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30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鼻咽癌是国人头颈区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鼻咽癌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包括骨骼、肺部、肝脏和远处淋巴结等部位,但继发于鼻咽癌的上矢状窦部位转移十分罕见.我们首次报道一例54岁鼻咽癌男性患者,该患者于放疗和化疗后24个月出现头痛、呕吐、癫痫发作,头颅MRI检查发现右侧额叶占位,肿瘤基底与矢状窦关系密切,临床初步诊断为窦旁脑膜瘤.患者接受了开颅手术治疗,术后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为鼻咽癌,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未再出现局部或远处转移征象.尽管手术切除转移性鼻咽癌并不提倡,但对于部分继发鼻咽癌的颅内窦旁转移性病灶,手术切除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2.
随着社会人群的日趋老年化,缺血性脑血管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致残率和致死率相当高,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如何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发作,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医学和社会难题。现就颅内外血管重建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应用价值作一评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和突触可塑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与脑动静脉畸形有关的慢性脑低灌注动物模型,研究慢性脑低灌注对大鼠认知功能和突触可塑性变化的影响.方法 建立慢性脑低灌注动物模型并设立鼠龄相匹配的对照组,术后3个月,采用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动物认知功能,神经可塑性采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方法检测各组动物海马区组织中MAP-2,GAP-43和突触素表达.结果 水迷宫实验检测发现模型组动物寻找平台的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模型组动物在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和跨越平台象限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模型组动物海马组织中MAP-2和突触素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两组动物之间GAP-43的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慢性脑低灌注可诱导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动物海马组织中MAP-2和突触素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44.
慢性脑低灌注诱导神经细胞变性,是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社会能力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内源性大麻毒素(ECS)包括G蛋白耦联受体CB1、CB2,内源性配基AEA、2-AG及其内源性配基失活系统AEA水解酶FAAH等,国内外研究表明ECS在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多种内源性生理性调节作用并介导哺乳动物的神经保护作用,其主要表现在受体水平、失活系统、免疫应答及突触可塑性等方面;现就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CS)对慢性脑低灌注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调控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开颅手术时机及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0年,66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并接受冠状切口双额去骨瓣减压术的病例,手术结合颅内压监测治疗的35例患者为监测组,仅手术未采用颅内压监测治疗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变化特点、手术时机、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疗效.结果 66例患者中18例急诊手术,48例入院时不具备手术指征,病情逐渐加重而采用手术治疗.随访12个月,按GOS评分评定预后,监测组3例死亡,1例植物生存,2例重残,4例中残,25例良好.对照组5例死亡,2例植物生存,2例重残,6例中残,16例良好.监测组与对照组预后恢复良好率分别为71.43%和51.61%(P<0.05).结论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在保守治疗过程中有较大比例需进行手术,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把握合理手术时机,冠状切口双额去骨瓣减压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应用颅内压监测能动态地了解颅内压力变化情况,为临床上及时处理颅内高压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为改善患者预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 研究兔脑动脉系统的特点,为建立兔脑血管疾病模型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微导管技术对新西兰大白兔进行超选择性脑血管造影并进行血管三维重建,造影完毕后在活体上透视下经微导管进行染色乳胶实时灌注.结果 主动脉弓上血管及颅内前后循环系统显影清楚;乳胶灌注后清晰显示颅底动脉环、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皮层分枝,后分水岭区阻力血管显示清楚.结论 超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有利于更好地显示兔脑前后动脉系统,染色乳胶灌注可以提供更多细节信息,有利于对脑血管造影的进一步认证.二者的结合研究有利于对兔脑循环形态学改变的观察.  相似文献   
47.
意向性震颤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严重病,若阻断丘脑的某些传入神经纤维,对治疗意向性震颤有显著疗效。本文报告Vim核毁损术治疗意向性震颤16例,近期均有效。  相似文献   
48.
支架结合弹簧圈在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支架结合弹簧圈在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急性期使用支架的安全性.资料与方法 29例患者,32个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弹簧圈主要采用Matrix、Orbit圈,分析栓塞效果.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宽颈动脉瘤20例.择期栓塞患者术前3天予以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有患者术后予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5天抗凝治疗.术后复查21例.结果 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除1例巨大动脉瘤为次全栓塞外,其他均致密栓塞.其中1枚支架覆盖2个动脉瘤并栓塞3例,支架辅助栓塞巨大宽颈动脉瘤3例,支架置入行二期动脉瘤颈残留弹簧圈再栓塞2例,动脉瘤常规弹簧圈栓塞后3年复发再以支架辅助栓塞1例.急症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未发现支架内血栓形成或狭窄堵塞.复查21例中,除1例次全栓塞的巨大动脉瘤出现动脉瘤腔部分显影外,其余20例均未见动脉瘤显影.结论 支架结合不同型号弹簧圈栓塞有助于提高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成功率;急性期可以使用支架,但在未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准备的前提下,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9.
慢性脑低灌注对血脑屏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建立一种新的慢性脑低灌注动物模型,探讨慢性脑低灌注对血脑屏障的影响以及正常灌注压突破(NPPB)发生的组织学基础。方法 21只SD大鼠随机分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动物按动静脉分流术后不同时间点(12h、24h、72h、1w、3w、3m)分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慢性脑低灌注状态下VEGF蛋白表达的时程变化、血管生成和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结果 VEGF蛋白表达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在假手术组动物脑组织中呈低水平表达,模型组动物脑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于术后24h开始升高,1w达高峰,持续表达到术后3w,3m恢复到基础水平。模型组动物脑组织中微血管数量于术后1w开始明显增加,一直维持到术后3m,而星形胶质细胞未见明显的增生反应。结论 慢性脑低灌注可持续性诱导VEGF蛋白表达,并与血管生成有一定关系;血管生成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不协调影响了血脑屏障的结构完整性,可能是导致NPPB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0.
作为一种高效蛋白质降解途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c system,UPS)在维持细胞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认知功能的分子机制方面,UPS的作用正成为新的研究热点.UPS主要作用于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突触调节、突触后电位长时程增强以及神经细胞内信号转导等,有可能成为对认知功能障碍进行干预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