的优势半球及不同载波频率调幅音的激活部位、体积和强度.结果 25名受试者中9名由于EPI采集时头动超过最大限度而失败.余16名受试者主要表现为初级听觉皮层激活,且左侧激活的强度和体积均高于右侧.双侧初级听觉皮层的激活体积和强度均随刺激频率的增高而减小;其中6名左侧、7名右侧初级听觉皮层激活的部位表现出清晰的高频偏内,低频偏外的频率响应分布特点.在其他个体,这种分布不明显.次级听觉皮层的激活无明显规律.结论 正常人对调幅音的响应以左侧大脑半球为优势半球;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初级听觉皮层激活的强度和体积下降,fMRI激活部位的频率分布特点表现为高频偏内,低频偏外. 相似文献
45.
目的 磁共振活体监测移植入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大鼠腹主动脉的磁标记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检测大鼠.肾功能及肾脏病理改变.方法 磁性纳米粒子体外标记大鼠骨髓MSCs.ARF大鼠分为3组,插导管至腹主动脉,分别移植入标记细胞(10只);移植入未标记细胞(10只);灌注等量生理盐水(10只).移植后0.5 h及第1、2、5天应用MRI对移植细胞进行活体示踪,并与肾脏普鲁士蓝染色及CD68抗体染色对照.监测大鼠肾功能恢复及肾脏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Fe2O3-PLL可有效标记大鼠MSCs.标记细胞移植后ARF大鼠.肾脏皮质区T2*WI信号强度明显下降,持续到移植后第5天.组织学分析见标记细胞分布于肾皮质肾小球内.细胞移植组肾功能优于对照组,肾损伤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 临床应用型1.5 T磁共振仪可活体监测移植入ARF大鼠腹主动脉的MSCs,移植后早期细胞分布于肾皮质肾小球内;MSCs移植后早期可促进ARF恢复. 相似文献
46.
64层螺旋CT在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5例诊断CHD的新生儿及婴儿进行64层螺旋CT对比增强心脏检查,并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成像进行图像重建.所有病例均做超声心动图(ECG)对照,并经手术证实.结果: 64层螺旋CT、ECG对心血管畸形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98%、71.86%,前者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后者(χ2=23.88,P<0.005).心内畸形68处中,64层螺旋CT、ECG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65%、97.06%,两者无统计学差异(χ2=0.68,P>0.05).心外畸形131处中,64层螺旋CT、ECG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9.24%、58.78%,前者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后者(χ2=32.32,P<0.005).结论: 64层螺旋CT是诊断CHD可靠的方法,弥补了ECG对心外畸形诊断的不足,尤其能评价主动脉、肺动脉以及冠状动脉,对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提高对青年及中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的认识.方法 对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下肢静脉造影诊断明确的47例45岁以下(青年组)和143例45岁以上(中老年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对其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青年组及中老年组LEDVT患者在是否为住院过程中发生及发生LEDVT的肢体位置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及LEDVT的肢体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青年组患者,妊娠/产后、口服避孕药/雌激素治疗及吸毒史是发生LEDVT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而对于中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病、恶性肿瘤、手术及制动(外伤/骨折)是发生LEDVT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青年和中老年LEDVT患者在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非钙化型肺结核瘤的动态CT增强特点。方法:对24例非钙化型结核瘤进行动态CT增强,观察其增强后的CT值、时间-密度曲线及强化特点。结果:24例非钙化型结核瘤中,20例增强后最大CT净增值均小于15 HU,平均(8.47±6.41)HU,时间-密度曲线为平坦型;4例结核瘤增强后最大CT净增值均明显大于15 HU,平均(60.16±17.26)HU,时间-密度曲线为上升型。所有结核瘤增强后无强化7例,边缘薄线型强化7例,轻度强化6例,明显强化4例。结论:(1)不活跃型结核瘤增强后最大净增CT值<15 HU,主要表现为无、轻度或边缘薄线型强化;(2)活跃型结核瘤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需注意与恶性结节区分。 相似文献
49.
现代超低温冷冻技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温冷冻治疗肿瘤应用已久,我国古代就有用冰快或冰盐水治疗乳房及颈部包快之记载。1961年Cooper液氮冷冻机的应用标志着现代冷冻史的开始。近年来,现代冷冻治疗技术因其治疗范围广、安全有效及微创等特点,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显示了令人鼓舞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