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 :分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患者射频消融术 (RFCA)术中、术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AVB)与靶点选择的关系 ,以探讨选择消融靶点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 AVNRT患者 97(男 34,女 6 3)例 ,在窦性心律下行RFCA,每次放电前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靶点图 ,放电时观察并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体表心电图及腔内电生理图 ,分析靶点选择与 AVB发生的关系。结果 :在靠近冠状窦口电极的 C区消融时 ,AVB发生率低 ,而在靠近希氏束电极的 A区消融时 ,AVB发生率高 ;靶电图中出现 His时 AVB发生率高 ;靶电图中 His波振幅高者 ,AVB发生率高 ;A/ V比值 <1时 AVB发生率低。结论 :尽量避免在 A区消融 ,RFCA中靶点图呈小 A大 V,不出现 His波均是避免发生 AVB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CH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8例CHD患者(男16例,女12例,年龄4~32岁),其中动脉导管未闭10例,房间隔缺损15例,室间隔缺损3例,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TTE)及X线影像指导下,经皮沿导丝经传送鞘管将合适的Amplatzer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结果:①TTE测量房间隔缺损为(13.8±6.5)mm,所用封堵器为(18.6±8.9)mm,术后即刻TTE未发现分流;②左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为(6.9±2.9)mm,封堵器(8.9±3.4)mm,无1例存在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100%;③造影测量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为(7.3±2.8)mm,所选用封堵器为(11.2±4.2)mm,封堵成功率100%,随访2月至69月,仅1例有少量分流。结论: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安全可靠、近期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超声用于外周动脉狭窄诊断、治疗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对外周动脉狭窄的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10年9月西南医院心内科诊断为外周动脉狭窄的住院患者94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36例,年龄26~77(58.4±18.3)岁。将患者分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组(行DSA检查,43例)及DSA+IVUS组(行DSA及IVUS检查,51例),对2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别在DSA及IVUS指导下置入支架,并观察支架置入效果。术后采用普通超声、CTA随访,必要时再次行DSA及IVUS检查。结果 DSA+IVUS组中DSA检测发现狭窄血管77处,其中偏心性狭窄42处,向心性狭窄35处;IVUS检测发现狭窄血管82处,其中偏心性斑块63处,向心性斑块19处。直径狭窄率IVUS所测值[(67.1±12.2)%]显著高于DSA[(54.5±11.4)%](P<0.05)。面积狭窄率IVUS所测值[(89.3±12.3)%]显著高于DSA[(77.1±13.1)%](P<0.05)。DSA+IVUS组支架置入治疗82处血管病变,DSA组支架置入治疗53处血管病变,支架置入均获成功。经3~48个月随访,DSA组再狭窄率[15.1%(8/53)]显著高于DSA+IVUS组[3.7%(3/82)(P<0.05)]。结论 IVUS比DSA能更准确地判定病变性质及狭窄程度,更有效地指导和评估支架置入。  相似文献   
14.
摘 要目的:探讨左西孟旦对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解放军庐山康复疗养中心 2016 年5 月至 2020 年 5 月收治的 120 例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6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方案加左西孟旦治疗。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 步行距离、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 %)高于对照组(81.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左西孟旦能有效改善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血管内介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支架置入术(stenting)]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的疗效.方法 采用血管内介入(单独PTA或PTA加支架)治疗2002年1月至2009年5月西南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TA的48例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31例,年龄19~53(27.6±18.1)岁.分析其治疗结果及平均42.8个月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TA、MRA、多普勒血管超声等随访资料.结果 通过血管造影在48例TA患者中发现180处病变,并对其中101处严重的病变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在101处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病变中,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29处,颈动脉28处,肾动脉34处,肺动脉2处,冠状动脉8处.101处病变均取得了良好靶病变血运重建术效果,76处(75.2%)没有残余狭窄,25处(24.8%)仅有很少残余狭窄.随访期内(3个月至6年)有3处(12.0%,3/25)仅行PTA治疗的病变发生了再狭窄,有5处(6.5%,5/76)采用PTA+支架治疗的病变发生了再狭窄,所有再狭窄的病变均再次成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没有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 单纯PTA或PTA加支架置入术等血管内介入是治疗慢性非活动性TA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患性男性,66岁。因心前区绞痛反复发作伴心悸、大汗2月就诊。发作前无明显诱因,首次发作持续1h左右,此后常于00:00、03:00、07:00发作,每次持续10~20min缓解。无劳累后心前区疼痛,不嗜烟酒。体检:BP190/100mmHg,心率88次/min,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动态心电图检查示24h内出现室上性期前收缩280次、室性期前收缩367次。07:08:56(图1A)见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包穿刺引流术的方法、引流时间、引流体位、引流量的控制。方法:患者取半卧位,超声心动图定位穿刺点、穿刺深度及方向。根据探及情况选用心尖部或剑突下进针。采用Seldinger's法将中心静脉导管送人心包腔内,连接无菌引流袋引流积液。结果:57例患者心包穿刺均获成功,未出现并发症。引流导管留置时间1~25d,平均4.5±2d。引流积液量380~3500mL,平均1150±650mL。穿刺引流后患者胸闷、气促明显改善,颈静脉怒张消失。术后患者心率减慢(由106±28次/分钟降至92±30次/分钟,P<0.05)。心功能亦获明显改善。结论:seldinger导管法用于心包穿刺安全,可避免损伤心肌,引流彻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 (PBMV)后疗效。方法 :对 10 8例PBMV患者进行术后随访 (1月~ 5年 ) ,平均随访时间 (3 1± 0 6 )年。结果 :PBMV术前二尖瓣口面积 (MVOA) (1 2 2±0 34)cm2 ,术后显著扩在 (2 0 2± 0 2 9)cm2 ,与术前比较 ,P <0 0 1;术后随访 ,MVOA逐渐减少至(1 6 9± 0 2 8)cm2 ;再狭窄发生率为 13 9%。术后心功能改善Ⅰ级以上者 10 0 % ,1月~ 5年心功能仍维持在Ⅰ~Ⅱ级者占 87 0 %。结论 :PBMV术后疗效满意 ,未见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 (PBMV)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巨大左心房患者的疗效。方法 在球囊直径选择、房间隙穿刺定位方法及球囊扩张操作等方面进行了改良。结果  2 0例病人手术全部成功 ,二尖瓣面积由 (0 .79±2 .9) cm2 增至 (1 .82± 0 .2 8) cm2 (P<0 .0 1 ) ,左房平均压由 (3 0 .7± 5 .1 ) mm Hg降至 (1 1 .4± 3 .7) mm Hg(P<0 .0 1 ) ,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PBMV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巨大左心房患者成功率高、疗效较好 ,在 PBMV术操作熟练后 ,对此类患者可作为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环境大气压变化对年轻健康人心率(HR)及短程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 利用高压舱结合动态心电图对40例年轻健康人进行临床试验,记录升压前、升压过程中、高压状态、减压过程中及减压后各5 min的平均心率及全部窦性心搏N-N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N-N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相邻N-N间期相差>50瑚占窦性心律百分数(PNN50)3项短程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环境大气压升高可使心率减慢,升压前(87.28±12.77)次/min,升压过程中(76.08±10.74)次/min,高压状态(75.30±12.06)次/min,升压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大气压的回落,心率逐渐加快,但未恢复到升压前水平;主要反映交感和迷走神经总张力的心率变异性指标要SDNN和主要反映迷走神经张力的RMSSD、PNN50基本上随着环境大气压升高而升高,随着大气压降低而降低.结论 环境大气压的变化对心率和心率变异性有较明显的影响,当环境气压较快降低时,心血管的自主神经功能会被扰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