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28篇 |
免费 | 184篇 |
国内免费 | 7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篇 |
儿科学 | 17篇 |
妇产科学 | 12篇 |
基础医学 | 122篇 |
口腔科学 | 25篇 |
临床医学 | 317篇 |
内科学 | 151篇 |
皮肤病学 | 19篇 |
神经病学 | 65篇 |
特种医学 | 10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149篇 |
综合类 | 811篇 |
预防医学 | 320篇 |
眼科学 | 12篇 |
药学 | 331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414篇 |
肿瘤学 | 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118篇 |
2022年 | 119篇 |
2021年 | 124篇 |
2020年 | 77篇 |
2019年 | 85篇 |
2018年 | 88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53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134篇 |
2013年 | 105篇 |
2012年 | 106篇 |
2011年 | 119篇 |
2010年 | 106篇 |
2009年 | 113篇 |
2008年 | 111篇 |
2007年 | 120篇 |
2006年 | 112篇 |
2005年 | 116篇 |
2004年 | 100篇 |
2003年 | 89篇 |
2002年 | 71篇 |
2001年 | 64篇 |
2000年 | 85篇 |
1999年 | 61篇 |
1998年 | 69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51篇 |
1995年 | 50篇 |
1994年 | 57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35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8篇 |
1975年 | 1篇 |
1965年 | 3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测定小檗碱对肠道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24株需氧、厌氧肠道菌,利用试管倍比稀释法,测定小檗碱对各种肠道菌的MIC值;再选取有代表意义的4种肠道菌,分别检测小檗碱对4种肠道菌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小檗碱对24株肠道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大部分抑制较弱(最低MIC为64μg/ml)。其中,小檗碱对能够引起肠道感染的痢疾志贺菌、弗氏志贺菌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强,对其他正常菌抑制较弱。生长曲线的测定表明,小檗碱对4种有代表意义的肠道菌在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小檗碱浓度的增高,抑制作用增强。结论小檗碱治疗胃肠道感染,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小檗碱对致病性肠道菌的抑制作用以及小檗碱对肠道菌群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研究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英国Oxford公司Medelecsynergy诱发电位仪对43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进行FVEP检测,并选择56例正常足月儿做对照.结果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N1、P1、N2波潜伏期值分别为(181.43±26.73)ms、(217.27±26.54)ms、(249.21±26.49)ms,足月儿分别为(159.51±18.27)ms、(200.26±13.94)ms、(231.56±5.72)m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01).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1波的异常率为75.6%,足月儿为0.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1波异常相关影响因素的主效应模型为3.898-2.861颅内病变,颅内病变是独立影响因素(OR=0.057,95%CI 0.006~0.579,P=0.015).结论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FVEP检测P1波异常率高,FVEP异常改变与颅内病变关系密切.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在生后1个月内和矫正胎龄42周后至少进行两次FVEP检查,动态观察FVEP改变. 相似文献
103.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准确性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40例使用弹簧芯状活检针经皮穿刺活检,CT扫描确定并引导穿刺途径,达预定位置取材。结果 37例有明确的病理诊断,诊断准确性92.5%。活检后并发气胸3例,咯血2例。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可以进一步明确肺癌的病理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建立检测HIV 1逆转录酶活性的ELISA方法。方法 应用包被的模板和逆转录酶将生物素标记的dUTP掺入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反应系统检测酶活性。结果 建立了检测HIV 1逆转录酶活性的ELISA方法 ,并与同位素掺入检测法进行了比较 ,用ELISA法检测了PFA等药物对HIV 1逆转录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对ELISA法的重复性、稳定性及用于抑制剂研究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了评价。结论 HIV 1RT活性的ELISA检测法具有简便、快速、重复性好、特异性强的特点 ,适用于抗HIV 1逆转录酶药物的大样品量筛选工作 ,并可发展成为高通量技术 相似文献
105.
中国地方株人乳头瘤病毒16型E7基因一级结构及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湖北地区一宫颈癌活检组织中提取DNA,采取加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获得了人乳头瘤病毒16型E7基因(HPV16E7)。将该基因克隆于载体pUC18后,进行了该基因一级结构顺序分析。完整的HPV16E7湖北株基因(HPV16E7-HB)全长294bp,与已发表的德国株(GS)大小一致,但其核苷酸顺序中有2处发生了变异,均为C→T变异。第43位CAA→TAA使相应的谷氨酰胺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 相似文献
106.
患者女,30岁。婚后3年怀孕两次,第1胎在孕6周时自然流产;第2胎在孕10周时发现无胎心,无孕期感染及毒害物质接触史。丈夫,32岁。夫妇非近亲结婚。查体:夫妇表型正常,外生殖器正常。夫妇双方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G显带分析,计数50个分裂相,妻子核型为:45,XX,t(13;14)(p11;p11),见图1;丈夫染色体核型为:46,XY,t(5;17)(q35;q21),见图2。家系调查:其他家系成员因不配合未做染色体检查,主诉均没有类似流产及死胎情况。讨论夫妇双方同为表型正常之平衡易位携带者情况实属罕见。男患者是相互易位携带者,理论上可以形成18种配子,其中一种是正常配子,… 相似文献
107.
患者 男,31岁,汉族.唇裂,其父亦唇裂,担心自己会生育唇裂患儿就诊.该患者智力正常,无有毒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其父母非近亲结婚.患者有一妹,无唇裂. 相似文献
108.
报道1例对4岁儿童右示指末节两截完全离断,离体两截断面挫伤严重,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护需要进行核酸检查和排除诊断后,在严格的防护措施下,进行断指再植术,术后随访2周,再植指体成活良好. 相似文献
109.
110.
临床上对颅脑外伤,尤其是轻度脑外伤后的遗忘和注意力不集中等,以及对其产生原因究属脑器质性还为心因性的认识,仍存 在分歧。近年来有些研究发现,颅脑外伤,哪怕是最轻微的头部外伤,只要有短暂的遗忘,都可产生一定程度的永久性脑损害及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